一、开漳圣王陈元光
唐初,福建闽南地区还处于蛮荒状态,居住着被称为蛮獠”的土著民族,蛮獠可溯源于汉晋时期的盘瓠蛮”,商周时期的八蛮”,禹夏以前的“苗蛮”。北方战乱迫使汉人南迁进入蛮獠领地,双方为争夺生存资源时有矛盾,少数汉人总被多数蛮獠骚扰,汉人多次请求朝廷出兵。
归德将军陈政奉旨平叛唐总章二年(年),在泉州到潮州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持久的蛮獠啸乱”,它震动了唐王朝,唐高宗皇帝李治命归德将军陈政(陈元光之父)为岭南行军总管,率首批府兵人,45姓,将领员,儿子陈元光以及后续的魏太夫人及两个儿子(陈敏、陈敷平叛卒于军中)58姓军校,两次共约人入闽平定“蛮獠啸乱”。陈政病逝后,陈元光承袭父职,继续开疆辟土。陈元光击败苗自成、雷万兴等人部众,平息蛮獠,并建立漳州,首任漳州刺史,为开发漳州做出巨大的贡献,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
陈元光随父南下,直至殉职,开漳四十二年,平定闽粤,创立漳州,励精图治,倡兴庠序,屯垦安民,兴修水利,推动河洛文化在闽南生根发芽。还在州内设36个堡,立行台于四境,作为军事绥靖和政治教人的据点。主张汉蛮通婚,德威并重,娶山越女子为夫人。对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对愿归顺者,自己管理自己,称唐化里。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漳州开发成为八闽名邦之一。陈元光成为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
唐景云二年(公元年),苗自成之子朱艾、雷万兴之子雷成与蓝奉高等人再度率蛮獠起事反抗唐朝的统治,陈元光率轻骑御敌,途中陷入包围,因寡不敌众,最后被蓝奉高偷袭牺牲,漳州全城哀痛。后陈元光之子陈珦继任漳州刺史,《漳浦康熙志》记载:“陈珦……唐开元乙卯(年),率武勇,衔枚缘阻,夜袭巢峒斩蓝奉高首级,并俘余党,父仇以报。“并继续发展教育。
云霄县将军山唐王朝对“蛮獠”的战争,使得福建地区沉寂了七、八个世纪的民族问题又暴露出来。战争的结局,不但推动福建闽南地区的开发,而且促进了这些地区土著民族(“蛮獠”)社会的发展。唐初的“蛮獠”到宋以后,大部分称为“畲民”。保留至今的畲族文化中,包含着闽、粵、赣、浙地区数千年土著民族文化(即蛮族文化)的历史积淀。
云霄县将军山陈政、陈元光父子雕像溯自唐总章初年,以归德将军陈政为开漳先驱以来,经其子陈元光为之奠定基业,继由陈政孙陈珦、曾孙陈酆、玄孙陈谟蝉联漳州刺史。惜唐史略而无传,而勋业幸凭口碑犹得以永垂后世。河南固始县现今有陈氏将军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氏祖孙六代承先启后开漳治漳计年,深受百姓爱戴,陈元光为开发漳州,维护大唐皇图一统,建功于国,造福于民,受到历代朝廷的褒封和人民百姓的尊崇。自唐以来,历代朝廷对陈元光的追封计达22次,仅两宋就有15次之多。清乾隆年间,陈元光被追封为“开漳圣王”。至此,一代功臣,登上神坛,受后人朝拜。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漳圣王巡安,正以开漳圣王信俗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浦天福服务区唐山过台湾石雕园陈元光及其率领的府兵后裔在闽南地区落地生根,这些府兵都是以军人的身份入闽,并为开发和建设漳州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皆以“唐朝军人”为荣,加之唐代强盛,威震海外,所以他们的后裔移居台湾、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地后,便以“唐人”自称,海外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并简称大唐江山为“唐山”,“唐山”因此也成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故乡的一种习惯称呼,台湾人称大陆移民到台湾开基为“唐山过台湾”。并带去了开漳圣王信仰文化。从此,开漳圣王成为海峡两岸共同信奉的神祇。
唐山过台湾线路图二、黄帝至胡公世系表
黄帝-昌意-颛顼-幕-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商均-箕伯-强余-虞颉-虞思-友龙-寿肸-叔仪-康仲-祖妫-发公-妫方-振公-维公-寿固-敖公-胜公-元捷-偃公-姑猛-公允-蔺公-填公-野公-无斁-菑公-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阏父-胡公;
陈胡公陵园(河南淮阳县龙湖)三、胡公至文公圉世系表
一世:胡公,原名妫满,又称虞满,史称陈胡公,字少汤,系舜帝的第33代孙。商朝末年,舜帝的第32代孙虞阏父(又称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公元前年,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建周,追封先贤遗民时,把虞阏父的儿子虞满封于陈国,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赐命妫满为陈氏,遂称陈满,卒,谥“胡”为胡公,史称陈胡公。陈胡公娶周武王之女大姬,生五子:申公犀、相公皋羊、胡丹、舟、懿子;
二世:申公犀,胡公之子,申公犀生二子:孝公突、靖伯庚。相公皋羊,申公之弟,满氏、蒲氏之先祖,亦胡公满之后;
三世:孝公突,申公犀之子,孝公突生:慎公圉戎。靖伯庚,孝公之弟,袁氏先祖;
四世:慎公圉戎,孝公突之子,慎公圉戎生:幽公宁。另一说法慎公圉戍是孝公突之玄孙,安公填之孙,威公昭之子;
五世:幽公宁,慎公圉戎之子,幽公宁生:厘公孝(厘一作僖);
六世:厘公孝,一作僖公,幽公宁之子,厘公孝生:武公灵、针子等十子。针子乃针氏先祖;
七世:武公灵,厘公孝之子,武公灵生二子:夷公说、平公燮;
八世:平公燮,武公灵次子,平公燮生:文公圉;
九世:文公圉,平公燮之子,文公圉娶齐女生:鲍;娶蔡女生:佗;
四、陈寔世系(光州固始版)
十世:桓公鲍,文公圉长子,桓公生四子:冕、跃、林、杵臼。桓公鲍曾因年长同父异母之弟陈佗几个月而继位,加上不听从陈佗的劝谏,还错误地估计了郑国的实力,结果被郑国击败,损失惨重。陈佗心生异心,趁恒公鲍病重,勾结蔡人杀了太子冕。并在桓公鲍去世后自立为陈国之君(史记误记陈佗为厉公,陈跃为利公),陈佗性喜淫猎,有一回在蔡国淫乐,被跃、林、杵臼三兄弟得知,于是设计杀了陈佗,然后跃即位,是为陈厉公;厉公跃在位七年薨,弟庄公林立,庄公子颛孙,先奔齐后奔鲁,为颛孙氏;
十一世:宣公杵臼,桓公鲍四子,宣公子二:御寇、款。款为嬖姬生,欲立之,乃杀御寇。御寇素爱完,完惧祸奔齐,齐桓公使为工正。齐懿仲欲妻以女,卜之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遂妻焉。太子御寇,为父宣公所杀;
十二世:穆公款,宣公杵臼次子,有孙孔宁,后人有孔氏子夏,字少西,亦宣公之子。庆氏之祖,宣公之后代。穆公款生共公朔;
十三世:共公朔,穆公款之子,名御叔,少西氏,共公朔生灵公平国;
十四世:灵公平国,共公朔之子,名征舒,别姓夏氏,称夏南,母称夏姬。与其臣夏御叔妻夏姬通,御叔子大夫征舒怒,射杀公。公子午奔晋,征舒自立为陈候。楚庄王率诸侯伐陈,诛征舒,因县陈而有之。其臣申叔时谏,乃迎太子午(十五世祖)于晋而立之,是为成公;
十五世:成公平,成公子二:弱、拓;
十六世:哀公弱,即公子招,一作悼公,成公长子,娶于郑长姬,生悼太子师;少姬生偃,继任太子,奔今河南省偃师市,后裔有偃师氏;嬖妾生胜、留。留有宠,公属之。哀公病,弟司徒拓杀悼太子师,立留为太子。哀公怒,欲诛拓,拓发兵围守公。公自经,留立。使楚,楚灵王闻陈乱,乃杀使者,命公子弃疾率兵伐陈,陈君留奔郑,遂灭陈,以弃疾为陈公。当拓之杀悼太子也,太子子吴奔晋,楚灭陈五年,弃疾弑灵王代立,是为平王。欲和诸侯,乃求悼太子师和子吴于晋,立为陈侯,是为惠公。距哀公薨时已空籍五年矣;
十七世:太子师,哀公之子,称悼太子,生子吴;
十八世:惠公吴,太子师之子,生子柳;
十九世:怀公柳,惠公之子。七年,陈火。十五年,吴王僚使公子光伐陈,取沈胡二国而去(二国在今河南汝阳县境,当时或为陈之附庸)。二十八年惠公薨,子怀公柳立,生子越;
二十世:愍公越,一作湣公,怀公之子。元年,吴破楚,吴王在郢召公,公谢以疾。四年,复召,公恐,乃如吴,被留,薨于吴,国人乃立公子越,是为愍公。六年,孔子适陈,吴王夫差伐陈,取陈三邑。十三年,复来伐陈。告急于楚,楚昭王来救军于城父。吴师去,楚昭王殂于城父,时孔子在陈。十六年,愍公如吴还。二十四年,楚惠王以兵来侵,公被害,国遂为楚灭。陈国自胡公立国之年至愍公卒年传二十二世,二十五君,历时年。愍公子二:衍钊、全温。衍钊避楚害,居阳武户牖乡;
二十一世:全温,愍公次子。奔晋,因魏卿公孙路荐于魏,为大夫,邑于浚仪(浚仪魏称大梁,汉置县,宋改祥符。故城在今河南开封县西北境,改浚仪为陈留)。卒谥文子,生武子班;
二十二世:武子班,全温之子,班生:成子悟;
二十三世:成子悟,武子班之子,成子悟生:子哀、子琛;
二十四世:哀子琛,成子悟之子,哀子琛生:子康、子素;
二十五世:康子素,哀子琛之子,康子素生:子昭、子庆封;
二十六世:昭子庆封,康子素之子,庆封生:子季、子夋;
二十七世:季子夋,昭子庆封之子,夋生:子宪。凡七传至魏王假。二年丁丑,秦王政遣王贲伐魏,灭之,因失爵土;
二十八世:宪公,季子夋之子,宪生子:武公;
二十九世:武公,宪公之子,助汉祖定天下,以功封棘津侯。武生:仲成;
三十世:仲成公,武公之子,仲成子二:谦、鱼;
三十一世:鱼公,字终化,仲成公之子,仕至临江王太傅。鱼生:公望;
三十二世:公望公,鱼公之子,治春秋,精于左氏,武帝时上书自鬻,淂为春秋博士。公望生:道源;
三十三世:道源公,公望之子,官拜司隶校尉、领京兆、扶风、冯翊、弘农、河东、河西、河内七郡太守。道源生:若海;
三十四世:若海公,道源之子,官拜陈留副尉。若海生:顿昌;
三十五世:顿昌公,若海之子,官拜冠军大将军、领益州刺史。顿昌生:干岳;
三十六世:干岳公,顿昌之子,官拜蜀国都尉、日南太守。干岳生:绶;
三十七世:绶公,干岳之子,官拜尚书、库部员外郎。绶生:见深;
三十八世:见深公,绶之子,官拜大中大夫、皇子司经。见深子二:曾来(高密相)、祈山;
三十九世:祈山公,见深之子,官拜太子詹事、高密太守。祈山生:立贤;
四十世:立贤公,祈山公之子,官拜大司空。立贤生:希古;
四十一世:希古公,立贤公之子,威武军参谋祭酒。希古生:孟琏;
四十二世:孟琏公,希古公之子。任固始侯相(固始今县名,属河南省)。因家焉。卒葬浮光山之麓(今濮公山)。为光州固始浮光陈氏之开基祖。生子一:宗尧;
光州固始浮光陈氏:在多年前,因陈政、陈元光父子奉诏入闽平定啸乱,开闽建漳,后与87姓将士繁衍生息于闽粤大地;在多年前明清交替之际,他们的后代迁徙台湾岛,或下南洋,走向世界,今天享誉海内外,她就是浮光陈氏。说浮光陈氏,离不开光州赫赫有名的浮光山。浮光山一直是附近七州八十余县的豫皖老百姓的朝山圣地,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每年三月三,人们仍然都会有一家老小一起到浮光山(今濮公山)游乐玩耍的习惯。
濮公山苏轼题:东南第一峰四十三世:宗尧公,孟琏公之子。汉豫章太守。生子一:康晋;
四十四世:康晋公,宗尧公之子。汉豫章太守。生子一:世珍;
四十五世:世珍公,康晋公之子。官河南(今洛阳县)督邮。生子一:天爵;
四十六世:天爵公,世珍公之子。任河南督邮。生子:冲翘;
四十七世:冲翘公,天爵公之子。冀州刺使。生子一:引奇;
四十八世:引奇公,冲翘公之子。信督(今河北省冀县东北)别驾。德化大化,恩威并着。生子:寔;
五、陈寔世系(《新唐书》版)
《新唐书陈氏宰相世系表》宋欧阳修奉敕撰记云:陈氏出自妫氏,虞帝舜之后,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孙阏父为周陶王,武王妻以元女太姬于满,封于陈,赐姓妫,以奉舜祀,是为胡公。九世孙佗公生敬仲,名完奔齐,以国为姓,既而食邑于田,又为田氏十五世孙齐王建为秦所灭,三子:升、桓、轸。桓称王氏。轸楚相,封颍川侯,居颍川复氏陈,生子婴,秦东阳令史婴,生成安君馀。馀生轨,轨生审,审生安,安生桓,桓生愿,愿生四子:清、察、齐、尚。齐生源,源生三子:寔、窥、遂。寔,字仲弓,后汉大将军,子六:纪、夔、洽、谌、休、光。
1、齐国田氏世系
十世:佗公,文公圉次子,桓公鲍同父异母弟,恒公鲍薨,鲍长子冕当立,蔡人弑冕而立佗,在位六个月被历公跃所杀,无谥号,生子:完;
十一世:完公,佗之子,字敬仲,公元前年奔齐。生子:犀;
十二世:孟夷公,讳犀,生子:湣;
十三世:孟庄公,讳湣,生子:须无;
十四世:文子公,讳须无,生子:无宇;
十五世:桓子公,讳无宇,生子:乞;
十六世:厘子公,讳乞,生子:常;
十七世:成子公,讳常,生子:盘;
十八世:襄子公,讳盘,生子:臼;
十九世:庄子公,讳臼,生子:和;
二十世:太公,讳和,田和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历史上称之为“田氏代齐”。生子:午;
二十一世:桓公,讳午,生子:因齐;
二十二世:威王公,讳因齐,生子:辟疆;
二十三世:宣王公,讳辟疆,生子:地;
二十四世:闵王公,讳地,生子:法童章;
二十五世:襄王公,讳法童章,生子:建;
二十六世:齐王建,公元前年齐为秦所并。公元前年陈宣公廿一年,陈完奔齐改田姓,至公元前年,齐王建四十四年,秦灭齐。自陈完奔齐至子孙仕齐传十六世,历年;齐王建生三子:升、恒、轸;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出逃,后迁至颍川(今河南许昌长葛一带),改姓陈氏,称为陈轸;
2、颍川陈氏世系
二十七世:轸公,齐王建之子,仕楚相,封为颍川候,迁居颍川,复陈氏,成为望族颍川陈氏。生子:婴;
二十八世:婴公,秦东阳令,生子:馀;
二十九世:馀公,成安君,生子:轨;
三十世:轨公,一曰范,生子:审;
三十一世:审公,生子:安;
三十二世:安公,生子:恒;
三十三世:恒公,生子:愿;
三十四世:愿公,生四子:清、察、齐、尚;
三十五世:齐公,生子:源;
三十六世:源公,生三子:寔、窥、遂;
六、陈寔至陈元光世系
三十七世:寔公,(年-年),字仲躬,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镇陈故村)人。东汉太丘长、名士,后世称为陈太丘。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他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与钟皓、荀淑、韩韶合称为颍川四长。中平四年(年),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谥号文范先生,葬于郎城。卒,海内赴吊者3万余人,追封颍川郡公。著名的颍川陈氏始祖。妻子:钟氏、李氏。继室:荀氏。生六子:纪、政、洽、谌、信、光;
颍川陈氏开基祖三十八世:纪公,寔公长子,字元芳,汉拜太仆,迁尚书令,建安元年(公元年)拜大鸿胪寺卿、太子太傅。妣阳氏。生子一:群;
谌公,寔公四子,字季芳,与父实、兄纪,齐德同行,时号“三君”,早殁,生一子:忠;忠公,谌之子,字孝先,东汉青州刺史。娶葛氏。子四:润、佐、坦、和;佐公,忠之次子,魏青州刺史。子三:凖、戴、徽;凖公,字道基,佐之长子。仕晋,官飞虎将军,擢太尉中书郎(中书令)。妣龙氏继妣张氏,生子三:眕、津(匡)、规;津公:凖之次子,过继泰公长子恂为嗣子,名巨,仕晋,官至龙图阁大学士、中书令。妣张氏生二子:世逵、世达;世达公,津公次子,因避李世明讳而改陈达,以丞相掾,历太子洗马,出任长城令(长兴县),娶仲氏,生子二:康、于;康公,达公长子,字永宁,东晋时期人,继为丞相掾,娶徐氏,又汪氏,生子二:英、雄;英公,康公长子,为盱眙太守,政声洋溢。卒于官。娶欧阳氏,生子:公弼;公弼公,字伯辅,官至尚书郎,娶唐氏,生子:鼎;鼎公,字符用,仕晋,官为步兵校尉,时称贤宰辅,娶刘氏,又高氏,生子三:安、定、宁;安公,南朝宋武帝时(-),拜散骑常侍。生三子:高、太、洪;高公,字世仲,东晋散骑侍郎,娶湛氏,生子一:咏;咏公,字可久,仕齐,任怀安令(一作淮安令)。勤于民事,桑麻布野,德政俱佳,娶沈氏,生子二:猛、伯先;猛公,字仲戒,仕梁,任长安太守,一说为安城(今广西宾阳东)太守。娶唐氏,又胡氏、马氏,生子二:道臣、道卿;道臣公,猛公长子,字绍虞,讳夔,仕梁,官至太常卿。娶陆氏,又于氏,生子:文赞;文赞公,道臣之子,字师锡,陈霸先受梁禅,改元永定,追封为景皇帝,庙号太祖,娶湛氏,又魏氏、蒋氏,生子三:谈先、霸先、休先;霸先,文赞公次子,字兴国,小名法生,南朝陈创建者,公元-年在位,卒后,兄谈先长子陈蒨继位,即陈文帝。霸先生子四:克、昌、立、权;
三十九世:群公,纪公之子,字长文,任魏司空,封颍阴侯,颍川郡许昌人也,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年卒,谥靖侯。《三国志》卷廿二《陈群传》载:“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也,仕魏为司空,谥靖侯。子泰嗣。泰字玄伯,任尚书右仆射,谥曰穆侯,子恂嗣。恂薨,无嗣。弟温绍封”;娶荀彧之女,生子:泰;
四十世:泰公,群公之子,字玄伯。任魏明帝,官散骑侍郎,尚书右仆射,曾领兵抵抗姜维的北伐。年卒,谥穆侯。后仕魏废帝,为征西大将军。唐代诗人潘存实著《开漳陈氏源流序》记载:“泰生诉。诉生頵,为梁州刺史,缓怀慌蔽,其心有威惠。生潭,加(嘉)平阅为余杭君,创南唐(塘)以积水利,凿石门以御水患,民德之,生祠立焉。生钦约。钦约生怀高。怀高生建柄,为泗水令,升琅琊太守。生肃,为东海功曹。生任,为徐州刺史。生本昭,为临淮太守、虎牙将军。生时杰,为公军司马令,职掌笺奏。生景文,为汝南别驾令,太守常珍奇欲以悬袍泣降魏,泣谏不从,谋泄,为珍奇所杀。别驾季子伯绍,为合浦太守,惠政于民,像而祀之,今廉州陈王祠也”。生子二:奕(恂,津公过继为嗣子,后裔霸先自立为帝)、诉(温);
四十一世:诉公,生子一:頵;
四十二世:頵公,诉公之子,官梁州刺史。生子一:潭;
四十三世:潭公,加(嘉)平阅为余杭君,创南唐(塘)以积水利,凿石门以御水患,民德之,生祠立焉。生子一:钦约;
四十四世:钦约公,潭公之子。生子一:怀高;
四十五世:怀高公,钦约公之子。生子一:建柄;
四十六世:建柄公,怀高公之子。泗水令,升琅琊太守。生子一:肃;
四十七世:肃公,建柄公之子。东海功曹。生子一:任;
四十八世:任公,肃公之子。徐州刺史。生子一:本昭;
四十九世:本昭公,任公之子。临淮太守,虎牙将军。生子一:时杰;
五十世:时杰公,本昭公之子。公军司马令,职掌笺奏。生子一:景文;
五十一世:景文公,时杰公之子。为汝南别驾令。太守常珍奇欲以悬袍降魏,泣谏不从,谋泄,为珍奇所杀。生子三:伯之、伯绍、伯绥;
五十二世:伯绍公,字庆之,惠政于民,民建祠祀之。夫人覃氏。生子三:霸商、霸周、霸汉;伯绍,河南颍川五代(今漯河市)人。初任广州刺史的佐将,后因讨伐刘嗣祖有功而被宋明帝封为龙骧将军。泰始四年(年),他带领西江兵征讨刘恩道而驻守东官郡(今广东怀安),晋升为西江督护。泰始七年,始置郡越州。元徽二年(年)伯绍任越州刺史。负责交、越两州军事。在坡子坪仰天窝建立越州城,又称“青牛城”。伯绍困惠及民,威服俚僚,百姓安居乐业,风土渐变。他去世后,民众在越州地建立陈公祠堂,以示纪念。南朝伯绍堂侄陈霸先灭了梁朝而于金陵(今南京)自立陈朝称帝,后追封伯绍为南越王;
五十三世:霸汉公,伯绍公之三子,陈高帝霸先之族兄。事隋,为司徒尚书户部度支事。生子五:果仁、果义、果礼、果智、果信;
五十四世:果仁公,霸汉之长子。隋司徒,字世威,晋陵人,后汉太丘长陈寔后裔,累官至司徒,唐武德三年卒”。生子五:伯华、伯骊、叔犊、叔特、季龙;
五十五世:克耕公,-,讳犊,号介翁,果仁公三子。唐朝将领,隋朝将领陈果仁之子。驻守河南光州,隋朝末年子陈政说服父亲陈果仁以五万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克耕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有开国元勋济美嘉庆侯封爵。娶魏敬(-,字玉珏,号云霄,世称魏妈,光州固始人,隋朝中书令魏潜之女(开国元勋夫人,南宋高宗追赠济顺昭德夫人),生子三:敏、敷、政。敏,克耕长子,袭父职中郎将淮远大将军。敷,克耕次子,中郎将左右玉铃卫云麾将军,敏、敷两兄弟在平叛“蛮獠啸乱”役中,卒于军中。
五十六世:政公,-,克耕公之三子,字一民,号素轩,谥忠肃武烈。官玉铃翊左郎将大将军,归德将军。朝议太夫。统领南行军总管,于唐总章二年,率兵入闽平乱。隋大业十二()年丙子岁九月十五生。仪凤二()年丁丑岁四月十五日卒,妣司空氏封厚庆启祐夫人。生五子(入闽者):元光、元勋;
五十七世:元光公,政公之子。字廷炬,号龙湖,(-年),祖籍光州(今潢川县),仪凤二年(年)继袭父职,任玉钤卫翊府左郎将,永隆二年(年),授玉钤卫中郎将,并任岭南行军总管。进阶正议大夫,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出生于颍川望族、开唐功臣门弟、将军世家。幼年时博览经书,贯通子史,自著兵法。他开创漳州,并做出巨大的贡献,被封为开漳圣王。赠临漳侯,谥忠毅。妣种氏封恭懿雍夫人、宁氏封寅恭叶肃夫人、宋氏封寅敬叶雍夫人。生子一:珦;
陈元光墓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石鼓山五十八世:珦公,(公元—年),子朝佩,名伯珙,号迂斋,生于云霄火田(漳州建州时为漳浦县地),唐开元辛未科以明经及第,授翰林院“承旨学士”。其父元光殉职后,珦袭职领漳州刺史。《漳浦康熙志》记载:“陈珦,子朝佩,号迂斋…开元乙卯(年),率武勇,衔枚缘阻,夜袭巢峒斩蓝奉高首级,并俘余党,父仇以报。“并进一步开发闽南,创办福建最早的“松洲书院”(今漳州芗城区浦南镇松州村威惠庙)并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今书院遗址占地面积约15亩,内设有书舍、厅堂、跑马场,既可教学,又可习武,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未几,因病归还故乡光州,延医诊治未果,仅以41岁英年逝于故土。南宋绍兴二十年,朝廷追封陈珦为“昭贶通威文英侯”。漳州九龙溪九龙岭东北山麓有其“衣冠冢”;生一子:酆;
松洲书院五十九世:酆公,字有芑,元光孙、珦之子。唐天宝六年(年),酆公任辰州宁远令,因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遂访光州,再新而居之数年。唐天宝中期,授朝散大夫、中郎将、漳州刺史。唐大历十四年(年)逝世,谥忠宪;生三子:詠、謨、訏;酆公长子詠公,生五子:章甫、吉甫、山甫、嘉甫、季甫。酆公次子謨公,生三子:则、刚、形。酆公三子訏公,生一子:则宁。
六十世:谟公,字以忠。陈酆之子。建中二年(年)代理漳州刺史,理政之初与社会舆情不洽,州民曾拱璧等向观察使建言调换。朝议以柳少安调任漳州刺史,陈谟“以中郎将检校本州别驾”。柳少安任期未满就他调,陈谟以平“广寇”有功,复兼任漳州刺史。謨公,生三子:则、刚、形;则长子(汤+土)生四子:江、淮、河、汉;则次子珏公;刚之子(流+土)生一子:湖;
詠公、訏公后裔世系云霄县陈岱镇陈氏世系:元光-珦(漳州第一个进士)-酆-泳-章甫-岳(会昌元年进士)-羽(干符二年进士)-夷行(乾化四年进士,官至宰相)-陶(登进士,官左仆射,任平章事)-重(宁州刺史)-云(谥正直,隐居不仕)-希亮(天圣五年进士)-恪(特奏进士,滑州推官)-舜俞(庆历进士)-禹议-汤征(云霄陈岱陈氏始祖);
附录1:漳州州治的变迁
漳州最早的治所在今天的云霄县火田镇西林村。唐中宗时期,陈政、陈元光率兵进驻云霄后,分兵驻上营于岳坑、中营驻西林、下营在今云霄县城西面。陈元光就把州治设在驻扎军队“开屯建堡”的营地里。唐垂拱二年(),陈元光奏准在此创立州郡,领漳浦、怀恩二县,州治设云霄漳江边西林村,因西林村地处漳江之畔,故州以漳江命州名漳州。从唐垂拱二年(公元年)“开漳圣王”陈元光始建州治,到唐开元四年(年)迁址漳浦李澳川。西林作为郡治所在地长达30年之久,留下大量故城遗址。
西林村漳州故城遗址:城址平面呈狭长的椭圆形,周长约4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今残存古指挥台、军营山、演兵坛、古水井、将士喂马石槽等遗址和文物,并保留“军营巷”、“粮仓”、“盐馆”、“五街厝”、“总兵寨”、“尚书府”等古地名。云霄将斥资10亿在西林村重建唐代漳州故城。
陈元光在绥安(今云霄)西林设置漳州,疆域范围以梁山至盘陀岭蒲葵关为界,东、北与龙溪县交界,西与潮州交界,南至海。包括现在的云霄、平和、诏安、东山四县。陈元光为首任的漳州刺史,后世尊奉为“开漳圣王”,北宋政和三年(年),宋徽宗为其赐庙额“威惠庙”,威惠庙祖庙在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
威惠庙云霄县云陵镇王府社区的燕翼宫系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故居,又称开漳祖庙。俗称王府,始建于唐垂拱年间,陈元光将军继袭父职,率众平息啸乱始建漳州时,朝廷赐建的宫宅。
燕翼宫云霄因这段辉煌的历史,成为海内外广大漳籍后裔心目中的“开漳圣地”。《云霄县志》记载:“西林城在西林,旧有石城……建自唐高宗年间”。《漳浦县志》记载:“浦属云霄西林溪与海水合,清浊相间,厥名漳江,唐垂拱间始建州治于此”。说明漳州的第一次州治在绥安县西林城(今云霄县北七里火田镇西林村),陈元光在西林以军营建漳州,但仍然住西林附近荷步村;
漳州衙署旧址初唐时期有位蛮獠首领,名叫盘陀,聚众占据浦葵关(今盘陀岭)。此人心狠手辣,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为害一方。百姓深受其害,恨之入骨,但其兵力雄厚,只能忍气吞声。盘陀腿部残疾,百姓称之“半丁盘陀”。
“唐朝总章二年,‘以武功隶广州扬威府’的陈政受命领兵岭南平叛,入驻梁山南麓临漳江出海口的一片平原地带,即现在的云霄县荷步村。乱定后,陈元光在西林以军营建漳州,仍然住荷步村;因为陈政、陈元光相继领兵平叛,陈元光成为首任漳州刺史,故其驻地被百姓尊称为双任”。
第二次漳州州治在漳浦县李澳川(旧治北八十里,今漳浦县城绥安镇),当年陈珦为父陈元光报仇灭盘陀岭的盘獠北越蒲葵关后,发现了开阔的李澳川。
云霄乌山树德岩东米陈元光磨剑石云霄梁山脚下的东厦镇高溪村高溪庙,又称灵著王庙,俗名高溪顶庙。始建于明朝,祭祀唐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夫人种氏塑像,左右配祀开漳主要部将马仁、李伯瑶及陈元光次女陈怀玉等雕像。
云霄县高溪村高溪庙《西鲁叙事》记载:‘’清兵火烧少林寺,逃出十八个和尚,到了云霄,死去13人,剩下5人,到高溪插草为香,同心盟誓‘’。高溪村的高溪庙和观音庙在康熙、乾隆年间,是我国著名的反清基地。反清组织天地会创始人提喜于康熙十三年(年)在高溪村观音庙创立,高溪村也是“小刀会”、“三合会”、“同盟会”的发源地。
云霄县高溪村观音庙唐开元四年(年),因漳州州治西林不远处的梁山多瘴疠,不宜聚生,州民余恭讷等请徒州、县于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其时陈元光将军已战殁,其子陈珦领州事,奏请获准。唐开元二十九年(年),又因怀恩县户口流亡太多,朝廷撤销怀恩县建制,地域并入漳浦县。同时,将原属于泉州(州治在今福州)的龙溪县划归漳州管辖。
唐天宝元年()至唐乾元二年()漳州曾改为漳浦郡。唐贞元二年(年),经漳州刺史陈谟(陈元光曾孙)、柳少安奏请,漳州州治第三次从漳浦县治李澳川迁入龙溪县永宁乡唐化里登高山下桂林村(古县鹳林,今漳州市芗城区南郊芝山下古县、下半林和上半林村),桂林村自此成为漳州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经济繁荣至清朝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年)十月初三,龙溪古县城因郑成功(古县大战)兵败退守海澄,龙溪古县城被清兵焚毁,龙溪古城共经历了年的辉煌!
(龙溪县始置于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年),在闽南地区,其久远与重要性仅次于南安县(年),辖有现在的龙岩市和漳州市,号称“闽西南众县之源”,是漳州闽南次文化的核心区)。
附录2:“闽南第一村”埭美古村
陈元光的第31世孙陈仕进于明景泰五年(年)在埭美开基建业,埭美一直是陈姓后人的聚居地,位于漳州市龙海东园镇。
埭美古村是龙海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素有“闽南第一村”的美誉。并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附3、古漳州城内有“九街十三巷、三庵、二院、一株榕树不见天”说法:据万历《漳州府志》与乾隆《龙溪县志》对照得出,九街:行春街(今新华西路东段)、兴贤街(今南昌路西段)、桂林二十九街(今胜利西路体育场附近的一段)、马坪街(今延安南路北段)、府前街(今台湾路中段)、观巷街(今新华西路西段,人民新村南侧)、县前街(今县前直街)、南市街(今香港路)、开元寺前街(今胜利西路市政府门口一段);十三巷:振成巷(今华侨新村之东)、箭弓巷(今漳州一中附近)、做轿巷(今新华西路观桥顶)、面线巷(今香港路西侧)、上板巷(今修文西路中段)、山顶巷(今大同路北段西侧)、图龙巷(今胜利西路商检大楼西侧)、水德宫巷(今新华西路东段)、乌衣巷(今青年路尾至大通北路南段)、济美巷(今平等路南段)、甘蔗巷(今民主路西端)、西门巷(今瑞京路西端);三庵:南市庵(今香港路)、塔口庵(今大同路北段、马坪街庵(今延安南路);二院:法济院(今市政府大院内西侧)、净众院(今漳州一中校内东北角);一株榕树不见天:在东桥亭亭下濠沟中。
附录4:固始浮光陈氏
陈氏得姓始祖陈胡公至固始颍川陈氏开基祖陈寔,是内容极其丰富而精彩的一段族谱。这里不仅有胡公满封地立国,建都宛丘,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陈姓发祥地的故事。而且,有胡公十一世宣公,为讨好宠妃,废长立幼,杀太子御寇。其堂兄弟陈完(陈佗之子)素与太子御寇交往甚密,心生害怕逃到齐国,改姓田,田完裔孙田轸于公元前年,重返颍川复姓陈的典故;二十世越公被楚惠王杀,陈国国亡,长子陈衍迁武阳户牘乡开基;弟陈全温迁陈留(亦称浚仪今河南开封);后奔晋荐于魏,封浚仪侯。其二十一世(满公四十二世)裔孙陈孟琏(希古之子)任河南光州固始县侯,定居固始,是固始陈氏开基祖。
固始陈氏最早为浮光陈氏,它源于宛丘,望于固始,中盛颍川,南开闽漳,在陈氏族系为显赫的一支。其杰出人物如群星璀璨,闪烁在历史的星河之中。祖根之地─固始浮光山,悠悠长亘,四海归望。闽、台及海外陈氏家乘和祠堂,至今犹以固始或浮光标记。
固始子民迁台路线浮光陈氏起于东汉孟琏。清《光州志.忠义列传.陈元光》记载:汉建武间,有祖名孟琏者,为固始侯(侯相)梦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东汉建武间,固使侯为李通,陈孟琏应为固始侯相,唐咸通特封开国男。甘棠潘存实撰《陈氏本源宗谱记》:孟琏为固始侯相,死葬浮光山之麓,子孙家焉。侯相为侯国长吏,汉代侯国设置长吏治理侯国事务(见年第三期《文史知识.尹湾汉墓简牍》)。
孟琏八世孙陈寔,为开颍川陈氏之始祖。孟琏十二世孙陈润,字文倩,晋省府少监,原居光州固始,于西晋永嘉年间,避地入闽,卜居长乐岱边(据陈发尧撰福州南港陈厝江山陈氏源流序)。二十三世孙庆之,又名伯绍公,官为梁朝合浦太守,惠政于民,民建祠祀之。夫人覃氏。生三男,长霸商,次霸周,三霸汉,世居河南光州固始浮光山;二十四世孙霸汉,陈朝大宗正;二十六世孙克耕,讳犊。唐太宗时大将军;二十七世孙陈政,入闽为开漳始祖;二十八世孙元光开建漳州,被誉为开漳圣王。
固始开漳圣王陈元光石雕陈元光孙陈鄷,于唐天宝年间回光州。陈元光五世孙陈章甫,回居固始旧地。陈元光七世孙陈汤征(云霄陈岱陈氏始祖),由光州谪知潮阳竹乡。唐末,固始浮光陈氏有随王审之入闽者。五代间,固始浮光陈氏也有因循入闽者。明代,固始浮光陈氏仍是望族。《固始县志》记载明代孝子陈璋,母疾割左股煎汤进之。母亡,守庐墓三年。
固始国家重点文物:陈将军祠(陈元光)国家重点文物:固始陈将军祠源于固始:1、随开漳圣王陈元光入闽南的有:林孔著、林章、李伯瑶、张伯纪、蔡长眉、蔡德明、蔡德轩、郑时中、杨细秀、沈世纪、苏道、戴君胄、马仁、丁儒、卢如金等;2、随王潮、王审知、王审邽入闽开支闽南的有:李君怀、张清溪、蔡用元、蔡用明、郑可远、杨安、吴阙名等;3、随八姓衣冠南渡开支闽南的有:黄守恭、杨衡、吴祭等。
附:考察陈政、陈元光之前的正史,发现他们与光州有瓜葛,与光州固始并无直接瓜葛。那么,陈元光籍贯光州固始之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应该与王审知入闽后,“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有关。宋人郑樵与方大琮剖析颇详。根据方大琮《铁庵集》卷三二《跋叙长官迁莆事始》,北人迁闽主要有两批,第一批是永嘉之乱后八姓入闽;第二批是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其中并无陈政父子率五十八姓自光州固始入闽之说。只是因为王审知独优固始人,故陈元光、丁儒等后裔才自称来自光州固始。以后更相沿袭,遂为其族谱与某些地方史志所采用。(以上部分内容属于转载)
锦屏山文化振兴研究会温昌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