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郭红松绘
西盟风光。来自人民图片
我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县城。
进西盟县城,是下午晚些时候,日影西斜,阳光从西边峰峦的苍郁丛林顶头挥洒下来,整个县城笼罩在一片辉煌中。这是一座从原始森林中长出的县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是苍翠欲滴长满亚热带茂密丛林的大山,水是波光粼粼的勐梭龙潭湖,山光水影,云舒霞卷,县城静静地矗立在冬日和煦的暖风中。
一
云南普洱西盟佤族自治县曾是出了名的国家级贫困县,但如今这里看不到丝毫贫困迹象。街道清爽整洁,没有红绿灯、广告牌,仿佤族传统干栏式四面坡屋顶风格改建的赭红色建筑高低错落,考究别致,民族文化元素随处可见:象征财富的牛头门,铝制的仿真茅草屋檐,房子上的小米雀造型……眼前的一切,宛如图画。
像阅读一本书,我的西盟之行,从掀开县城这让人迷醉的封面开始。
西盟是佤族聚居的边境县,西与缅甸佤邦接壤,国境线长近90公里,全县总人口9万多。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刀耕火种,男猎女织。年,在西盟县各族各界政治协商会议上正式通过了《西盟县直接过渡社会主义的决定》,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佤族也因此被称作“直过”民族。
曾经,西盟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落后,人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饥一顿饱一顿地过活,吃饭靠天、生病靠“摩巴”杀鸡问卦,住的是茅草房、杈杈房,走的是泥泞的羊肠小道。“直过”不是轻飘飘一句话,一步登天绝无可能。
追溯西盟人艰难跋涉的历程,套改高更那句著名的发问:他们从哪里来?他们是谁?他们向哪里去?我想,发生在祖国西南边陲大山里的三次立誓,或许能给我答案。
二
年国庆前夕,中央人民政府邀请云南少数民族代表进京参加国庆观礼,西盟县的佤族头人拉勐和普洱数名土司、头人坐汽车、乘飞机走出佤山。10月3日,毛主席亲切接见普洱区兄弟民族代表,拉勐向毛主席敬献了佤族剽牛用的梭镖。参加完国庆庆典后,中央安排观礼团赴天津、南京、上海参观,从重庆返回云南。同年12月26日,代表团回到宁洱的第二天即出席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有代表提出用“佤族理”喝“咒水”“剽牛”仪式,来表示各民族团结跟党走的意愿。拉勐积极支持,还提议要用大石头把“咒语”(誓词)镌刻在上面,表示各民族团结一家海枯石烂不变心,得到大家的赞同。年元旦,全体代表在宁洱红场庄重举行了26个民族参加的“剽牛”仪式。拉勐精神抖擞出场剽牛,一枪成功,剽口和牛头倒向的位置,象征大吉。接着,党政军领导与各民族代表喝了“咒水”,一起庄严宣誓:“从此我们一心一意,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宣誓之后,各民族代表在民族团结碑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是第一次立誓,响遏云霄,刻在石碑上,至今矗立在宁洱民族团结园内,被视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
三
在西盟勐卡镇,有一座佛殿山,清朝年间这里建有佛房,是佤族、拉祜族南传佛教朝拜地。如今佛房不复存在,遗址是一片开阔地,四下苍山横翠,平坝芳草如茵,现存三层凸字形打佛塔1座,四方状小佛塔5座。如今,络绎不绝的游客来这儿不仅是礼佛,更为了这里的民族团结盟誓塔。它是西盟佤山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见证,是西盟佤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精神之塔、信念之塔。
“宁洱盟誓”后,普洱地委和澜沧县边工委就筹划在阿佤山也召开一个民族团结盛会和盟誓活动。年1月21日,世居在佤山大地里的多个部落的头人、进步人士和各族群众代表共0多人,在佛房山下的草皮地上举行了“佧佤山区各民族团结保家卫国大会”,举行了泡水酒、剽牛、喝咒水仪式,每人抬一块石头垒在一起,垒砌起来的石头形成了一个长5米、宽4米、高3米的石塔,也就是后来的“民族团结盟誓塔”。会议的高潮是0多人在石塔前庄严宣誓:“佤山各族人民要像塔里的石头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永远听毛主席共产党的话,永远跟着毛主席共产党走,海枯石烂永不变心。”
这是第二次立誓。如今,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西盟县及澜沧县、孟连县的群众都会自发地在这里聚会,载歌载舞。每逢重大节日,西盟县还会在这里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重温“佤山盟誓”的誓言。
四
西盟的第三次立誓,发生在全县脱贫攻坚的决战时刻。
西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很难拔掉“穷根”。年,杨宇任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成为西盟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役的总指挥。她对我说: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当地老百姓穷惯了,不怕穷。村寨里有很多懒汉,爱喝酒,喝得迷迷瞪瞪,往茅草棚外的角落一靠,浑浑噩噩一天,稀里糊涂一生。
杨宇相信,没有人拒绝过上好日子,党和政府的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必将改变佤山的贫穷面貌。
先从修路建房抓起。
年,全县还有1.47万户贫困群众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和石棉瓦房内——木桩扎在山坡上支起框架,四周用木板围起,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火塘、床铺都在一个屋里,屋底下牲畜粪便的味道顺着地板缝往上蹿,墙板缝能塞进手指头。茅草房不仅居住条件差,还很容易引发火灾。年,有个叫王莫的寨子,一户人家在火塘边做饭,风把火星吹到了屋顶上,大火燃烧了两天,整个寨子化为灰烬。
一万多套危房,散落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大山里,上千个工地同时开工,地勘、规划、设计、修路、工队、施工材料、群众参与……县上花了很大力气,有些群众却不愿意改造旧屋。一方面是手里钱不够,另一方面,佤族群众还有一些特殊讲究,盖房要请“摩巴”算“鸡卦”……
只能深入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想办法解决群众的贷款。县委书记杨宇给全县干部职工鼓劲,县委常委包乡镇,县处级干部包村,部门包组,干部包户。年底,全县户群众顺利搬进了安全稳固的安居房,西盟县“千年安居梦”得以实现。
年初的冬天,冷风嗖嗖,“西盟县年脱贫摘帽动员会暨决战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会场却热气腾腾。各乡镇、各部门代表向县委、政府递交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全体参会人员在县委书记杨宇带领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宣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誓与贫困作斗争……”
这第三次立誓,是共产党人和人民政府的铿锵誓言。
年,西盟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率先在全国“直过民族”地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西盟县的干部群众,兑现了他们许下的庄严承诺。
我行走在西盟,耳边总响起《阿佤人民唱新歌》这首歌,从上世纪60年代起,这首歌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人的记忆。西盟县是这首歌的诞生地。如今,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大型民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又在西盟大地唱响。我站在高高的山头,极目眺望千百年来佤族和各少数民族世代居住的这片神秘葱翠的大地,心中又闪出我初到西盟的发问。
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白描,作家,教授。曾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天下第一渠》《苍凉青春》等作品。文学论著有《论路遥的小说创作》《作家素质论》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