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是福建的南大门年这里提前一年半实现全域脱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年1月5日
福建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漳州专场
在福州举行
发布会邀请到漳州市委书记邵玉龙、云霄县委书记王金狮、诏安县霞葛镇党委书记吕自信、诏安县西潭镇山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宏益,讲述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故事。
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焦艳摄
因地制宜谋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讲述人:邵玉龙漳州市委书记
年6月,漳州提前一年半实现现行扶贫标准下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村全部摘帽,云霄、诏安、平和3个县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漳州全域脱贫。
发布会上,邵玉龙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漳州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做法。
一、走好“特色”路漳州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培育壮大平和蜜柚、云霄枇杷、诏安青梅及一系列茶叶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比如,蜜柚已成为平和县农业支柱产业,全县90%的农业人口从事涉柚产业,农户收入80%依靠蜜柚产业。诏安县是“中国青梅之乡”,全县青梅种植面积13万亩、产量10万吨,均位居福建前列。此外,漳州突出对台农业特色,加大台湾优良农业新品种引种、高新农业技术引进,助推漳州农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漳州农业利用台资数量、规模均居全国设区市首位。二、唱好“主体”戏漳州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推动传统经营主体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同时,采取农民带资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把农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中,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动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比如,漳州绿州农业发展公司作为漳州培育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坚持“龙头牵合作社、合作社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三年多来带动引领农户1.5万多户,助农增收1.8亿元。三、练好“品牌”功漳州近年来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打造漳州水仙花、平和蜜柚、长泰芦柑、东山水产品、以及漳州的茶叶系列,其中,白芽奇兰、八仙茶等已成为全国知名产品、知名品牌。目前,漳州拥有涉农中国驰名商标25件、省名牌农产品件、“三品一标”农产品有效数个。四、谱好“融合”曲漳州注重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融资供应、技术推广、保险金融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同时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比如,云霄县下河乡依托杨桃特色资源,融入生态观光、休闲旅游、采摘体验、直播科普、文化创意等元素,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此外,漳州支持发展多种经济业态,主动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把特色农产品接入网络市场。云霄县打造电商助力精准扶贫生态圈入选《中国样本——全国电商精准扶贫(案例与点评)》,平和、诏安获评国家级农村电商示范县。五、举好“党建”旗漳州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特色现代农业为纽带,引导党员和致富能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党员+农户+产业”等措施有机联合在一起,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比如,诏安县创新“党建引领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等形式,重点发展了贫困人口能受益的产业。
立足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农业园区讲述人:王金狮云霄县委书记
漳州市云霄县是中国枇杷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文明县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目前,云霄县户贫困人口、4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稳定脱贫,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实现如期摘帽。发布会上,王金狮介绍了云霄县脱贫攻坚的实践,主要是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做大农业产业,实现脱贫目标云霄通过引进种植高优品种,培育形成水果、蔬菜、茶叶、淮山、食用菌5大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当地在茶产业方面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成立茶叶协会,加强技术指导和运营管理,茶叶年产量吨、产值2.3亿元,茶农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云霄还积极引办51家食品工业企业,建成总投资38亿元的富佳宝食品科技园,形成农产品“种、加、包、储、销”一体化全产业链。比如,云霄枇杷种植年产量约3.5万吨,除了鲜果直接销售外,还利用枇杷加工成枇杷酒、枇杷汁、枇杷膏、枇杷罐头以及枇杷花茶等,实现全产业链总产值超10亿元。此外,当地还打造生态旅游路线,举办自由采摘、美食节等活动,实现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做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据初步统计,云霄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2亿元、比年增长3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年增长53.6%,增速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二、做大农业规模,实现农业增产云霄以建设农业大观园为主抓手,整合资金10多亿元建成集生态观光、田园度假、创意娱乐于一体的10大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并选派名科技特派员进行指导,促进农业提质增产,培育了一批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其中,云霄的绿州农业发展公司成为漳州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农业企业。三、做大农业品牌,实现农民增收云霄共培育44个“一村一品”专业村镇、38枚全国地理标志证明产品,成为全国地标第一县,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云霄枇杷、下河杨桃已成为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黄金果”。此外,当地还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引导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产业利益联合体,带动多名农户就业,吸收贫困户就业多人。四、做大农业市场,实现农业增效云霄实行“农业+电商”营销模式,依托全县家电商企业,打造“e上云霄”电商公共品牌,助推“云霄农货”走向全国,年全县电商零售额16亿元,带动农副产品网络销售4个多亿。同时,在福建首创“线上枇杷节”、率先开展县领导农产品直播带货、率先推出电商直播“四个一”工程,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比如,和平乡棪树村妇女主任吴素华带领本村贫困大学生,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打通全村枇杷销售渠道,短短一个月线上销售枇杷70万件近万斤。“‘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阶段,我县将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战果,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王金狮说。探索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双增收”讲述人:吕自信诏安县霞葛镇党委书记
“诏安是青梅之乡,我镇荔枝是福建省最早上市的,每年6月10日就可以上市,很新鲜很好。欢迎大家有机会到我们诏安霞葛来品尝荔枝和青梅。”发布会上,吕自信先推荐了诏安县霞葛镇的荔枝和青梅。他说,霞葛镇依托本地“富硒”土壤、气候独特等优势,积极探索各类经济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随后,他分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地脱贫奔小康的实践经验。一、挖掘富硒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霞葛镇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发展富硒特色产业。比如,天桥、司下、坑河等村采取合作社集中饲养和农户散养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富硒蛋鸡养殖。五通村向户农户流转亩闲置土地,承租给公司开展规模化大棚蔬菜种植等,年增加村财收入近6万元。村民除了固定流转收入以外,参与劳作的人员每天能增加50-元额外劳务收入,实现村集体、村民和企业“三赢共富”。二、回引致富能人,激发内生动力霞葛镇各村采取资产资源折资入股或资金入股等方式,积极动员外出能人回村发展特色种养殖项目,弥补自身技术、销路等短板。比如,庵下村积极引导外出乡贤回村发展鹧鸪养殖业,村集体以30万元入股该项目,实现年增收3.6万元。天桥村抓住自身水质好、温度适宜等有利条件,向村民流转闲置土地26亩,兴建龙虾养殖场,出租给硒霞农业科技公司进行规模化养殖,实现村财增收6.5万元。三、探索村企联姻,凝聚社会力量霞葛镇帮助各村寻求合作伙伴,先后指引本地蛋鸡养殖合作社与漳州味运营有限公司、好土鲜大型超市等品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广、销售富硒鸡蛋;引进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农户销售富硒农产品;引进本地省级龙头企业福建硒来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拓宽司下村八仙茶销售渠道,提高八仙茶茶青收购价格,帮助户茶农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带动1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我镇6个重点贫困村均有扶贫产业,初步形成司下村富硒八仙茶种植、五通村黑皮鸡枞菌种植、坑河村五黑蛋鸡养殖、庵下村鹧鸪养殖、溪东村富硒米粉、天桥村澳洲龙虾养殖等特色产业,到年底,实现了2个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3个村达到20万元以上、5个村达到10万元以上,带动户贫困户年均增收元以上。”吕自信说。他表示,下一步,霞葛镇将打造山区中心集镇、生态富硒重镇、商贸旅游特色小镇,推动本地产业发展,巩固脱贫质量,提升脱贫成效。着力党建提升,推动乡村振兴讲述人:杨宏益诏安县西潭镇山河村驻村第一书
“年第一天到山河村的场景,我现在还历历在目,进村的道路坑坑洼洼、摆摊占道脏乱差、晚上漆黑一片。”发布会上,杨宏益回忆初到山河村的情景,不禁感慨。
他说,当时的山河村虽然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文化资源,拥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等名片,但却是典型的空壳村,难以在这方面发挥优势,村民大都靠种植业为经济来源,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60户人。“如何才能尽快进入角色,有效挖掘本地的资源优势,尽快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这是我当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杨宏益表示。之后,山河村将脱贫致富的着力点放在“抓党建”上。当地规范组织设置,将村党支部升格为党委,分设农业发展、旅游发展、流动党员三个支部,通过功能性划分党支部。借助年村级组织换届的有利契机,动员村里的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参与竞选,吸纳了3名新的“两委”成员,其中有2名是3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两委班子的平均年龄从56.8岁下降至45.3岁,“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仅用了1天半就完成了涉及67户农户的12亩环村路征收工作。为解决古村落占道摆摊导致的脏乱差问题,旅游发展党支部牵头争取资金62万元,建设综合农贸市场,通过抽签选号的方式实现村财收入6.4万元,既优化了村庄环境,也实现了村财零的突破。为解决山河村发展蔬菜大棚面临的“三缺三低”问题(缺资金、缺技术、缺渠道,组织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低),当地农业发展党支部推行“支部+农场+贫困户”模式,与市级示范农场--义荣家庭农场合作,一方面通过流转土地增加村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搭建的现代设施蔬菜大棚38亩租给农场经营,每年增加村财收入近7万元,同时创造就业岗位20个。年1月,经县委县政府评估认定,山河村正式脱贫摘帽。“山河村突出以组织振兴为引领,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现蜕变,从软弱涣散村变成了五星级党组织,从‘空壳村’变成了村财年经营性收入近20万元的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元提高到元。”杨宏益表示,山河村将以打造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