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①遇②子弟③甚整④,虽闲室⑤之内,严⑥若朝典⑦。陈元方兄弟恣⑧柔⑨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⑩之轨⑾焉。
①华歆:huàxīn(—):字子鱼,东汉末举孝廉,献帝初为豫章太守,后被曹操征召,任尚书令。曹丕篡汉后任司徒,魏明帝时为太尉,七十五岁去世。②遇:对待。③子弟:子侄辈。④整:严肃。⑤闲室:闲处在家。⑥严:恭敬、庄严。⑦朝典:朝廷典礼。
⑧恣:zì任意,没有约束。
⑨柔:温和。
⑩雍熙:和乐貌。
⑾轨:法度、规矩。
华歆对待晚辈们很严肃,即使闲处在家,也像在朝堂上参加典礼一样庄严恭敬。陈纪兄弟之间则是无拘无束温和友爱的相处,但是华家和陈家两家内部,都没有丢掉安乐和睦的法度。
《德行》第一,入选各篇讲的都是两晋南北朝时人认为有德行的人和事,而这一篇讲的是华歆和陈纪两大家族各自的家庭内部和乐相处的故事,那么这两家各自都有什么样的范儿呢?
陈家兄弟咱们前面多有介绍,现在先来了解下新人华歆。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很立体,很丰满,既是欺凌故主的奸佞小人,又是清心寡欲的道德标兵。这是因为写史书的人,难免要根据自己的立场和政治需要,对传主的事迹有所取舍,所谓“春秋笔法”是也。结果不同的史家,笔下就有了不同的华歆。现在人都爱说,男人可以有很多面,则华歆这种二皮脸似乎也正常,本来就人无完人。
华歆的两张面皮其实很简单,华歆对大汉是奸臣,对曹魏是忠臣,对百姓多惠政,对朋友够意思,而自己奉行的是明哲保身之道。《世说新语》从本篇起连着四篇都是与华歆有关的故事,今天不多展开,留着慢慢开发他。
好了,镜头拉回来,来看看华歆家是什么范儿。华老头下班回家,儿子们熟练地伺候他盥洗。二儿子舀水从上浇到华歆手上,小儿子捧着脸盆在下接水,洗完之后老大马上把手巾递给他。然后垂手侍立,恭敬地问老爷子想吃啥,“哦,煎饼卷大葱,中啊爹,这都弃。”
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饘酏、酒醴、芼羹、菽麦、蕡稻、黍粱、秫唯所欲,枣、栗、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槁薧滫以滑之,脂膏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尝之而后退。——《礼记内则》
即便吃饭,华歆依然是高冠博带,表情肃穆,正襟危坐,其他家人各按身份分坐两旁,也都是满脸谦恭,见华歆动筷子才敢举箸。用餐时小心翼翼,保证不会发出“哧溜哧溜”的声响,饭菜好吃到想哭,不可以,因为要“发乎情止乎礼”。
至于休沐在家,华歆也不出门应酬,大部分时间会把子侄们召集起来,讲解“六经”,搞家庭补习班。子侄们从几岁到十几岁的,全都穿着正装,严肃认真听讲。哪个小孩儿理解不了经义,老学究会不厌其烦的解释,却也不拿戒尺打手板。
再看陈纪他们家,画风完全不同。陈纪从市场上买了几斤羊排,一坛老酒,到家后让老婆把羊排炖上,然后招呼兄弟们都过来。“兄弟们,来来来都坐一起,今天改善一下生活,吃点荤腥。老幺,听说你最近写了篇赋,你给念念呗,让哥哥们欣赏欣赏,就当下酒菜了。”期间,兄弟几个酒酣之时,唱起了欢快的歌曲:“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妯娌几人在旁边也喜笑颜开。一家人其乐融融,欢声笑语直上云霄。
以上,全都是脑洞,不是历史,不是历史!不过从原文不难看出,华歆家是恪守礼节,以礼持家。这保证了家庭成员只要按照礼仪规范行事,便不至于有纰漏,什么事应该怎么办都有标准答案,大家照章办事就会很轻松。
陈纪家更多的体现的是亲亲之道,父慈子孝、兄弟悌睦的同时,家庭气氛也很轻松。这在前几篇中,老陈家一家人的言谈举止也能有所体现。你看陈寔带着子孙去荀淑家蹭饭(华歆无公事都不出门),老大陈纪赶车,老幺陈谌后从,他在车上抱着陈群,很有“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感觉。面对别人对父亲的质疑,陈谌为父亲找足了面子;而孙子们争论各自的父亲谁更好时,陈寔表现出了对两个儿子一样多的爱。
还有以后会讲到《夙慧》中的一篇,陈寔和客人聊天,让两个孩子蒸饭,两个孩子却去偷听两人谈话,结果把米饭做成了米粥,陈寔问清了原委,并且发现这俩小子把自己和客人的谈话内容复述的七七八八,非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说就喝粥吧,何必非吃米饭呢。陈寔这是爱的教育啊,对亲人的爱,本就是人的天性,陈家只是把这种爱表现了出来。
《诗经小雅常棣》描写的就是兄弟之情、家庭和睦之景: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如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华家是以礼治家,而陈家是以爱治家。不过从结果来看,两家也都和谐美满,可谓殊途同归。家庭关系如何处,因为各家情况的差异,本来就没有标准。至于两家何以形成不同的范儿,我觉得有几个原因不得不提。
首先,两家长辈的人生经历和性格不同,影响到他们家庭的气氛。
华歆早年拜在经学大师陈球门下,跟郑玄、卢植、管宁都是师兄弟,这让他也成了克己守礼的儒家弟子。年轻时他在县里做小吏,每次上班前都要洗漱干净,下班就闭门不出,表现出严肃的作风。到后来他做豫章太守,做尚书令,一直做到曹魏政权的司徒、太尉,官运亨通。地位高了,自然谱也要摆的大,架子要端起来,轻浮的言行既不合乎他大儒的人设,更与他的官位不相衬。
陈家兄弟的老爸陈寔,出身贫贱,小时候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有志好学。后来做了地方基层公务员,县令发现他是个人才,建议他到太学深造一下,算是上了个成人补习班,所以他儒家的烙印应该没那么明显。他在基层干过很长时间,最终做的最显赫的官职是太丘县的县长,可见他的为政经历也都是跟老百姓打交道的多,很接地气。对梁上君子,他也能以善恶之教感化之,使其洗心革面,并借此事教育孩子。他晚年屡征不就,乐天知命处事淡然,最后以八十四岁高龄寿终正寝。
其次,是两人与儿子们的年龄差距的影响。
因为各种原因,华歆有长子华表的时候,已是四十八岁高龄了,其他几个儿子与他的年龄差更大,这带着孩子们出门,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爷爷带孙子呢。虽然是老当益壮,但带孩子比生孩子更累,况且随着华歆的官位越来越高,公务愈加的繁忙,累得老家伙喝红牛都不顶用。孩子们的童年时代,华歆的时间和精力恐怕只能有限的付出到他们身上。于是通过“礼”的方式相处,使两厢的举动符合礼仪规范,以此来表现父子之间的名分,可能更合适,至少比老年得子后娇惯宠溺合适。
而陈寔是二十五岁有了长子陈纪,并且他响应国家号召,一连串生了六个儿子,差一点凑足宝葫芦。几个孩子小时,正处在顺帝时期,社会还比较安定。那时陈寔正当壮年,俨然就是孩子王,他是怀里抱、肩上驮、爬大树、打陀螺,跟孩子们亲密无比。他的爱怜,春风化雨般的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了爱的真谛,明白要把家庭、把家人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
所以,趁年轻,赶紧生,优生优育很重要!老来得子莫宠溺,相处之道可用礼。
再次,能反映出东汉末年的社会风尚。
一方面,从汉武帝时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将近三百年的发展,到东汉桓灵时期,儒家思想已经牢牢地捆绑到帝国的运行列车上,儒家学者试图通过礼学这种制度化的手段来治理国家与教化百姓。其中不乏矫枉过正之辈,比如东汉初期的张湛,对老婆孩子,也要像对待父母一样遵守礼法,而华歆只不过是众多板着面孔的道学先生中的一个而已。
张湛字子孝,扶风平陵人也。矜严好礼,动止有则,居处幽室,必自修整,虽遇妻子,若严君焉。及在乡党,详言正色,三辅以为仪表。——《后汉书》
另一方面,佛教的传入、道家的兴起,又与儒家思想形成了碰撞,士人们思想多元化成为可能,坚持操守的隐逸之士的社会声望盖过了达官显贵。陈家父子三人的不应征辟为他们赢得了极大的声望。社会知名度极高的陈寔及他两个最优秀的儿子陈纪、陈谌,三人合称“三君”,当时豫州有百城都流行在家中挂他们三个的画像,当时就算是孔子都还没有这个待遇。
《后汉书陈寔传》:“(陈寔)有六子,纪、谌最贤。……兄弟孝养,闺门廱和,后进之士皆推慕其风”。
本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都是人的天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何可推慕的?只怪人家是时代顶流,名气太大了。这好比大明星去吃路边摊,粉丝们都感动坏了——我们的偶像太可爱了,这么平易近人的优质偶像太难得了。
当然,华家和陈家的子孙们都在各自的家庭中茁壮成长,其中有众多功成名就者,并且两家经过父子几代的经营,都发展成了当地世家大族。这个结果恐怕也是《世说新语》这一篇存在的原因。因为他们家族的社会影响力,不免引起人们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