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战上,金融与地方企业如何发挥助推作用?连日来,证券时报记者实地走访贵州、广西两省多次了解金融助力脱贫攻坚情况。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论是在深山里的深度贫困地区,还是易地搬迁后的安置片区,扶贫再贷款和扶贫小额信贷等金融资金的支持与地方企业的主动作为缺一不可,前者是脱贫致富的基石,后者则是将基石构筑成高楼的建筑师。
乌蒙山里资金“贷”动产业扶贫
“巍然城北耸乌峰,秀插云霄翠霭浓。”清代诗人熊焯勋曾这样描绘过乌蒙山脉的风光。而在乌蒙群山之中,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可谓是“拨云见日”之地。作为贵州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城,威宁县四周山峰云雾缭绕,中部谷地阳光充沛,年平均日照数达到小时,有着“阳光威宁”的美誉。
在享有独特美景的同时,威宁县在经济发展上却长期受制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该县基础薄弱,缺乏增长极,是贵州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据威宁县政府数据,截至年,全县总人口达到.6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7.3万户34.1万人。
(威宁县雪山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管绍刚在介绍当地特产马铃薯。图片来源:贺觉渊)
“威宁县有‘三宝’,洋芋、土豆、马铃薯。”威宁县雪山镇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管绍刚告诉记者,威宁县日照充足以及昼夜温差大的地理气候特点十分适合马铃薯种植,乌蒙高原大片的草地也方便牛羊养殖,种植出的部分马铃薯还能作为牲畜饲料,但做好这一切都需要在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
为打赢威宁县的脱贫攻坚战,人民银行威宁支行将“产业引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扶贫小额信贷助推”为着力点。年以来至年10月末,人民银行威宁县支行累计向两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投放扶贫再贷款51.27亿元。
管绍刚表示,合作社借助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威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深扶贷”和威宁富民村镇银行的扶贫再贷款,目前已流转余亩草地,养殖了余头牛和多只绵羊,流转了0余亩耕地种植马铃薯,带动了51户贫困户人脱贫致富。
他告诉记者,在合作社承包的草场里,养牛、羊常年务工人数14人,每人每月的薪水平均元。而养牛、羊的临时务工人员每人每天的薪水平均有元,每年的临时务工人数能达到5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次。
在马铃薯种植方面,合作社年种植马铃薯亩,每年用工1.65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用工人次,用工平均每人每天挣元。合作社在请人务工的同时,也会为务工人员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在日后还能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担保。
家住雪山镇雪山村团杆组的管仕贵告诉记者,截至年10月,自己已经累计申请扶贫小额信贷20万元,用途主要是养牛。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的支持,养殖规模从最初的2头牛发展到现在的12头牛,价值在30万左右,实现了脱贫致富。
威宁农信社网点工作人员指出,威宁农信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小额信贷就是来自于人民银行的扶贫再贷款,通过财政扶贫资金的贴息,“基本上是给贫困户零利率放贷”。
多方努力下,威宁县最终在11月23日作为贵州最后的9个贫困县之一宣布实现脱贫。已实现脱贫的管仕贵告诉记者,接下来,自己要通过信贷买更多牛羊,“多赚钱”。
易地搬迁银企助力就业扶贫
对于一些自然条件恶劣,难以发展产业的山区村镇,唯有集中搬迁才能解决问题。广西省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南站片区的易地扶贫搬迁点是三江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也是广西第三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设立了5个小区共户2人。
易地搬迁的一大优势就在于,人口集聚后方便企业建厂招工,许多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就有了保障。从同乐乡归东村搬迁来三江南站易安点的龙凤香就对此深有体会,搬迁之前在老家两夫妻主要靠摘茶叶勉强维持生活,而目前在三江国彩商贸有限公司务工的她每月收入能维持在至元间,其在周边做临时工的丈夫的每月收入也超过了元。
(三江国彩商贸有限公司在易安点的车间。图片来源:贺觉渊)
“我现在做的是自己喜欢的画画工作,学到了国画技巧,还挣了钱。”龙凤香对记者表示,现在搬来易安点既可以照顾小孩又在家门口有就业,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各方面都比原来有很大改善。
为加快帮助搬迁群众开启新生活,三江县实施建设了万亩茶园扶贫产业园,农业发展银行发放贷款2.65亿元支持油茶品改,支持实现万亩茶园就业1.76万人。同时,当地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支持贫困户开展创业和生产脱贫,目前已对搬迁户发放贷款万元,支持了户搬迁户,其中包括户借用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万元。三江县农信社使用扶贫再贷款在该社区发放贷款万元,支持了56户搬迁贫困户开展米粉店、小餐馆、销售防盗门窗等经营活动。
盘活优势扶贫产业做大做强
广西省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曾是当地“闻名”的贫困村,在当地曾流传着“山高水远布央村,有女莫嫁布央郎”说法。全村包括3个自然屯10个村民小组,共有户人。截至在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目前已经全部脱贫。
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益积告诉记者,布央村有上百年的种茶历史,虽然该地区有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但以前的布央村交通不畅通,村民不懂经营,没有销路,缺乏资金的支持导致难以形成规模,只能自己“小打小闹”。
“在年的时候,布央村年人均收入才元,到年已经有1.8万元的水平了。”三江县布央村党支部书记谢勋挺对记者表示,近年来,在盘活布央村的茶产业上,当地依托于“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和茶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成功带动了当地全部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增收,目前当地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
如果说规模化的种茶产茶是布央村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石”,茶旅融合就是进一步助力布央村把产业“脱贫”转变“致富”的新路。通过引入三江县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建设的仙人山景区自年5月运营以来已经接待游客达10万余人次。
(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的一处茶园。图片来源:贺觉渊)
“我们的茶叶有‘口福’的人才能喝得到。”曾是布央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吴明德对记者说,随着这几年布央村发展旅游业,日益增多的游客更喜欢购买茶农们现场加工的茶叶,卖给游客的茶叶价格也较以前外地茶商的收购价更高。自己干脆不再卖茶叶给茶商,而是买来小型加工机器,自产自销。
目前,吴明德全家的家庭年收入约7.4万元,吴明德自己贷款了25万元,主要用于自建房,待房屋建设完成后,吴明德准备把房屋用于发展旅游业。
人民银行三江侗族自治县支行党组书记、行长罗凡向记者介绍,目前,金融机构向布央村累计发放贷款笔,金额万元。到年10月未,有存量贷款余额万元。其中茶叶加工35户,金额万元,贫困户累计发放贷款79户,金额万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