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日前,位于云霄县的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荣获“第六届最美地球印记”自然保护地优秀作品奖,蓝天碧水、候鸟翩飞的湿地风光频频亮相各级媒体平台。
作为福建省迄今为止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漳江口红树林是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红树林天然群落,生物多样性丰富,防风消浪、固堤护堤、净化海水等生态功能显著。
让“路”,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然而,这片海上生态奇观并非一蹴而就。
时针倒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福建沿海地区人口剧增、经济高速发展,“向海要地”需求迫切,开展了大规模围海造田和水产养殖,加之互花米草入侵等因素,天然红树林面积缩减、品质下降。历史大背景下,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样面临着外来物种入侵和本地渔民“讨海”的双重治理难题。
如何让红树林重新焕发光彩,首先要做通思想工作。
“红树林具有天然净化能力,也蕴含着强大生产力,孕育了东厦缢蛏、竹塔泥蚶、锯缘青蟹等远近闻名的云霄地标产品。但在红树林湿地内无序开展坑塘养殖和水面浮动设施养殖,极易造成水质污染,影响鱼类、鸟类栖息和繁殖,破坏生物多样性。”东厦镇人大主席黄志焕表示。
处理好保护和发展难题,不仅仅需要树牢为生态保护让“路”的决心,更需要壮士断腕般的勇气。
这一让“路”的决心,开启了红树林的新生。
让“水”,把养殖空间还给湿地
年,云霄县启动退养还湿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清退红树林保护区核心区与缓冲区内的所有养殖活动。专项工作推动后,属地乡镇东厦镇联合红树林管理局等职能部门严格对照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组建攻坚指挥部、成立党员先锋队、践行一线工作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工作机制,耐心细致做好政策宣传和群众动员,化整为零攻坚各年度退养还湿任务。
随着行动纵深推进,大批养殖户响应政策号召,相继撤出漳江口红树林。
“那段时间,镇村干部经常白天来养殖池、晚上到家里头宣传动员,还热心为我们退养转产就业出谋划策。他们说的话在理,放弃眼前短时利益,是为了保护大家赖以生存的红树林,家乡生态好了,未来产业发展才有更多可能。”东厦镇浯田村养殖大户王建杨尽管心中有百般不舍,最终还是选择撤离,转向邻镇寻找全新的养殖基地。这场退养还湿行动亦是一场苦口婆心的生态教育,和王建杨一样受到感召,舍小利以谋长远的养殖户不在少数。截至目前,年以前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范围内.1公顷池塘已经全面实现退养。
让“家”,珍稀动物成了“主人”
退养还湿行动初步告捷,红树林湿地造林修复工作也在有序推进。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逐步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厦门大学、福建省林科院等科研团队力量,用好漳江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研与教学基地,在红树林生境修复、入侵物种除治、病虫害防治以及种苗培育等方面综合施策,有效应对和化解保护区红树林退化、有害生物危害等风险。年至今,保护区共除治互花米草亩、三叶鱼藤亩,恢复退化红树林亩,增加红树林天然可更新面积亩。
“这些年,漳江口红树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我们的相机镜头经常能捕捉到中华白海豚以及白琵鹭、罗纹鸭、鹗、西伯利亚银鸥等珍稀鸟类的身影,全球最濒危鸟类之一的黑脸琵鹭更是这里的常客。”荣获第六届“最美地球印记”保护地金牌摄影师奖的云霄摄影爱好者戴园笙表示。
如今,漳江口红树林的生态修复保卫战仍在继续。红树林管理局联合县公安局、海防大队、海洋与渔业局及东厦镇,着眼“管”字下功夫,不断建立健全海上联合巡护、陆地分片区管护、数字技术重点防控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管护体系,对违规违法用海行为强化巡查执法,并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水环境质量、水文地质等的密集监测,为后续科研科普、生态旅游、碳汇开发等新业态开发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