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们山西省文联老区访问团参观了著名的太行山黄崖洞,时在抗战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个日子——八月十五日即将到来的时刻。
出武乡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段村,车子东南行,翻山越岭。山是石头山,大块小块的石头,石头缝里长了松树以及各种灌木和野草。路是粗砂石子路,尚称平坦。但那不住点的左转右弯、上坡下沟,给人以深刻印象:道路确实是迂回曲折的,就像抗战胜利四十年来我们走过的道路一样。约三个小时爬上百花城那座和黎城交界处的最高的山头,海拔两千多米了。脚下便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最大的敌后兵工厂所在地,震撼中外的黄崖洞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站在路边野草丛中,俯视群山,但见沟壑纵横,深不可测,奇峰怪石,千姿百态。那些寸草不生的断层石壁的赭黄,映衬在深绿色的灌木林中,是一幅绝妙的天然水彩图画。还有蓝天、红日、几朵白云,鸟儿在天空飞过去了,野鸡在丛林中啼叫。我曾多次地欣赏过这样险峻而又美丽、宏伟而又清幽的图画,面对那些大手笔的佳作,也曾欣喜若狂,但是可望而不可即,如今却身临其境,真正是乐在其中了。这个山头名叫百花垴,是名副其实的,每年进入夏季,有一百多种野花竞相开放。野百合,红红的;马茹茹花,黄黄的;马兰花,蓝蓝的;荆条花,白白的。还有许多许多野花野草、众多的药材,放羊老汉也不可能全部叫出名称。这太行山,这花儿圪垛百花垴,多么赏心悦目的好地方啊!就是在这个风景如画的百花垴的脚下,四十四年前,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我八路军一部在左权将军和欧致富团长的指挥下,对“扫荡”的日军进行了一场极其英勇残酷的保卫战。它的痕迹至今还是赫然在目,在丛林中、山头上、山坡上,那一座座用石头垒起的碉堡和哨楼,巍然屹立,向中外的拜谒者叙述那英勇悲壮的历史。
我们的心情十分激动。要下山,到那黄崖洞的山沟中,去拜访昔日的抗日战场。
山下便是黎城县境,行车约一个小时到了黄崖洞的山口,这里叫做南口。仰望南口,峭壁干仞,两山对峙,中间有一座圆锥形的山头,高插云霄,好像是这座大门口的照壁,巍巍森严,这便是进山的唯一的大路了。我们下了车以后,看到有许多的汽车,还有许多的游人在树下休息。当我们走进人群时,一个穿干部服的中年人突然来到我的面前。啊,吴昂,当年的《火花》小说作者,如今弃文从政,担任了黎城县委书记。他说,为了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县委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牌坊,现在举行奠基仪式。当年在这里战斗过的邓小平同志为这座牌坊题写了“黄崖洞三个大字。我们访问团能够参加奠基仪式,深感荣幸。我凝望着那幅红绸上的“黄崖洞”三字,感慨不已。我们的胜利来得多么艰难啊!不应该忘记过去。那过去的艰难困苦的岁月,将激励我们奋发向前,坚定我们建设祖国的信念。战争,我们已经胜利了;建设,我们一定也要胜利,不管道路怎样的迂回曲折。
“鸣礼炮!”
鞭炮响了,连珠般的鞭炮声响彻天际,又有山谷的回声共鸣,仿佛是四十四年前南口的机枪的怒吼,回到战争年代了。那不是太行山的、吕梁山的、遍布全国的机枪声和炮声吗?我感觉到我的心微微战栗,手也有些发颤,以致剪刀竟不听使唤,两眼也模糊了。
我知道,我听说过,不止一次地听说过。
那是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八日。那一天,阴云密布,雨雪交加,冷风嗖嗖,寒气逼人,但是,担任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的欧团战士和一千多名全副武装的军工,却是热血沸腾,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迎接敌人的“扫荡”。欧致富团长不时地和左权将军通电话,报告战斗的准备情况。来了,果然来了。在此之前,日军曾经两次围攻黄崖洞,均告失败。敌人深知这座兵工厂对他们的威胁,不彻底破坏是不甘心的。这座兵工厂是在一九三九年七月间由左权将军亲自选择地形,经朱总司令和彭总司令现场视察决定建在黄崖洞的。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山沟里又有淙淙清泉,生产、生活都便利。这个厂很快发展到一千多军工,它一年生产的武器,包括步枪、机枪、六口炮、八二炮以及各种弹药,可装备十六个团。著名的朱德式步枪和马尾弹就是这个厂首创的。这大大地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常派飞机来黄崖洞上空侦察。鉴于两次围攻的失败教训,这第三次调来了日军王牌军井关三十六师团五千兵马。数次冲锋,均被阻于黄崖山那两山对峙的南口。山头上山坡上我军碉堡的机枪火舌,以及山炮、地雷,迫使敌人寸步难行。敌人无奈,狗急跳墙,居然赶上羊群踏响地雷,终于闯进黄崖的南口。可是,最险要的又一关——一线天又阻止了敌人的进路。这里只不过是一座高山的裂缝而已,抬头看到的是一线天空,一边是深渊流水,一边是人工开凿的栈道和吊桥。且不说栈道难走,只要把吊桥吊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时把守吊桥的战士中,有一名司号员,名叫崔振芳,仅他一人就扔出近千枚马尾弹,炸死敌人一百多名,一具具尸体滚进深渊。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均被打垮,败下阵来。
啊,战争,它常常出现意料不到的突然而来的情况。苦战已经进行了七天七夜,只要坚持半天、或者一天就要胜利了。但是,在那胜利在望的时刻,由于一个叛徒的出卖,供出了进山的最偏僻的桃花寨小道,战局发生了突然变化。桃花寨虽然也是悬崖峭壁,却可攀登。我军没有放松在桃花寨的防守,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均被打退。后来,敌人用倒下的尸体垒起台阶,冲上了桃花寨,闯进了黄崖洞山谷,一场最残酷的战斗开始了。山头上是机枪山炮的轰鸣,山沟里是手枪刺刀白刃战,从山坡打到山沟,从山沟打到山坡。鲜血染红了那淙淙流水和小溪边的冰碴,保卫战进行了八天,终于把敌人赶出黄崖洞,我们胜利了,但是,我们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从此,为了缩小目标,黄崖洞兵工厂分散为若干小厂,兵工生产继续进行,保障了战争的需要。
在此应当一提的是武乡民兵在保卫战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保卫战开始以后,特别是敌人闯进黄崖洞以后,武乡县民兵参战队从黄崖洞西侧的板山豁进入黄崖洞山沟。他们冒着炮火,拼着刺刀去抢救八路军伤员。路难走啊!走板山豁抬担架不可能,那条路只能背上伤员攀登而上。山高路险,寒风凛冽。民兵们克服种种困难把伤员送到武医院。可是,突然而来的伤员太多了,医务人员少,病房少。这时,一个女民兵挺身而出,组织起一个妇女看护队,医院看护伤员。那位看护队长名叫吴春花,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由于她在保卫战中作出的贡献和拥军模范事迹,被选为晋冀鲁豫边区参议员。如今,她已经七十多岁,挂了拐棍了。我在武乡招待所见到她时,问她身体好吗?她说:“不行了,老了,胳膊都疼。”她又说,政府关心她,每月给她发生活补助费,生活有保证。吴大娘老了,但是谈笑风生,言谈里显露出当看护队长的自豪风貌,是令人可亲可敬的。
中午,在黄崖洞南口的乱石滩上,烈日当头,汗流浃背,可是,一走进南口,走在那悬崖下的石头小道上,走在小溪旁,却是非常凉爽。脚下是石头,身旁是石头,抬头看还是石头,到处是石头,这里是一个石头的世界。我们攀登在石头铺的台阶上,约一个小时,终于到达那个大石洞所在的山坡下。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黄崖洞,它是由黄崖山而得名的。这个石洞高三十六米、宽二十五米、深二十米,是当年军工厂的仓库,主要是存放弹药,如今空空如也。四十四年前,在洞口展开的那场厮杀,留下的是满沟满坡的石头,供游人凭吊。那一丛丛一堆堆从石头缝里长出的野花,竞克相开放、是那样的旺盛,那样的鲜艳夺目,那一定是烈士的鲜血浇灌、忠魂的生命培育的吧!
苍黄的石壁石洞,和嫩绿的野草、鲜艳的野花并存,古老的和新生的并存,年复一年,还要继续存在下去。
在黄崖洞对面山坡上修建的黄崖洞保卫战烈士纪念塔和烈士公墓,刚刚落成,在此光荣牺牲的烈士们将像战争年代守卫兵工厂一样,守卫腾飞中的祖国。他们和黄崖洞那样永垂不朽,和公墓周围的松柏那样万古常青。
归途中,我们又到了那座高山之巅——百花垴。夕阳中,面对那丛林中的赭黄色的碉堡和哨楼,我们齐声高唱: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黄崖洞。但是它给予我们的印象和启示,将永远鼓舞着我们。
作者简介:
李束为(-),生于山东省东平县。当代著名作家,笔名束为。年,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其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原标题:《黄崖洞掠影(李束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