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嘉兴地名
衙前,原名“盐溪镇”,位于独山港镇衙前村北部,盐船河终点,全衙路与新衙路的连接处,距镇政府东北4.8千米,今为衙前村驻地。
清代期间,衙前集镇属武原乡东十九都东区东旧衙庄。民国期间,曾是衙前镇、衙前乡、三衙乡驻地。年后,先后属建全乡、全塘乡、全塘公社、全塘乡、全塘镇和独山港镇。
三国时期(—年),平湖东乡(时属海盐县)的沿海一带早已“斥卤为盐”,以盐为业。后沦陷为海,元朝时又逐渐涨沙成陆。
据明代陆杰的《盐运河记》记载:“平湖东去海塘仅五十里,塘以外斥卤,内则为荡,荒茅无际,业唯煮海。”
清光绪年间《平湖县志》卷八载:其时,沿海一带“灶丁聚团办盐,北樵南煮”。意思说,从前沿海内地百姓以种植芦苇为主,将10.74万余亩荒荡生长的芦苇柴草,供给沿海一带盐场煮盐。嘉靖年间,知县顾廷对为利于盐运,又有益农田灌溉,发动周围乡民从新仓闸桥往东12里开浚一条河道,时称“新开河”。
为感激顾廷对的开河之举,百姓称之“顾公河”。
因为这是一条运盐的主要水道,雅名“盐溪”。后在新开河东首形成集市,集镇也以“盐溪”为名。清末民初新仓举人柯培鼎在其《芦川竹枝词》中说:“旧衙之南,清乾隆中开垦。土中犹见柴灰,知明代皆盐场,今则垦成熟地矣。”诗云:
旧衙一路到全公,
土内柴灰色未融。
闻说当年晾盐地,
至今灶户尽歌丰。
明、清期间,芦沥场是浙西的主要盐场之一。
明洪武元年(年),在盐溪小镇西北的“西北宅基”设立“芦沥场盐课大使署”,时称“盐衙门”,辖领舒家、平家、吴家、潘家、曹家、朱家、钱家、大团、江门、公冶、山东和山西12个盐团,遂在盐衙门前形成东乡生机勃勃的主要集市。
其时,早于平湖建县设治68年。宣德五年(年),芦沥场划属平湖,将12个盐团改为东正、澶一、澶二、中上、中正、南备、西下、南正、江门、南中、山东、山西12界。至万历四十六年(年),芦沥场大使署移置县城南门时,在盐溪集镇整整已有年历史。
明天启年间《平湖县志》卷九记载:“芦沥场旧在芦沥浦,东吴改名南场,设六团。团有长,聚灶归团煎盐,所司以斛收贮仓,给商行货充饷为官盐。后移独山,旋徙芦沥市东缘,是称旧衙。”自盐课大使署迁至县城后,旧址称之“旧衙”,而盐溪集镇则地处旧衙之前,故俗称“衙前”。
清乾隆年间《平湖县志》卷一中,已有“衙前”这个地名。清末民初当地秀才周光瑞在其《盐溪渔唱》中,对衙前古集镇的变迁作了记述:“邑城东北四十五里有衙前镇。旧芦沥场署在镇西北,故镇名‘衙前’。”诗云:
海滨南望尽盐田,
煮海为盐入市廛。
不见盐官旧衙署,
镇名犹说是衙前。
从盐溪小镇的形成开始,当地乡民不但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成就,也积聚了宝贵的人文资源。周光瑞对自己的家乡倾注无限感慨:
盐溪物产足生涯,
市集中枢属旧衙。
溪北尘嚣多市肆,
溪南耕读有人家。
他在诗后云:“衙前镇在旧衙坊,居盐溪中枢。溪北市集,袤延里许,物产丰阜。溪南地稍僻静,住宅为多。”
清代时期,衙前集镇曾有陆氏、朱氏、周氏等大族,其中陆绍曾、朱和与周光瑞三人名声最大。
陆绍曾,字贯亭,号鲁斋,与新埭泖口陆氏同宗同族。清乾隆十年(年)进士,官任山西静乐知县。任上,他洁己爱民,政事远播,是旧科举时代全塘地区的唯一进士。
朱和,字介堂,乾隆三年(年)中举。朱氏为人重义,仁爱他人,为乡里尊敬,故居的厅上匾额众多,后来因慈父故世,他悲伤过极而死。
周光瑞,字虞臣,同治八年(年)秀才,光绪三十二年(年)岁贡生,他所著的《盐溪渔唱》一卷,将盐溪周围的乡村风光、人文典故集成诗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篇章史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衙前是平湖境内第一个中共党员朱轶凡的出生地。朱轶凡(—年),化名方政,笔名文痴、超寰。衙前人。他在15岁辍学后,进入新仓同和当铺做学徒。其间受“五四”运动影响,组织一批青年成立“救国十人团”。
年8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朱轶凡经时任国民党金山临时县党部常委李一谔介绍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新仓区分部常务委员。年,北伐军开进县城,他负责接待和犒军事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结识中共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的萧楚女等人,并由时任中共金山县独立支部的书记李一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平湖县第一位共产党员。
后来,他与李一谔、颜书绅等人在金山、平湖交界处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斗争。年,因参加金山“新街暴动”,次年3月被军警抄家,并将他父亲朱惠和抓去“抵罪”。他闻讯后,化名隐居于上海山海关路,从此与党组织中断关系。
年春,朱轶凡为躲避国民党搜捕,离沪至崇明,在大通纱厂创办工人子弟学校,开办工人文化补习班,因引起崇明县国民党党部的怀疑而辞职。抗日战争初,朱轶凡在平湖县政府政训处下属第一大队第三中队任政治指导员。
年起,从事教育工作,曾创办三叉河十一保、十二保小学。年,重新加入国民党。年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年病故。
在衙前西北约米处,有一座小桥,名为“磨子桥”。清末民初新仓岁贡生柯志颐在其《芦川竹枝词》中,曾作磨子桥一诗:
磨子桥东庙祀周,
曾怀养正应蒙求。
从今重访谈经地,
义薄云霄墨尚留。
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在磨子桥附近制造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百人坑”惨案。
侵华日军抓捕掳掠中国百姓的资料图
年6月6日(农历五月十二)早晨7时许,占据金山卫的日军为搜捕抗日人士,由日军大队副松田角荣率寇60余人,向浙江平湖境内进犯,沿途一路上掳掠抓人。日军到了衙前集镇时,将抓获的无辜百姓威胁、拷打,逼迫他们交代抗日分子的去向,发泄他们曾经遭遇的打击之仇。
日军由于一无收获,恼羞成怒,强迫其中的20余人挖掘坑潭,准备把他们活埋。从下午开始,日军将名被抓百姓分成3批,先后用刺刀戳、枪把打,将他们纷纷推入潭中,然后垫上泥土掉头就走。
其中,一名叫朱瑞云的茶馆店主,当场怒斥日军暴行。日军残忍地将他割舌挖眼、削耳砍臂,惨不忍睹。在日军实施暴行中,有2人乘夜色朦胧夺路而逃;有2人埋在上面伤势较轻,从被填的较薄泥土中拼命挣扎,爬了出来逃回家中,两年后不幸去世。人死在坑中。
祭扫百人坑殉难者现场
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原全塘镇人民政府征地3亩,在惨案原址用水泥修造一座直径7.5米、高0.8米的圆形坟茔。坟茔东侧立有花岗岩说明碑,警示民众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新建造的磨子桥“百人坑”,成为一处进行近现代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年2月,百人坑被公布为平湖市文物保护单位。
年,原建中村恢复衙前村的村名。衙前村注重发挥集镇的文化遗产,弘扬当地革命传统,围绕“勤俭、创业、务实、发展”的奋斗精神,开创衙前古集镇的新景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