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石村全貌

仙石村位于云霄县下河乡西部山区,东邻坡下村,西接三星村,南临梅林、七高漈村,北连金坑村,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包含上塘、旧楼、石厝、新楼、外角、内角、仓下、长田、取切仔、白石后、下寮、石仔岗、四近塘、大坪等14个自然村。仙石村所有的自然村都被民政部门确定为革命老区基点村。年,四近塘自然村是云和诏县第四区的一面赤色旗帜。

仙石村落一角

政区沿革

仙石村,原叫仙人石村。外角自然村村后山坡上有一块巨大的花岗石,石上有百条棱,故称百棱石。相传百棱石上的凹痕为仙人踩下的深深的脚印,仙人石村村名由此而来。仙石村原隶属于平和县,清朝以前为平和县新安里山铺保仙人石社。民国时期为平和县第五区(安厚区)壶仙乡仙石保。新中国成立后为平和县第五区(下坪区)仙石乡,当时仙石乡含仙石各自然村及掩树坑、赤土、后溪三个自然村。年金坑乡并入仙石乡。年3月20日,仙石乡划归云霄县管辖,为云霄县下河区仙石乡。年为车山人民公社仙石大队,后为跃进人民公社仙石大队。年原金坑乡拆出为金坑大队,掩树坑、赤土、后溪拆出为三星大队。年体制下放,仙石大队隶属于车圩公社。年车圩公社并入下河公社,为下河公社仙石大队。年云霄县人民政府立乡建镇,定名为下河乡仙石村。

仙石村的黄昏百棱石

姓氏源流

仙石村为张姓聚居地。全村除了大坪自然村有4户吴姓人家从坡下村搬迁而来,其余全部姓张。仙石张氏来自于平和马堂。据《清河马堂族谱》记载:“本系统称为‘马堂’,则吾祖先原居华北,出身宦家,因宋末社会变革,入闽宁化,族遭凌夷,家被焚烧,自汀而杭,寄迹龙门,厝思无疆,山水之间至止马堂。”张氏祖先宋末从华北迁徙至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今宁化县属三明市),因遭灾难又从宁化县迁移至上杭县,临时居住在龙门村。因那里环境不利于发展,张氏先祖张文通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年)迁徙到漳州府平和县新安里马堂村。

平和马堂张氏宗祠

张文通第八世裔孙张尚新,于明万历年间迁徙至赤土村。仙石村与赤土村仅一山之隔。张尚新之次子张永城、三子张永基、四子张永业迁移到仙石村繁衍发展。张永城后裔住内角、外角、四近塘、白石后、取切仔、旧楼、上塘、石仔岗、后山、崩坎、田头里、掩树坑等地,其中后山、崩坎、田头里属后山村,掩树坑属三星村。张永基后裔住仓下。张永业后裔住长田、新楼、下寮、后溪、九漈坑,其中后溪属三星村,九漈坑属七高漈村。

仙石村全貌仙石村中心小学鸟瞰图

自然生态

该村山多田少,有山地多亩,水田仅多亩,绝大多数水田是山坡上开垦的梯田,土质偏酸性。该村所处地理位置山峦蜿蜒起伏,村落散播其中。西面下寮尖是村中最高山峰,海拔.5米,东面大坪山(又叫观音山)海拔.7米,西北面南乌山海拔米。高山处村庄海拔多米,低谷处村庄海拔多米,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降水量略高于全县平均值,气温在20~30℃之间,昼夜温差大,冬季偶尔有霜,罕见下雪。山上盛产红锥树(俗称赤科树,为优质造船材料)和石竹。山中坑涧水流清澈,坑中产石蛙。该村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甘薯、蔬菜,主要果树有蜜柚、枇杷、金枣等,主要经济作物是茶树。该村种植业是以本村山上盛产的林木为基础,扩种的经济林也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

仙石村林木

经济状况

据年统计,该村有15个村民小组,户,人,人均年收入元。该村原有水田多亩,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荒造田多亩。该村以传统农业、林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改革开放以后,剩余劳力走出家门,外出打工收入成为主要经济来源。

仙石村梯田

20世纪60年代,仙石大队在墩仔、珍东坑开办茶场,生产的乌龙茶曾经享誉闽南粤东各地。5年,外出村民回乡向仙石村承包珍东坑至肚脐山荒山亩,种植铁观音茶树,培育原有的老茶树,并成立漳州仙隐峰茶叶公司,在肚脐山建茶厂,生产无公害优质富硒绿茶和红茶,经厦门批发,远销国内外,闻名遐迩。

基础设施

水利年建成胜利水库,蓄水10万立方米。年建胜利水库北渠道,从楼仔坑至马头山全长2.5公里。上塘自然村建成英仔山塘和香湖山塘,旧楼自然村建成顶山塘,后因管理不到位,山塘失去功能作用。

胜利水库

道路年建石牌仔溪石墩木板人行桥,该桥于20世纪70年代改为石墩石拱人行桥。年建长田水泥桥。年开通坡下至仙石简易公路。年建坡下、王公溪两座石拱桥。年开通外角、上塘简易公路,年建外角、上塘石拱桥。年开通四近塘、石仔岗、取切仔、白石后、下寮等简易公路。年建仓下石拱桥。年建石牌仔溪通往石厝石场石拱桥,年该桥桥头挡土崩塌,停止使用。0年建坡下至过险、王公后至胡洋湾、王公后至甲溪庵柏油路。3年建内角水泥桥。5年建成王公后至过险、王公后至上塘水泥路。年建成坡下至过险水泥路。年建成王公后通甲溪庵水泥路。现在仙石每天往返漳州有2个班次客车、往返云霄县城有8个班次客车,村民外出办事交通极其便利。

通往仙石村的水泥路

电力年建下陂、下学两座水力发电站。年长田以下各自然村使用电力公司高压输送的电。年开始,所有村庄都使用高压输送的电,并普及各种家用电器。

住宅仙石村村民的祖先属于客家一族,传统的住宅是土楼,有圆形土楼、方形土楼、月牙形土楼、交椅背形土楼、排式土楼等,多为二层重檐土木结构。20世纪70年代建的房屋,多以方块石砌成的墙体取代土墙。20世纪90年代以后建的房屋,是用机砖砌墙、钢筋混凝土立柱盖板的混合结构,以二、三层居多,室内外装修及家用电器配备与城市住房一致。目前现代建筑住宅占全村住宅数的60%左右,土木结构的住宅逐渐被淘汰。

月牙形土楼

教育仙石小学创办于年,从来没有停办过。新中国成立后,女孩也上学,生数剧增。仙石小学原是中心小学,除了校本部办完小,还在石仔岗办初小。20世纪60年代,为了方便儿童就近入学,又增办了四近塘初小,增设了下寮和白石后教学点,同时兴办了仙石农业中学。年,仙石农业中学转为仙石小学附设初中班。20世纪80年代末实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其时有在校小学生多人,初中生左右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村中大学生不断增加。年仙石小学荣获县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获教学管理奖。年,在港胞沈炳麟先生捐助下,在县、乡、村各级支持下,仙石小学兴建了一座三层的教学楼——恩美楼。同年又在县教育局和乡政府的支持下,向车圩供销社购买仙石购销站房屋改建为初中校舍,使初中、小学分开办学。5年在上级政府支持下又兴建了仙石小学学生宿舍楼。

仙石村中心小学

0年以来,学龄儿童大多跟随进城打工的父母到城里上学,生源锐减,下寮、白石后教学点,四近塘、石仔岗初小,以及仙石初中班相继停办。通过教育资源整合后,仙石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并入车圩小学就读。

医疗卫生

村中在新中国成立后就设有保健站,现为仙石村合作医疗站,有坐诊医生2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村中医疗保健设施也不断地完善起来。在县、乡卫生部门指导下,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儿童防疫建卡率达%。20世纪90年代,仙石医疗站荣获福建省农村防疫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仙石村卫生所

名胜民俗

百棱石仙石村外角自然村村后山坡上有一块巨大的花岗石,石上有百条棱,故称百棱石。百棱石上有仙人踩下的深深的脚印,仙人石村(后称仙石村)村名由此而来。

古树王公后有一棵贵州木瓜红(俗称萍仔树),树龄年。上塘有三棵香枫树(俗称枋树),树龄年。

树龄年贵州木瓜红

甲溪庵 位于仙石村水口溪流汇合处。庵中奉祀五谷王公、观音佛祖(香火来自诏安九侯岩佛祖)、三官大帝、福德正神等。该庵占地面积29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清嘉庆癸酉年(年)重修,“文化大革命”中遭拆除,年在原址依原规格重建,之后增建右边管理房(占地77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和左边管理房(占地80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佛祖圣诞,都举行盛大庆祝活动。农历二月十六日佛祖开始“游乡”,三排枪开道,彩旗猎猎,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民众抬佛祖到各自然村各户巡安,接受信士朝拜。农历二月十八、十九、二十日演社戏。二月十九日中午办“缘席”宴请男女信士。这种民俗活动年年举行,长盛不衰。这是村民回乡团聚的日子,也是筹资举办公益事业的良好契机。

二月十九日中午“吃缘席”

农历二月十六日佛祖“游乡”队伍农历二月十六日仙石村甲溪庵佛祖开始“游乡”仙石村甲溪庵

圣王巡安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是“开漳圣王”到仙石村巡安的日子。圣王神像在车圩灵光寺,每年正月初六出巡,固定初八日到仙石村巡安。正月初八、初九演社戏。演戏地点在两地轮换,一年在顶福户外角,一年在下福户新楼(过去在旧楼,20世纪90年代改为新楼)。

圣王巡安

客家文化明清时期仙石村民都讲客家话,现在基本上都讲闽南话,惟有白石后、取切仔两个自然村,无论老幼日常生活中都讲客家话,只有与讲闽南语者交流时才讲闽南语。村中许多客家人的礼仪习俗都一代代传承了下来,比如家家户户自酿红酒(即老酒)。客家人最高级别的待客方式是宰鸡做糯米糍,办酒席。酒席上必有一盘鸡肉,盘中鸡头、鸡尾、鸡脚、鸡翅膀、鸡腱一应俱全,有序摆放。鸡头向厅堂左边,盘子放靠近左边桌沿中间位置。鸡头前左角为1号主客席位,前右角为2号主客席位。1号席位、2号席位又称东1位和西1位,由辈份最高的客人或地位最高的客人坐。东1位邻近转角处及斜对面(即西1位远端转角处)为斟酒人位置。席中人敬酒,必须先敬东1位,次敬西1位,然后再敬其他人。

“办丁”村中如有生男孩的家庭在祠堂中办酒席宴请宗亲俗称“办丁”。“办丁”都在各宗支祖厝举行。上塘顶祖厝和下祖厝、新楼中厅、仓下祖厝、外角祖厝、内角祖厝、长田祖厝皆为办丁地点。每年元宵日,是“办丁”的日子。

提线木偶剧社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办过仙石乡业余潮剧团,年停办。村中两个提线木偶剧社,自新中国成立前至今常年在乡间演出,而且有所创新。演出中有时使用传统的“蓝弹”唱腔,有时使用芗剧唱腔,根据所在地观众的喜好灵活变化。

文:张永文张东汉

图/编辑:云锦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