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江,江宽水稳,经漳州平原注入厦门湾,滋养着漳厦近千万人民。
厦门湾,海阔通达,北起厦门白石延至漳州龙海,守护着厦漳万顷沃土。
同饮一江水,共拥一片湾。漳州市,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田园都市、生态之城,与百年厦门大学凝结了深厚的地缘、人缘与情缘。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主楼群
砖瓦情长
九龙江畔流传着“嘉庚瓦”的故事,故事讲述砖瓦,而不止于砖瓦
故事要从一种砖瓦说起。
这种被后人称为“嘉庚瓦”的机平瓦如今仍在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嘉庚风格建筑中存在。“嘉庚瓦”制作工艺也被列入厦门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唤起人们别样记忆与感悟的这一瓦窑历史文化,也连接起厦大与漳州的情缘。
上个世纪初,陈嘉庚先生在家乡创建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他亲自选址与规划、设计与建造了具有中西合璧特征的校园建筑“嘉庚建筑”。绿色琉璃瓦铺设的飞檐翘脊闽南式大屋顶,橙红色大瓦片覆盖的双坡屋面,当中色彩橙红鲜亮的便是“嘉庚瓦”。
参照西式屋顶瓦片的做法,对闽南传统瓦片进行改良,可以搭线牢固连接为片,既满足了嘉庚建筑西式大屋顶的施工需要,也适应厦门多台风的气候特点,色彩特殊,大方稳重,抗风力强,隔热保温性能好,铺设操作简便。这种“先进”的机平瓦由陈嘉庚先生亲自引进烧制,而帮助陈嘉庚先生把这“梦想”中的砖瓦变为现实的便是位于九龙江畔的漳州石码砖瓦厂。
年,陈嘉庚先生到漳州石码考察时结识了当时从事砖瓦生产的陈元盛,二人一拍即合。年,陈嘉庚先生从新加坡买了一台压模机,与石码严溪头砖瓦厂合作,利用当地上等原料红壤试制土制新型瓦。经反复试验和革新,终于将传统仰合平板瓦改良成可挂搭的凹凸平板瓦,其特点是色彩橙红鲜亮,成本低廉,坚固耐用。
嘉庚瓦
抗战胜利后,陈嘉庚先生与石码砖瓦厂继续“嘉庚瓦”的生产。
上世纪50年代,集美学村和厦大进行大规模建设,陈嘉庚先生先后三次到石码严溪头瓦厂,与瓦工研究制瓦技术,并将大批量生产的砖瓦通过水路运输到集美学村和厦大。
几十年过去,漳州石码砖瓦厂已成绝响。而那些饱含着陈嘉庚先生心血和精益求精品质的砖瓦仍坚实依旧,陪伴一代又一代厦大学子。
九龙江畔流传着“嘉庚瓦”的故事。故事讲述砖瓦,而不止于砖瓦。
红色情重
红色金融家舍身报国的革命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厦大学子
“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高捷成的叔父收到了一封迟来六年的书信。
在国内大革命时代,漳州走出了一位红色金融家——厦大级经济学系校友高捷成。
年春天,红军攻克漳州后,高捷成毫不犹豫地放弃家中钱庄的工作,加入红军队伍。他协助红军打理财务工作及募集款项等,共筹措到多万银元巨款和40多万元物资。
年4月,高捷成从延安给他的开宗叔叔写来了一封家书:“我不是弃家不顾,这是救国抗战,为国牺牲的立志,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在这六年中东西奔波,南北追逐,历尽一切千辛万苦,雪山草地,万里长征,在所不辞!无非为的是挽救国家的危亡!”
“七七”事变爆发,高捷成跟随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奔赴晋冀鲁豫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高捷成率领众人在太行山深处开始了冀南票的印制工作,并积极开展对敌伪币的货币斗争,建立以冀南票为本位币的统一市场。年5月14日,高捷成一行人行至河北省内邱县白鹿角村,与长途奔袭之敌遭遇,突围中为掩护战友携重要文件撤退而壮烈殉国,年仅34岁。
若干年后,当高捷成的后人来到厦门大学,与厦大学子一起重新回忆起这位“红军会计制度的创始人”的红色家书以及背后的故事,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
高捷成家书
作为厦门大学的杰出校友,高捷成烈士的革命精神是厦门大学“四种精神”的生动注解。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书写了革命者的大爱,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
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长汀。是时,福建交通极为不便,从厦门到长汀有关山阻隔,要渡过鹭江、九龙江,越过崇山峻岭。西迁长汀过程中,漳州是人员物资的中转站。成立于年的厦大龙溪同学会便在其中承担起了母校西迁师生的中转接待和物资转运工作。转运站地址就设在校友工作的崇正中学(今芗城实验小学所在地)。
图书、仪器、标本等物资陆续从鼓浪屿水运到漳州,再搬上岸运到漳州崇正中学校舍暂放,过后再运到漳州旧桥,装上平底船,沿着九龙江西溪运到水潮(今南靖金山),再用卡车运到长汀。厦大师生也是到漳州崇正中学中转,再前往长汀。
抗战的烽火里,繁重的中转任务,却牵起和见证了厦漳深深的情谊。
群贤情笃
漳州籍的厦大人,共同参与和推动了这所百年学府的成长
年那个夏天,漳州籍文学大师林语堂在时任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邀请下,到厦大筹办国学研究院。
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学者作家,花了大量精力在创办厦大国学院的大小事项当中,并倡导以“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等等作为参考”的国学研究新理念。这种研究理念,后来成为厦门大学文史哲等领域传承至今的学术传统。他在厦时间虽短,影响却长远。那句“整个世界就是大学堂”依然振聋发聩,鼓励着厦大学子不断向未知领域出发、探索。
而邀请他来厦大的校长林文庆,原籍漳州海澄鳌冠村(今厦门海沧区),在长达16年的厦大校长生涯中,不惜重金礼聘知名教授学者来校执鞭任教。文学家鲁迅、语言学家沈兼士、罗常培,古史专家顾颉刚,中西交通史家张星烺,编辑家孙伏园,考古学家陈万里……一时间厦大群贤毕至,大师云集,百川交汇,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学术风气浓郁。苦心经营16载,在他的努力下,偏居一隅的厦大演武场演变成为学科体系齐全的多科性大学。
漳州籍的厦大首届学生叶国庆,师从顾颉刚、许地山等教授。年获硕士学位,返厦大任历史系教职,在厦大执教60年,先后任教授、历史系代主任及人类博物馆馆长等职,对先秦史和福建地方史等研究造诣犹深。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漳州籍的黄典诚,年毕业于厦大文学院,留校执教57年,培养出诸多语言学者。黄典诚提出“强声必弱韵、强韵必弱声”的定律,为汉语语音的演变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也为理解切韵音系的性质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对汉语音韵学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朱之文,漳州东山人,年厦大经济系会计专业毕业留校工作,年担任学校副校长。离开厦大在省教育厅和宁德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年中央安排他重回母校担任了五年厦大党委书记。他坚持“顶天立地”发展理念,鼓励支持厦大师生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展现了厦大作为国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使命担当。
……
厦门大学漳州校友会交响乐团
许许多多漳州籍的厦大人在厦大百年历史发展中留下了自己或深或浅的脚印,共同参与和推动了这所百年学府的成长。
合作情浓
漳州与厦门大学,在新的起点上,携手实现新突破,再创新辉煌
自强不息、造福桑梓的厦门大学与底蕴深厚、包容开放的漳州市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坚实的合作基础。双方积极探索产城学融合发展,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教育提升、文化建设、发展研究等方面不断扩展合作领域,走出了一条校地合作共赢发展之路。
漳州市在厦门大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共建漳州校区为契机,给予了厦门大学强有力的支持。年4月6日,厦大漳州校区奠基典礼隆重举行;年秋季,厦大漳州校区投入使用,迎来首批厦大师生入驻。年10月21日,厦大嘉庚学院正式揭牌,开启了向优质高等学府奋进的征程。创办以来,嘉庚学院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学科实力稳步提升,培养了一批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年获评“全国先进独立学院”,至年连续9年入选腾讯网教育产业价值榜,位列独立学院榜榜首。
围绕漳州校区建设的厦大嘉庚学院、附属实验小学、附属实验中学和嘉庚学院幼儿园,形成了涵盖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链条,进一步提升了漳州开发区的整体教育发展水平。
漳州市年均吸引50多名厦大毕业生就业,成为福建省内受厦门大学毕业生青睐的就业地区之一。漳州校友会,在厦大校友会中以历史悠久、工作活跃著称,多次荣获厦门大学全球校友会先进工作单位。许多厦大人在漳州耕耘奉献取得突出业绩,如以“鲍鱼人工育苗和养成”项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和“福建省科技成果奖”的陈达昌,创办三宝钢铁公司的王光文,驻守重石化建设基地古雷半岛、荣获全国政法系统特殊战线一等功荣誉的吴两同等等。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围绕漳州市产业发展,厦门大学积极承接漳州市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至年,共承接漳州市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余项,在生物医药领域、海洋与生态环境领域、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机械制造领域、决策咨询领域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助推漳州经济社会发展。
从年厦大生物系何景教授发现漳州南靖县和溪镇乐土亚热带雨林,提出必须加以保护的意见,并作为厦大生物系野外实习基地,到如今“厦门大学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揭牌,搭建了学生课外教学与实践环境,深化了教学科研合作;
从年厦大生物系和龙海金定村合作,建立金定鸭实验基地,进行金定鸭良种提纯科研,到金定鸭育种课题年获省科学大会奖,年获得国家级技术进步二等奖;
从年起,厦大在龙海东园镇建立现代农业科研与教学基地,重点进行水稻品种实验研究,到厦大王侯聪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育出获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的优质水稻品种“佳辐占”;
从云霄县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漳江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研与教学基地”,到与东山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集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监测、海洋考古、海洋科普、海洋环保及海洋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科研基地和海洋观测与实验的国际合作基地;
“诏安所需、厦大所能”,厦大长期对口扶贫支援诏安县,发挥人才、科技、医疗、产业、消费、教育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扶贫、扶智、扶医,助力诏安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提升和企业转型升级。
……
年8月,厦门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赴诏安县进行电商培训交流。
战略合作的脚步从未停歇,取得的硕果累累。
年,厦大与漳州市签署新一轮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新篇章。厦大进一步明晰漳州校区功能定位:漳州校区为厦门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校合作的重要成果。学校提出要把漳州校区建设为高水平国际合作与交流高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高质量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高地、高素质人才集聚高地和以服务漳州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战略实施为主的重要基地。双方领导表示要按照“初衷不改,开创未来”的原则,促进形成校地联姻、相互支持、融合共生、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共同打造地方支持高校发展,高校助推地方建设的典范。
漳州水仙,清香卓然;厦大凤凰,绚烂动人。拼搏奋进的漳州与厦门大学,在新的起点上正在加强双方合作,努力携手实现新突破,必将再创新辉煌。
来源:闽南日报郑来发欧阳桂莲魏昊文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