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岱聚星楼
原创陈财顺
奶奶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过去乡村之间常常因为田地水利之事而发生械斗,这种械斗叫“乡变”。一旦乡变,后果不堪设想,有时血流成河,家破人亡,惨不忍睹。在清末民国初,我的家乡陈岱曾经遭遇与邻村乡变而酿血案,史称“陈岱战九乡”。
在天下不太平、法制不健全的旧时代,如何抵御外敌入侵,保全自己是一件头等大事。人类的智慧是无穷尽的,一种防盗防匪防猛兽防家族械斗的建筑物应运而生,那就是土楼围屋。土楼围屋多见于山区,我的家乡在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陈岱镇属沿海地区,却有一座坚固的大圆楼,这实属罕见。自小时,它已残破不全,尚有人居住,但对它知之甚少,只知道它叫“聚星楼”。中年后,我经常和一些志同道合的驴友出游,见过不少土楼,随着对土楼的深入了解,渐渐地对土楼有了浓厚的兴趣。每座土楼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故事,在我的文章中也写过不少外乡的土楼故事,唯独对本乡本土、熟识无睹的“聚星楼”只字未提,未免有点愧疚之心。
为了写“聚星楼”,我查找了不少资料,却发现有关“聚星楼”的记载甚少,《漳州土楼志》对它的描述也只有几十个字。《云霄县村社要览》也不超过二百字。土楼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它们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让大家对“聚星楼”增加一些了解,我把收集到的一些资料及故事做个简要的叙述,不足与不实之处,敬请谅解。
聚星楼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四年(年)据说花费十八年时间建成。陈岱开漳第二十三世祖叫陈子纪。他的第八代大房子孙陈廷谟系开漳第三十世的龟山祖。陈廷谟的裔孙居住在陈岱大村北部,此地地势偏高,为了遮挡“风白”,改变风水地理,兼作防御之用,陈廷谟发动龟山各堂族集资建造聚星楼,选址在大村东北部(现岱东村)。大楼建成后分给各堂族的房亲居住掌管,直至今,还有少数人居住。
“聚星楼”是三层圆楼,外围墙第一层用赤褐色花岗石块砌成,第二层和第三层用三合土夯墙。“聚星楼”大门向南气派端庄,每层楼各有房间32间,三层共有96间。该楼外周长米,直径62米,总面积平方米,其中楼房占地平方米,楼高约13米,外墙宽1.5米。楼内中间是一个宽阔的圆形操场,楼虽破旧,一口古井依旧甘泉汩汩。
陈岱土楼为何唤作“聚星楼”?据说在大楼即将建成时,取何楼名也是颇费心机的,大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名字,于是房头长老请乡贤名宦来商议,乡贤达士酒足饭饱之后,坐于楼内大院中品茶继续讨论直至晚间十一点左右,其中一名御史抬头仰望天空。只见满天星辰聚拢于圆圆的天空中,他顿然一悟,“聚星楼”之名由此而来。御史当场泼墨挥豪写下“聚星楼”三个大字,让人石刻于大门门额。
聚星楼为何只剩下残垣断壁?只因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轰炸所为。大约年,一艘日本的航空母舰停靠于东山岛外海,日军起飞一架侦察机,沿东山向云霄方向巡逻侦察,驻守在陈岱的国民党盐务兵向飞机扫射,日本兵才发现陈岱有驻军,于是派轰炸机对陈岱进行轰炸。醒目的建筑物自然成了轰炸目标,圆楼的西面炸毁了,东面还好可以继续住人。
民间还传说陈岱聚星楼开始动工时,负责施工设计的师傅女儿刚出生,建成后他的女儿刚好出嫁,他与和平乡宜谷径树滋楼的建筑师傅为师徒关系。建聚星楼的是师傅,建树滋楼的是徒弟,两楼对比,虽然大同小异,但徒弟在建筑设计上有所创新,树滋楼更胜一筹,可惜的是树滋楼也是保护不力,损毁严重。
土楼另一重要作用,它可以抗御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据史料记载民国7年发生的海底7.3级地震,在距震中不及十海里的云霄县陈岱镇聚星楼安然无恙。
土楼始于唐朝,兴于明朝,鼎盛于清朝,经历山寨、城堡到土楼三个演变过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土楼发挥着巨大的防卫作用,如果在弹药粮草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坚守待援三个月。据年长者介绍,每当陈岱乡村发生危险预警时,聚星楼就是乡亲们的一道生命巨障。土楼在福建漳州最多,聚星楼是漳州名楼之一。
聚星楼或许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风雨飘摇了两百多年的聚星楼,它有如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静默无言地守护着乡里乡亲。但愿有朝一日,它能修复,重现往日雄风。
作者简介
陈财顺,笔名常春藤。教师,福建云霄作协会员,曾有作文教学论文获国家级三等奖,喜欢游走于山水文字之间,多篇作品发表于网络文学平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