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鲁迅的小说《药》中,华大妈为给儿子小栓治病,到刑场买了一个人血馒头。
小栓的病当然没好。
后来,华大妈去给小栓上坟,遇到了同样去给“夏瑜”上坟的母亲。
“夏瑜”是被清廷杀害的革命党,他的原型是谁呢?
正是秋瑾。
夏、秋,是季节的对应。瑜、瑾,是同一个意思,都是美玉的意思,三国时周瑜字公瑾,便是同样道理。
所以小说《药》中的夏瑜,就是真实世界中的秋瑾。
而小栓,作为广大穷苦老百姓在小说中的代表,吃掉的,尽是为了他们而牺牲的革命者的鲜血……
不得不说,其中深意,让人感叹。
(二)
秋瑾,是我这篇文章要写的主角。
秋瑾与清末时期许多革命者一样,家庭条件其实不算差,这与很多人所认知的不同,这也是革命党人和诸如太平天国那样的农民起义不同的地方。
革命者所要追求的,是更好的制度和世界;狭隘的农民起义,只不过希望“换我当皇帝”罢了。
秋瑾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福建云霄。那是年,光绪皇帝刚刚登基不久。
秋瑾家是世代为官的,在“士农工商”四个等级的社会中,是处于第一级别的。
秋瑾的爷爷秋嘉禾当过几个地方的知县,类似于现在的县长。秋瑾的父亲秋寿南更进一步,当过几个地方的知州,类似于现在的市长。
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也不是大官宦之家,但按理说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秋瑾的童年也是无忧无虑的。
在日留学时,秋瑾身着和服拍下了这张最被我们所熟知的照片。
(三)
但秋瑾偏偏走上了最激烈的暴力革命道路。
原本,秋瑾的生活像当时大多数女性一样,被父母安排婚约,跟随丈夫平淡度过一生。
年,21岁的秋瑾与王廷钧成亲。
4年后,王廷钧当上了户部主事,类似于现在国家民政部的中下层干部吧。秋瑾就跟着他去北京上任了。
年,即将30岁的秋瑾也许是再也无法忍受封建束缚,决定东渡日本留学,她的丈夫王廷钧当然是反对的,但是秋瑾还是毅然自费去了日本东京,在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补习日文。
也就是在日本期间,她遇到了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她还与其他人一起创办了《白话报》,并且参加了洪门,就是大名鼎鼎的天地会。
当时的革命目标还不像后来明确提出建立民国或者是共产主义,当时的目标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至于驱除后要建立怎样的国家?大家思考得还不多。
也是那个时期,秋瑾还积极倡导女权。她说:“女子必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事事仰给男子。”
那段时期,她经常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文章,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响当当的笔名——鉴湖女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后来一直将秋瑾视作女侠的原因。
年,秋瑾回国筹措学费的时候,在上海、绍兴这些地方先后遇到了蔡元培、徐锡麟,也就是在徐锡麟的介绍下,秋瑾加入了当时最早的一批革命组织之一的光复会。(光复会后来有一部分并入了同盟会,同盟会就是国民党的前身)
秋瑾也是,在她筹完学费再赴日本后,就加入了同盟会。那个时候,和很多会员一样,他们已经决定要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廷。
秋瑾写下:“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四)
年,秋瑾回国,一边到处当老师、办学校,一边也在准备起义。
在著名的萍浏醴起义发生后,原本秋瑾是要和徐锡麟相约同时在安徽、浙江发动起义响应的。但是,萍浏醴起义很快失败了,秋瑾的计划也就没有再执行。
也正是那个时候,秋瑾发表声明,与家人脱离家庭关系。其实,她也是担心自己的革命行动牵连到家人。
毕竟,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像港岛那些废青一样上上街喊喊口号。
革命,是要死人的!
年,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刊发,号召女性成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
可惜的是,许多事情才刚刚开始,就遇到了危机。
年7月,徐锡麟在安庆刺杀清廷的封疆大吏恩铭成功,然而最终还是被捕。
同时被抓的还有徐锡麟的弟弟徐伟,就是他供出了秋瑾。
其实,在徐锡麟起义失败后,有不少人担心秋瑾,都为她安排好了去上海“法租界”避难。不过得知徐锡麟已被杀害的消息后,秋瑾悲愤至极,决定效法谭嗣同。
她说:“我怕死就不会出来革命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她决定慷慨赴死。
7月13日,在绍兴知府贵福、山阴知县李钟岳等人带领下(记住李钟岳这个名字,最后我将以他的事迹结尾),包围了秋瑾所在的大通学堂。
这时秋瑾依然有机会逃走的,但是她还是放弃了,最终被抓。
秋瑾的字,苍劲有力。
(五)
被抓进绍兴知府衙门后,贵福当晚就提审了秋瑾,让她供出革命党人名单,但秋瑾不为所动。
实际上,贵福和秋瑾以前也是认识的,毕竟那会上层官僚社会就那么些人,又都在绍兴,大家互相都有些来往。
贵福审了秋瑾半天,没什么结果,就把她交给李钟岳。
李钟岳问来问去,也问不出结果,就让秋瑾写。
秋瑾思绪良久,写下“秋雨秋风愁煞人”七个大字,作为自己交给清廷的“供状”,然后再不肯多写一字。
最后,贵福给秋瑾编造了口供,上报后将秋瑾处死。
那是7月15日,凌晨时分,天还未亮。清军来到监狱,将秋瑾押赴刑场。来执行的,正是李钟岳。
秋瑾向李钟岳提了三个要求,一是写信告别家属,二是临行时不脱衣服,三是死后不枭首示众。
李钟岳答应了后两条,但写信,当时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秋瑾被反绑双手,压到了古轩亭口……
那年,她才32岁。
(六)
秋瑾死后,受迫于清廷的压力,坟墓几经迁移。
一直到年,在友人的帮助下,秋瑾被安葬于杭州西湖边,与岳飞、于谦为伴,实现了她生前埋骨西湖的愿望。
可当时清廷居然还揪住秋瑾不放,不准秋瑾葬于西湖边。
秋瑾坟墓再次迁移,最远甚至迁到了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年,在清朝终于完蛋后,秋瑾再次回到西湖边。
后来,新中国成立,秋瑾墓又被迁走,几经波折。
直到年,秋瑾才最终回到西湖边,一直到现在。
如今,去杭州游览西湖美景,也别忘了去秋瑾的墓前看看,看看这位一百多年前为我们实现民族解放而牺牲的热血女性。
如今杭州西湖边的秋瑾墓,后人为她立了雕像。
(七)
秋瑾的死,也确如她所想,激起许多人参加革命的热情,也得到了许多普通人的同情,以致于杀害她的主谋贵福都不敢再留在浙江,最后连父母和自己的墓碑也不敢留字,还用水泥加固,就怕被人挖坟掘墓。
可是天道好轮回啊,年,北京修香山滑雪场,居然挖到了贵福的墓,再坚固的水泥,也经不住被挖出来搞研究了。
贵福终于得到报应。
而李钟岳,我前面说要记住的名字,值得用来最后结尾。
李钟岳其实是非常传统的官僚,他18岁中秀才,算是比较早了,可是直到39岁才中举人。后来43岁考中进士,也算不错,此后便一直在浙江的一些县里担任县令,还是颇受人民爱戴的。
李钟岳在执行完处死秋瑾的命令后没多久,就因为被发现之前在抓捕秋瑾的行动中有包庇行为而被革职。
去职而去,李钟岳来到了杭州,在寓所里,他脑海中反复播放“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的句子。
据说,他经常一个人对着秋瑾写下的“秋雨秋风愁煞人”七个字默默无语,就那么看着,甚至看着看着流下泪来。
应该说,李钟岳是没有什么革命倾向的,他之所以会对秋瑾愧疚如此,完全是因为他在内心深处还是一位传统的读书人,而不是贵福那样的满清官僚。
年10月29日,也就是秋瑾死后天,53岁的李钟岳乘家人不备,在家中悬梁自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