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好网民学习百年党史#

穆岳,原名穆春芳。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盖平县(今盖州市)西二台子村。九一八事变后,随东北大学流亡北平,卢沟桥事变后奔赴抗日前线。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山西省五台县窑头区区委书记。年春季调入晋察冀边区二地委工作,7月调任中共浑源县委书记。从此,为开辟和发展浑源抗日根据地,同日本侵略军及国民党阎锡山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直至年8月3日壮烈牺牲。

一二九运动的洗礼

穆岳出生于较富裕的家庭,在本村读完小学后,16岁考入盖平中学,19岁在奉天读高中。年,高中毕业考入东北大学。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穆岳不甘在日寇的铁蹄下生活,便随东北大学流亡北平,在“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里,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年12月,北平各大中学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12月9日这天,是北平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刺骨的寒风飕飕作响。黎明时分,当古老的北平还没有醒来的时候,穆岳和东北大学的同学们及北平其它各校的同学们,已经迎着朔风走出了校门,参加抗日爱国大请愿活动,但国民党当局早已作了准备,在城里派出大批军警,阻止学生出校。同时,大街上岗哨密布,便衣警察四处活动。

富有爱国精神的热血青年,是任何反动势力也阻挡不了的。穆岳和同学们很快冲出军警的包围,从四面八方奔向新华门,向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请愿。穆岳和同学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雄壮的口号声震醒了整个古城!

请愿队伍向“军分会”提出了六项要求:(一)反对所谓防共自治运动;(二)公开宣布中日交涉经过;(三)不得任意捕人;(四)保卫地方领土完整;(五)停止一切内战;(六)要求言论、集会、结社和出版自由。然而,“军分会”头子何应钦拒不接见学生,只派出一个秘书,装腔作势地来应付学生。穆岳和同学们愤怒已极,高喊:“打倒帝国主义走狗!”“我们要示威!”口号声响彻云霄。

由于请愿没有结果,游行指挥部果断决定改游行为示威。于是,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始向西长安街进发。穆岳走在最前面,手里不断地挥舞着小旗,与同学们高唱着:“枪口对外,齐步前进……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做自由人!”

因为沿途各校学生和市民的陆续参加其中,队伍很快就壮大到万人以上。游行队伍由东华门大街到王府井大街,准备经东长安街到外交大楼。这时,数百名军警手持步枪、棍棒、皮鞭,向游行队伍猛冲过来。同时,数条水龙向同学们猛烈喷射。冰冷的水喷射到同学们的身上,枪柄、木棍打到同学们的身上、脸上,皮鞭抽到同学们的背上。面对军警的嚣张气焰,穆岳和同学们热血沸腾,不顾危险,迎着水龙、棍棒冲了上去,与军警展开搏斗。穆岳夺下一根木棒,向军警猛打。他的头上、脸上、身上,到处是伤,身上的水结成厚厚的冰,鲜血不住地往下淌着,但穆岳全然不顾,越战越勇。

穆岳的英勇行为,引起了军警们的注意,几个军警向穆岳围过来,一阵棍棒下来,把穆岳打得昏了过去。

穆岳被捕了。他没有被军警的淫威吓倒,大声喊道:“爱国无罪,卖国可耻!”在狱中,穆岳受到军警们的严刑拷打和惨无人道的折磨。这些都没有使穆岳屈服,反而更坚定了他抗日到底的决心。

一个月后,国民党当局慑于爱国民众的压力,被迫释放了穆岳。

穆岳出狱后,继续参加校内进步师生组织的各项抗日活动。同学们在一起也经常讨论抗日救亡、抗战该由谁领导等问题。通过接触进步人士,穆岳逐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步步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了希望。

年暑期,穆岳自北平东北大学毕业返家。在列车上,他看到家乡的大好山河惨遭日寇蹂躏,无限愤恨。他一面了解乡亲们悲惨的生活现状,一面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日伪乘警发觉后,将穆岳抓起来,送交盖平县伪满监狱扣押。经其父兄奔走斡旋,才保释回家。

穆岳回到家里,父亲要他留下来,大哥穆春云也劝他在家乡找个教员工作。父亲还再三叮嘱穆岳的妻子杜显一,要看住丈夫,不让他离家出走。但是,这些都没有动摇穆岳返回关里、抗战到底的决心。他向乡亲借了钱,在一天深夜,悄然地走出家门,登上了开往关里的火车,奔赴抗日前线。

  创建浑源根据地的锤炼

年七七事变后,全国全面抗战爆发。穆岳先到太原,后转到晋东北。9月末,到山西五台县窑头区工作。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了中共窑头区委书记。

年春季,晋察冀边区二专区成立,穆岳被调到二地委工作。7月,调任中共浑源县委书记。当时,日本侵略军不断派飞机轰炸浑源。9月15日,日军侵占了浑源县城。穆岳到达浑源后,立即组建了中共浑源县委员会,与当时转战于浑源的八路军三五九旅一部,共同开辟和创建浑源抗日根据地。

11月,浑源县委于浑源县莱沟村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浑源战地动员委员会,穆岳当选为“动委会”主任。为了扩大抗日宣传,穆岳通过“动委会”,在钟楼坡举办训练班,他亲自向干部和群众讲解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训练班结束后,穆岳带领县委干部,分头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先后建立起县区村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武委会和基干游击队等抗日组织,发布了《减租减息布告》,并依靠农会,动员地主富农捐献,有效地开展了“合理负担”运动,使根据地的抗日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年5月,阎锡山掀起反共逆潮,旨在夺取抗日领导权。他以二战区长官的名义,派国民党员董闲愁到浑源根据地担任县长。董闲愁到达浑源抗日根据地政府所在地下观音堂村后,就奉行阎锡山的反共指令,撤换了县政府中的一些是共产党员的科长、区长,以国民党员取而代之。为了回击国民党顽固派,在董闲愁接印之前,穆岳在杨庄子村召开了各区委和政府科长以上党员干部会,指出:“董闲愁来接收政权,是阎锡山投降反共、破坏抗战的开始,我们必须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方针,有力地回击顽固派。”会上还研究了斗争策略和方法,提出先将县印交给董闲愁,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座谈会,向他摆事实,讲道理,明确表示浑源抗日人民不欢迎他,请他回去,他若赖着不走,再向边区政府请愿,要求把他调走。

董闲愁接印后的一天晚上,在邀请他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纷纷发表不欢迎他的意见:“日寇侵占我们浑源时,浑源的文武官员,不顾百姓的死活,跑得无影无踪。如今浑源人民在八路军的组织下奋起抗战,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创建了抗日根据地,阎司令从后方派你来当县长,我们不欢迎。”“你当县长接印以来,不和我们几个区长接触,不了解本地的抗战情况,不研究如何发动群众抗日的问题,坐在那里发号施令,摆官架子,当县老爷,我们浑源县人民不欢迎,请你回去!”面对这些发言,董闲愁面红耳赤,无言答对,只好表示:“既然诸位不欢迎兄弟,……兄弟可以回去。”董闲愁离开浑源县时,随行的还有他带来准备任命的警察局局长。

7月中旬,在日军包围封锁下的浑源抗日根据地,暴雨成灾。唐峪河和唐河洪水暴发,淹没了村庄,冲倒房屋,卷走人畜,死亡人数达多人。穆岳立刻召开县委、县政府紧急会议,组织和动员全体干部投入到抗洪救灾工作当中。穆岳带领干部和群众日夜奋战在唐河上,在狂风巨浪中抢救群众的生命财产。洪水退后,组织群众互助互济,抗洪救灾,并抽调干部和武装人员,冲破敌人的封锁,到敌占区购买粮食,日夜兼程运回根据地救济受灾群众,帮助群众恢复生产。同年秋,日寇又对浑源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施行野蛮的“三光”政策。阎锡山的嫡系白志沂部队,也趁机到雁北根据地夺权,屠杀抗日干部。天灾和敌扰,造成年浑源根据地处境极其艰难。

面对这一严酷局面,浑源县委积极研究对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年1月,县委确定在县与县之间搞联盟,以解决根据地商品少、资金缺、春荒紧急的问题。在穆岳的积极领导和安排下,利用敌占区的商业关系,以根据地秋后还给黄芪、羊毛、大豆、布匹作为条件,从敌占区购进粮食、种籽、农具、农药等,特别是购回了根据地紧缺的文具、纸张、药品、电池、火柴、食盐、武器等,解决了根据地的燃眉之急。

穆岳还动员广大群众,以各种形式组织起来,星夜冲破敌人的层层包围,运回大批粮食,除急救灾荒、支援农业生产外,还将部分粮食运到灵邱下关的地委机关做口粮;运到边区阜平,换回布匹,解决了军民的穿衣问题。这些措施,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封锁,坚持和巩固了浑源根据地。

年冬至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的第十一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白志沂,带3个团兵力到达雁北,用武力来接收抗日民主政权。白志沂趁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开赴延安,雁北根据地抗日武装兵力单薄之机,于11月初,窜到浑源县境内,把司令部设在黄崖。县委召开紧急会议,为保存革命力量,决定一部分干部向灵邱转移,另一部分干部南撤。穆岳告诉大家,在严酷斗争面前,要经得起考验。他带头宣誓:与浑源根据地人民共存亡!

白志沂军队在浑源境内到处袭击抗日政权。在小白寺杀害了二区区长芦实之等人。民主政权中的国民党员有的也倒向白志沂。地富分子借机反攻倒算,要农民补交被减的租息。同时,日军又不断地来“扫荡”,白色恐怖笼罩着浑源。穆岳带领各区干部在山上与敌人周旋。白天,他组织干部学习,晚上去袭击敌人。有一次,70多名国民党军到刘官屯抢粮,逼着老百姓交出20多石麦、20只羊和块白洋(银元)。否则,就要大开杀戒。在危急关头,穆岳派人摸到刘官屯村边一个小土坡上,用火烧子弹爆炸的办法迷惑敌人,敌人误以为八路军包围上来,所以慌忙逃跑了。

12月底,八路军三五八旅来到浑源。为配合主力作战,县委派出侦察员深入敌占区侦察。穆岳将情报分析整理后,派人送到董家沟三五八旅旅部。三五八旅根据情报,摸清了敌人的动向,制定了作战计划,将两个团布置在训草、王庄堡一线,雁北支队布置在北面,形成三路夹攻之势。年1月1日,战斗打响。经过激战,歼灭白军大部,俘敌余名。白志沂仅领几十人逃往陕西宜川。至此,浑源及整个雁北的对敌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打退了阎锡山在雁北地区发动的反共高潮。

为了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进一步贯彻“三三制”的统一战线政策,年6月23日,穆岳主持召开会议,建立了由县政府、群众团体和各阶层代表组成的县选举委员会,领导全县进行区、县和边区参议员的选举。10月6日,县议会召开成立大会,穆岳当选为县议会议长和国大代表。县议会根据“三三制”原则组成,它的成立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热情。年,全县党员发展到名左右,农会会员3名,妇救会会员名,青救会会员名。至此,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从年开始,日军对浑源根据地的进攻,由快速的“鲸吞”,转为长期的反复扫荡和蚕食。根据地军民一直处在扫荡与反扫荡的斗争中。同年,敌人在浑源地区的三条公路上设立了17个据点,扫荡达余次,从6月至年底,持续半年之久。以穆岳为首的浑源县委和抗日军民,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到处打击敌人。没有武器,组建起修械所,造土枪、土炮、手榴弹和地雷,开展地雷战、麻雀战。

年春,日军进行大扫荡,竭力推行“强化治安”,在浑源境内建立了26个据点和8个炮楼,进行反复扫荡。县委提出“县不离县,区不离区”的方针,坚持根据地斗争。为了打击敌人,减轻根据地的压力,县委决定派出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配合根据地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7月,地委批准成立了桑干河武工队,雁北地委常委、浑源县委书记穆岳兼任武工队政委,张一波任队长。桑干河武工队打入敌后,积极活动,牵制日军的兵力,对支持根据地反扫荡斗争起了很大作用。

年,浑源根据地处于最困难时期。从8月1日日伪开始大扫荡起,至12月27日,敌人集中浑源、广灵、灵邱三县兵力,前后出动余次,平均每天4次扫荡。在4个多月的反扫荡中,浑源军民英勇打击敌人,先后摧毁伪大村公所两个,炮楼三座。

严重的灾荒和日军的残酷扫荡,使根据地人民信念更坚定了,党组织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雁北地委称赞浑源县委是雁北最好的县委,穆岳是工作能力强、积极性特别高的县委书记。

  年,党中央号召向“敌后之敌后”进军。为有效地牵制和打击日伪军,雁北地委和五军分区司令部决定,再次组织和扩大桑干河武工队,开展桑干河地区的抗日斗争。只要组织武工队跨过桑干河,就是伪蒙疆政府的心脏大同省,可进逼平绥铁路沿线,直接威胁大同之敌。

深入敌后的壮举

7月,雁北地委决定将具有斗争经验的穆岳调离浑源县委,任桑干河武工队政委、工委书记。

当时,穆岳正与地委书记刘达一起出席晋察冀边区常委扩大会议。接到任命后,穆岳考虑到夏季正是武工队活动的最好季节,便请示边区党委,要求尽快带领武工队奔赴敌后。在穆岳的迫切要求下,边区党委批准他提前离会,赶赴桑干河前线。

月末,穆岳返回浑源县委,召开了县、区干部会议,鼓励大家好好工作,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接着,穆岳把工作做了移交。同志们眼含热泪,对穆岳很是不舍,紧紧握住穆岳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8月2日,军分区派出一个连的兵力,护送穆岳进入桑干河地区。队伍由大安岭出发,顺利越过灵(邱)浑(源)公路,进入汉家沟。

天渐渐黑了下来,空旷的四周万籁俱寂,只有轻轻的微风还在吹拂着。

深夜,队伍来到了二区的石墙村宿营。很快,穆岳和战友们都进入了梦乡。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行动被叛徒和王庄堡的伪村长向日军告了密。

日军得到消息后,如获至宝,立即调集了浑源、灵邱、广灵三县的10多个据点中的多名日伪军,分成两部,分别包围了石墙村和战刀会村。

8月3日凌晨,多名日伪军偷偷地占据了石墙村后山梁的三个山头;南坡来的多名日伪军来到村前方;灵邱县出动的日伪军到达了康庄对面的山上,对穆岳等人形成了严密的包围之势。

军分区站岗的哨兵,突然发现有黑压压的一群人向这边靠来,顿感事情不妙,立刻鸣枪报警。清脆的枪声,划破了整个夜空,也惊醒了熟睡中的穆岳和同志们。穆岳翻身跳下炕,告诉大家不要惊慌,迅速拿起武器,准备战斗。同时,和连长刘子民一起果断命令一排兵力,到村后迎击山头上的敌人,掩护部队突围。这时,四周枪声大作,日伪军嚎叫着冲了上来。战士们不顾敌人猛烈的火力,奋勇冲杀,同日伪军展开激战,并迅速将伪军占据的山头阵地冲垮。

突然,从抢风岭方向喷射出一股剧烈的火舌,敌人的轻重机枪一齐向战士们扫来。很多战士英勇地倒下了。穆岳和刘子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和刘子民望望四周,发现西南方向敌人的火力稍微弱一些,便马上指挥部队向西南方向的一条山沟突围。

穆岳冲在最前面,边冲边开枪,敌人的子弹不断从他身边飞过。眼看穆岳就要带领队伍冲过灵浑公路进入西峪沟时,一颗子弹击中了穆岳的头部,顿时,血流如注。

年仅34岁的穆岳倒下了。噩耗传来,根据地人民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浑源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与他们朝夕相处7年之久的对敌斗争中的领头人。

矗立在北岳恒山脚下的烈士塔上镌刻着英雄的壮举。年,穆岳的遗骨迁葬于家乡辽宁营口望儿山下,并立了墓碑。

年8月,国家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穆岳位列其中。

本文选自《营口春秋》年第2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