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8740638.html

时维辛丑,秋冬之交,我的“传家训扬新风”系列第二本集子《乡愁里的村庄》带着差涩面世了,我满含怜意地把她的降生比作我的“二娃”。“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这是苏东坡“蝶恋花”一词中表达在“羁舍留连归计未”的旅途,收到亲友新到之书信的叹喟。东坡居士在公元年过都昌游历南山时,留下过“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的吟诵,几成近千年来推介都昌的名片。《乡愁里的村庄》以“新书报我”,“憔悴”的是岁月里的风尘,憔悴之余自然更有感奋,那是我岁岁年年、从不止息而心仪文字间蓦然回首的“灯火楼台”。

年6月作者(前排右二)在实小参加冯任烈士事迹报告会

作者年5月在南昌采访冯任烈士女儿冯玉霖

因为,所以。年欣逢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根据当地组织安排,我应邀在全县作过20余场党史学习教育的宣讲,“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宣讲中的一个热语。值此我的《乡愁里的村庄》出版之际,我亦叩问自己:如此执着撰写“传家训扬新风”系列,我的“初心”在哪,“使命”何在?

年9月作者在大沙官山村采访

年春作者在阳峰楼厦沈村采访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进程中,传统村落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载体,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绿水青山间,铭刻了文化记忆,也寄托了浓厚乡愁。传统家训家风文化是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会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型文化,外化为行为准则,成为轨物范式的家庭教化遵循。传统村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家训家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认为,在当下乡村振兴中注入家训家风文化的力量,是回答好文化自信中“核心价值”与“传统美德”关系的必考题。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自信。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中,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纲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美德资源,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下,都有着恒久的合理价值。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是源远流传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体现。百姓日用即是道,我们要在传统村落里传家训扬新风,让浸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老百姓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在当下乡村振兴中注入家训家风文化的力量,也是融合好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必修课。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出现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导致传统村落本土化发展缺乏活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以实际落地,包括家训家规、曲艺民俗、手工技艺在内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耕读传家、世代聚居的生活格局不同程度被剥离。传统村落中家训家规文化所蕴含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念被淡化。急功近利式的商业开发,冲击着传统村落的风貌,疏离了家训家规的熏染。面对破局之课题,传统村落里家训家风文化的弘扬润泽人心、固本培元。我们要以现代文明善待历史文明,以工业文明善待农耕文明,聚各方合力,把本色的中华文明留给后世子孙。如此高蹈定位,我自以为我的“传家训扬新风”系列的采写,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一己之力。

年3月高致鹤烈士部分后裔接受采访

作者年8月(中)在多宝马家堰采访

《乡愁里的村庄》辑录了我的“传家训扬新风”系列第二个篇,分为6辑。“红色记忆”50篇,占了总篇什的二分之一。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活动高潮迭起,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此书出版之际,正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掀起热潮之时。作为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一种都昌特色的方式,作为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一种都昌实践的诠释,我尽力对都昌这片红色沃土上的红色资源进行了发掘和书写,以此传承红色家风,凝聚奋进力量。有的围绕一个村庄或是一名烈士连写数篇,其中有些篇章并不是烈士生平的直接叙写,但为了宜于编排,仍以村庄为“纲”,以目附纲,一并纳入。其实铺写烈士家族史,上溯是其家训家风对烈士红色人生的影响;下拓是烈士的红色家风对其后人的浸染。有的红色记忆中的历史人物看似人生底色不着红调,深究起来,在他们的早年何曾没有时代朝霞里的那抹红在胸间闪烁过。

年5月作者作党史学习教育宣讲

我撰写“红色记忆”,大多来自深入采访的第一手资料,也有一些参阅了公开出版的地方党史资料。有的地方我注明了引用资料的出处,有的地方属化用式进行了文字表达上的改写。英烈的生平事迹已然固化成了史料,后人的重新回望和书写难免有语句上的少量引用、既定史料上的重新诠释。我手写我心,我自觉无愧于对都昌革命史料的钩沉,让烈士的精神发扬发大、激励后人,以此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也对得起怀信任之心为我提供采写资料的烈士后人。犹记得冯任烈士的孙子冯敏先生在南昌住院的病床前,接受我的采访,年6月病愈后携其94岁的老母亲、冯任烈士独女冯玉霖前来都昌参加党史学习教育,作冯任烈士事迹报告、去南山祭扫冯任烈士陵墓、去冯任故里土塘镇栖下冯村畅叙亲情缅怀先烈;犹记得刘肩三烈士的长孙刘同颜先生从南昌回来,几番引我到汪墩乡后垅村采写“一门五烈”的动人故事;犹记得都昌第二任县委书记刘梦松的继子刘印生先生将珍藏的刘梦松的亲笔自传借我参阅;犹记得年对万户镇大屋村洪钟烈士的儿子洪国华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一年之后老人溘然长逝,我的记录洪钟烈士的红色故事几成亲历者口述的绝版;犹记得采写高致鹤烈士事迹时,烈士的20多位后人主动来参加采访座谈,配合我的采写;犹记得治史严谨学养深厚的邵天柱先生抱气喘之疾,向我讲述他对都昌党史资料的独特见解;犹记得我专赴湖口采写首任湖口县委书记谭和(都昌汪墩人)烈士的故事,湖口县党史专家潘柏金先生将自己身边仅存的一本他担任执行主编的《中共湖口地方史(—)》赠予我备用……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对于“英雄赞歌”,在我的“传家训扬新风”系列里一定还会引吭高歌,让铿锵旋律响彻云霄。不少老一辈学人对都昌的党史研究和宣传孜孜矻矻,卓有建树,在新时代,更需要“新生代”深揣情怀融注力量,让都昌地方党史研究和红色家训家风赓续荣光,焕发异彩。

作者年7月在鸣山乡程浪采访

作者年秋在阳峰乡采访

《乡愁里的村庄》另5辑各10篇。“源远流长”辑中多从所写村庄的姓氏文化和人文历史着笔,似成“微家谱”。“历史背影”辑中聚墨村庄里的历史名人,或揣啸剑快意、或飘书香慢吟,背影里有人性的温情、崇德的辉光。“家族存史”辑中探幽稽考,一卷卷家族史轴俨然就是时代画幅的缩影,吸附其间的无不是家国情怀。“风情风物”辑中鄱湖风起,这方水土里有民俗风情的多彩故事,声声入耳,物物关情。“文明新风”辑中连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从历史深处撩开面纱的一个个村庄,清新可人,成风化人。

作者年春在阳峰侯家山打捞历史记忆

《乡愁里的村庄》收录篇的总体量超40万字,且没配发一张照片,单就其承载的字数完全够得上出两本书。这样实诚地奉献于读者,当然有作者个人对于自筹出版经费窘困的考虑,总想尽量将更多的文字挤进书中去。在我采写“传家训扬新风”这个系列的过程中,得到不少领导、文友、读者的倾力支持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