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关位于山阳县小天竺山南麓,海拔多米,一条长的深沟。最南端的一条耸立挺拔的山脉,夹出一道又窄又弯的峡谷,直插云霄的小天竺山做天然屏障,猴石峡口宽不容丈。这条沟自解放以来,就是个行政村,撒乡并村时,黄石关和铁炉、麻鞋合并一块儿,成为延坪镇铁炉村一部分。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移民搬迁政策的惠顾,沟里的人家大都迁移到马家店、漫川关、高坝店、山阳县城等好地方居住去了,只有少数依恋故土的老人不舍离开,仍然深情地坚守在这个穷山僻壤中。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争夺之地。战国时期,隶属蛮子国。在宋代,地处宋金交界的黄石关,土匪肆虐,兵家争夺,战火不断。明朝时,当地民众为防止匪患,用石头在石门山巅修筑寨子,砌成坚固的石屋,石屋四周围着高大的石墙。石墙上留有架枪炮的窟窿和凹豁。由于地势险要,一面有路,石门寨子易守难攻。清朝时期,有部分白莲教败兵逃窜这里,被当地武装赶走。旧社会,这里经常窜来官兵“拉壮丁”,闹得人心惶惶,夜不能寐,稍有风吹草动,人们携儿带女,半夜三更地向寨子“跑反”(逃避官兵),躲避官兵抓捕。
解放前夕,国民党部队和共产党军队在这里发生多次战斗。据说年8月,时任中原军区司令员的李先念带领一支多人的部队,由湖北转战商洛,途经大天竺山双峰观(铁钟坪)休整时,为了确保部队安全,便派出10余名精兵,偷偷来到小天竺山,采用调虎离山计策,以麻痹国民党追兵,在小天竺山密林中四处燃放鞭炮,噼里啪啦地迷感敌人,不明真相的追兵远远听到密集的响声,以为遇上了共产党的大部队,吓得逃之天天。
最惨烈的一场战斗,是后岭血战。上世纪30年代,有一天,游击队周政委带着一名警卫,在黄石关后岭明家院子秘密召开群众会议,发动群众抵抗国民党反动派。谁知,周政委的行踪被当地地主告密,国民党地方武装得到密报后,派部队,火速前往开会地点。太阳落山时,这支部队从黄石关背面的储家沟翻山偷偷来到后岭,将明家院子围个水泄不通,一时枪声四起,喊声不断。
紧急关头,局政委和警卫在群众的指引下,从暗道向山脚撒离。当周政委和警卫突围到半山腰时,行踪被敌人发现,密集的子弹瞬间如雨点般落了下来。危急时刻,周政委和警卫迅疾躲在一个坎楞下,以坎楞做盾牌,举起手枪奋力还击。
与此同时,周政委命令警卫向石门沟方向撒离,警卫不从,哲死保卫首长,直到子弹耗尽。为了不让武器落到敌人手中,二人将手枪全部砸碎。在敌人冰雹似的的枪声中,先是警卫牺牲,随之,周政委也倒在血泊中。
最后,敌人惨无人道地割下周政委的头烦,用枪翘着,北上山阳城,到伪政府邀功请赏去了。敌人离开后,明家院子的群众抬出两副给老人预备的寿棺,装上周政委和警卫的尸体,掩埋在二人牺牲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烈士曾经战斗的地方被确定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当地师生都要来到烈士墓前,瞻仰祭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黄石关还是一处古商道驿站。陇海铁路没通车之前,陕西关中道、山西、河南等远处商人赶着骡马,在此住店歇脚、贩盐换布、做生意,或从此经过,南下至漫川关交易货物。民间传说,黄石关建立街市早于漫川关,后被一场滔天洪水冲得一干二净。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洪水)冲了黄石关,建了漫川关。”
明清时期,这里的织布业、染布业和酿酒业发达。当地染坊、酒坊、骡马店、马梁、岭上铺子等古老的地名,也印证着这一说法。
80年代,有人在骠马店建房时,在地底挖出一个长方形的货坑,里面藏着大量的麻钱儿铜币,密坑功能类似当今的保险柜。当时还在地下掏出很多马蹄钉儿等骏马身上的佩戴物。惋借的是,人们不识这些锈为一团的文物,都被丢弃了。
翻过黄石关岭就是夏家店。往北是高规店,丹凤竹林关、河南城、商州、西安……,向东去洛浴、中村、延坪、法官……,走出黄石关猴石峡一路南下,可到马家店、漫川、郧西、襄樊、老河口……
这些地名,相互印证,足以证明黄石关是一处古商道。随着黄石关岭公路的开通,南来北往的车辆替代了往昔的骡马,远处的生意人拉着百货水果,经常来到骡马店交换山货,黄石关已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