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地图,想象自己从空中俯瞰嘉义市区,大概很难不注意到在这个规矩方正棋盘状都市北边,有块由纵贯铁路与阿里山铁路交会的三角地带。那是今日的森林之歌、阿里山林业村、嘉义市文化局。在日治时期,这个三角形范围,是“嘉义制材所”的基地。
在成为制材所工厂之前,这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位于阿里山铁路旁的制材所,与铁路和森林是什么关系?他在嘉义市的城市发展中又扮演什么角色?
嘉义北门外的贼坟、叛产与陂塘
这块区域,清代时期在嘉义城北门外,距离城门约公尺处,距离嘉义县衙门,也就是今天的嘉义市政府大约公尺。(当然,日治时期制材所落成时,清代旧城早就已经不在了,但我们可以想象它与清代县城是多么邻近。)
当时,这里是县城北边埤仔头、番社厝、台斗坑、云霄厝等聚落之间的一片田园。这些聚落早在17世纪就已成庄,西侧老地名“番社口”,通往的诸罗山社,正是嘉义古名“诸罗”的由来。台斗坑更因清代林爽文事件而出名:位于进城要道旁的台斗坑、埤仔头的“贼人”与城内“反民”里应外合,打得官兵落花流水,这一带因而被视为“贼庄”。事件中的要角庄大田,由于父亲生前就住在台斗坑,死后也葬于此地,乾隆皇帝“平乱”后,下令挖出庄大田的父坟鞭尸,庄民的财产则被充公。这座官兵辛苦守下的诸罗城,从此改名“嘉义”。
这里地势低洼,有牛稠溪于北侧流过,早期还有一些水塘散布其间,其中最大的陂塘莫过于北香湖。早在康熙时期,诸罗山社番人就与汉人合作,修筑了这里最早的水利设施“番仔陂”,陂中生满荷花,《诸罗县志》的作者陈梦林遂赋予其“北香湖”这个美丽的名字。两百多年来,陂塘灌溉了城外的广大农田,供应城内的粮食。后来嘉义制材所择地于此,想必跟贮木池所需的低地与水文条件有关。
深山密林中的番地,变成伐木铮铮的阿里山林场
这片城郊聚落间的农田,在东边的阿里山开设林场之后,有了不同的命运。
阿里山地区在清代位处番界以东,虽有部分生番归化,仍有许多未知的番社活跃于深山密林间。日本人来台没多久,一方面亟于殖产兴业之成果,让台湾财政自主,一方面也因纵贯铁路、官厅、电信等大型公共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年前后,日本人即深入阿里山进行调查,确认开发森林的可行性。调查测量之后,官员发现此地林相优良、材质良好,适合开发伐木事业。
不过在开发之前,需要先解决一个关键的问题:运输。在踏查评估过多种水陆运路线后,决定以独立山铁道线为最终方案,在森林开发前期,投入大量资本建设森林铁路,也就是阿里山林铁。
最初森林铁路的开发并不顺利。虽然台湾总督府想以官营的方式开发阿里山森林,但是未能成功向日本帝国议会争取到预算经费,-年间曾一度委托民间企业,大阪的藤田组来经营阿里山森林。然而藤田组在投入铁路测量与建设后,以不敷成本为由,退出经营。年总督府官员修改阿里山经营计划后,终于获得帝国议会通过预算,成立阿里山作业所,以官营的面貌重新出发。
年12月,阿里山森林铁路终于大致上完工,从阿里山往西走,在市区与纵贯铁路交会。这片被夹在纵贯铁路与阿里山林铁间的三角地带上,嘉义制材所也于隔年建设完成,除了有以最新的钢筋混凝土技术建造的制材工厂外,还有阿里山作业所的办公室与官舍。
阿里山林铁完工后,阿里山上的木头终于可以载运下山,送往制材所进行初步的裁切、贮藏、湿度控制,供应嘉义本地及全台所需。阿里山伐木事业的成功,也带动了台中八仙山、宜兰太平山地区的森林调查,两地随后陆续开办林场,与阿里山并称日治时期台湾三大林场。
台湾第一个近代化制材工厂,带领嘉义市找到新生命
让我们再回到市区──阿里山林场为什么改变了这块三角地带的命运呢?
因阿里山林场而成立的嘉义制材所,是当时台湾第一个近代化的制材工厂。总督府引进当时欧美最新的原动机(发电设备)、传动系统、制材机械与技术,将木材的生产过程进行细致的分工(泰勒化)、以机器取代人力,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在厂房的设计上,延续了日本领台以来,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尝试。
制材所的设置,使南侧的林森西路成为木材商店云集的木材街,西侧的埤仔头亦成为民间锯木厂、制材厂与储木场的集中地。繁荣的木材产业,造就了富裕的木材商,带动嘉义市街夜生活的繁华。阿里山在伐木之外,其美景也吸引无数游客,使吴凤北路成为旅社集中的街道。
年,后来以嘉农(KANO)棒球队著称的公立嘉义农林学校设立,这是台湾第一所林业实业学校,之所以于嘉义设校,显然与阿里山森林事业密切有关。嘉农为日治及战后初期的台湾培育无数本土社会精英,不仅在实业上发挥长处,也活跃于政坛。
年日本实施全台地方行政区划,于台南州下设嘉义市,嘉义市街计划,规范出近代城市棋盘格状的街廓道路,北界大约落在嘉义制材所与阿里山铁路的北门驿北侧。也就是说,制材所与北门驿当时被纳入了新市街计划的范围。这并非偶然,新设的阿里山铁路与制材所,伴随而来的兴盛林业与木材业,确实成为嘉义市在20世纪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的火车头。
循着森林铁路,见证台湾近代化的旅程
嘉义制材所诞生于年,乃台湾总督府为因应年展开的阿里山官营伐木事业,与阿里山森林铁路一同建设完成的林业附属设施。阿里山林业、林铁与制材所的成立,为传统农业地带的嘉义县城找到了新生命。嘉义这个传统的地方行政中心,在日治时期由一个面积0.35平方公里的小小县城,扩张为大约3.35平方公里的市街地,成为产业重镇、林业之都,铁路与制材所实功不可没。
嘉义制材所更是将嘉义市区与阿里山连接起来的关键设施,它让自然资源木材真正成为一种产业,围绕着嘉义制材所周围,开始孕育出各种相关的行业,如木材行、木雕师傅、家具工厂、木工艺品、木材制品的零售等等,嘉义市丰富的木材行业活动,使这个地方被赋予“木都”的印象,更带动其他城市经济活动的同步发展。
当我们循着木头的旅程,一步步探寻嘉义制材所的历史,同时也可以思考,是什么样的技术背景和产业历史,支持了这些工人与居民的生活,进而撑起这座城市的运作?认识这座年落成、在阿里山脚下的嘉义制材所,了解它曾经与世界木材业接轨的历史,也一并见证了嘉义的近代化,甚至是台湾近代化发展的历程。
嘉义制材所已被评为嘉义市历史建筑、进行整修,年开始对外开放参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