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旺月(广西职工保障互助协会秘书长)
一、千年湘桂古道--广道大路和桂林大道不再沉默
在湖南道州(县)和桂林之间,存在着一条千年古道。这条湘桂古道主要是石板路,有些地段是钉子路,钉子路就是用小石头扎在泥地里铺成的路面。从湖南道州出发,经广西灌阳文市,全州两河鲁荐、隔壁山、古岭头、新富洞和石塘镇乐板田、灌山、石田、石塘、余粮铺、杨梅山、麻市、凤凰、探鹏岭(旧名碳鹏岭)至界首入广西官道,沿着官道至光华铺、唐家市到达兴安县城,在此继续沿着官道从兴安县城再过古严关、大溶江、三街古镇、甘棠渡、乌金铺(即今乌石街)至桂林城;另一条古商道过灵渠,沿着海洋河再过兴安崔家、高尚镇翻越灵川长岗岭至桂林,或继续沿着海洋河至海洋圩、熊村、大圩古镇至桂林城。新富洞桂仔岩,它是连接桂林的湘桂古道的节点之一,现存乾隆24年(年)立的一块修路石碑,碑文记载“修砌广道大路名曰小南岭路”。
乾隆24年修广道大路碑(上)
乾隆24年修广道大路碑(下)
所谓“广道大路”,即是广西全州到湖南道州的大路;“小南岭路”,即是南岭地区的一条南北通道。在全州县两河镇新富洞桂仔岩沿湘桂古道往石塘镇方向一公里处,发现一块道光15年(年)立的修路石碑,碑文记载“重修桂林大道”。在这块修路石碑旁还发现一块风化很严重的石碑,碑文残留“□□大道地名瑶头田路”。瑶头田路处于全州县两河镇和石塘镇交界之地,应属于桂林大道的一部分。湘桂古道上的“广道大路”和“桂林大道”在全州县两河镇新富洞桂仔岩连接成湘桂大道。
乾隆25年立的修官路碑民国《全州志》
在石塘镇灌山附近还发现乾隆25年(年)立的修官路碑,民国修的《全州志》记载灌山到石塘十余里为兴灌通衢,灌山古碑记载的官路,或是指兴(兴安)灌(灌阳)大道。
道光15年重修桂林大道碑桂林大道乐板田钉子路
二、千年湘桂古道--广道大路和桂林大道来历和历史地位
(一)要论这条湘桂古道的来历和历史地位,首先须讲一下灵渠的来历和历史地位
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前,广东有南越、广西玉林地区有西瓯、广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有雒越族居民。但是岭南和中原无水路相通,陆路又只有南岭地区的峤道(山间羊肠小道)相通。秦始皇为统一岭南,派50万大军从各个隘口征岭南,都以失败告终。公元前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从灵渠和谢沐关(宋称莫邪关)等处南下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
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和出海通道。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灵渠满足不了商贸发展运输要求,又一条湘桂陆路大通道--广道大路和桂林大道应运而生
据《灵渠文献粹编》记载:“自宋代以来,兴安灵渠商旅繁忙,楚米之连舶而来者,止于全州,卒不能进……向来铜船过陡河必行一月……”
这条湘桂古道形成于唐宋时期,自宋代以来,湘桂的商业流通已非常发达,兴安灵渠商旅繁忙,湘米南运、粤盐北输等经济高度发展,狭窄的灵渠已无法满足贸易需求,南来商船堵至全州,北往商船堵至桂林。
在此种水运不畅的情况下,官府一方面不断维修灵渠疏通河道,另一方面则构筑从湘南通往桂北漓江的陆路通道,以解决灵渠水运交通的瓶颈问题。开建从湘南通往桂北漓江的陆路通道应该有几条,其中有一条从湘南经灌阳文市、全州两河、石塘、凤凰,再过兴安的崔家、高尚往灵川的长岗岭、熊村,进入桂林和大圩码头,或者从界首经兴安、灵川的广西大道进入桂林。当时从湖南方向运来的物资,走水路要一个月,而通过马帮或人力运输走这条陆路,仅需一周左右。
至于最近在石塘镇灌山附近发现乾隆25年(年)立的修路碑记载这条路为官路,说明这条湘桂古道即为南来北往的商道,又是南来北往的官道。中原来的商品经过这条湘桂大道到桂林集中后,走水路可从广州出海,走陆路可从合浦出海。
这条湘桂古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鼎盛期达多年,成为湘南进入岭南又一条陆路大通道。
据民国史料记载,年8月3日,桂林至全州公路开工建设,于年建成通车;年,桂系政府用赈灾款修建了界首至文市的公路。从年始,沿湘桂古道建成了公路,通了汽车,原有的湘桂古道地位大大降低,渐渐地就被人遗忘了。
三、广道大路上的历史文化存留
(一)广道大路起点道州
道州位于湖南潇水中游,自秦朝设立营浦县后,在多年的建制史中,有1多年的时间为郡州治所。道州历史上曾与衡州(今衡阳)、郴州、永州并称湘南四州。在这块土地上,先后孕育出著名的人物,有理学鼻祖周敦颐,草书大师何绍基,宋朝名臣寇公等等历史中有名有气节的人物。道州周敦颐(年-年),为北宋哲学家,成为理学创始人之一。道州于宋中后期至民国2年为州治,民国2年(年)后改为县治至今就一直称道县了。广道大路的起点就在道州治所道江镇潇水河畔。
道县西关桥就是广道大路和潇贺古道的起点
(二)广道大路上的小坪村
小坪村属于湖南永州道县清塘镇,位于清塘镇以西3公里处。现有人口近人,族姓廖。《道县志》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年),以永阳、营道二县置营州,并为州治。次年改营州为南营州,营道故城在小坪村。唐贞观8年(年),改南营州为道州。小坪村在唐宋时期曾为州县治所,一度为湘桂古道的起点。
该村立德重教,自隋末立村至清代末期,廖家族人考取进士功名者十八人。宋朝道州人理学家周敦颐和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年少时,均在小坪村读过书。
小坪廖氏祠堂小坪湘桂古道穿村而过
小坪古村选址天人合一,坐西朝东,前低后高,错落有致。村落布局不刻意追求规整,有三纵二横巷道把整个村落连成整体。巷道一般由青石板铺成,也有用鹅卵石铺成。巷道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院落。东西向二横巷道为湘桂古道的一部分,现存多个商铺和商号。
小坪宋代古巷小坪古井
(三)广道大路上的永安关
永安关位于广道大路上湖南道州和广西灌阳交界处,在广西灌阳县境内。永安关名称的来历与岳飞有关。宋高宗绍兴二年(年),神武副军都督统制岳飞引兵击判军曹成于贺州境上,大破之,又过道州经湘桂关隘征战曹成至灌阳文市,驻军于灌阳文市大觉寺,大觉寺内碑文记载“大宋岳武穆王平贼驻军于此”。岳飞平判军曹成胜利后,希望湘桂交界地区永世平安,就将道州到灌阳的湘桂通道关隘命名为“永安关”。
永安关记事碑永安关广道大路
(四)广道大路上的人杰地灵鲁荐村
鲁荐,属于桂林市全州县两河镇,有上下两村,上鲁荐为鲁山,下鲁荐为鲁水。上下鲁荐,廖姓,同姓同宗。
湘桂古道经过鲁荐有2条线路,一条从灌阳文市岩洞坝过全州两河界山岭进入鲁山,然后翻过砖瓦岭山凹进入聂家,再经隔壁山至古岭头;另一条从灌阳文市犁头坪,经全州两河马鞍岭进入鲁水再到古岭头。这2条湘桂古道线都保存有完好的石板路、古村落、古亭、古井等文物古迹。
1.鲁山
鲁山处于湘桂古道上,建村已有近年的历史。该村有文武两进士和13个文武举人。康熙赐廖之谅进土出身,官至云南道监察御史;廖植芳解元、武进士,官至兵部差官。
文举人有廖三友、廖斯泰、廖斯临、廖斯鼎、廖元善、廖植萱;武举人有廖三都、廖元珃、廖元、廖翠亭、廖济川、廖裕宽、廖虎(补千总)。
鲁山湘桂古道赐进士第匾
2.鲁水
鲁水村民的祖辈中世代都有一个懂易经八卦之人,精通风水学和师公之道,因而该村宅场选址和建筑颇具古典特色。该村后龙山活像一只伏虎,东边的山象一条巨龙,“虎”与“龙”互为左右。再远处的寨子岭象两头大狮子,名为狮子岭;村前田洞之中有三个小石山象三只鸟;村子坐北朝南,后高前低,左右环抱,因而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靠山(玄武)”之特征,其布局形状形同罗圈椅。
全村古建筑现存70多座,基本保持完好。房屋主要建于明清时代,属砖木结构。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小砖墙,一种是烧制的青砖墙。房屋依地而建,也是东西北三面高而前面低平。东西各有一个花园供娱乐游玩之用。祠堂建在村中央,面积约平方米。从祠堂中门出五米是官赐堂(俗名官停堂屋),出官赐堂5米是门楼,门楼有中门和前门,门楼前是一个小广场,广场前是一个圆形的大池塘,塘埂有近3米宽,可通大小汽车,古时周围有36幅甲石。湘桂走廊之“广道大路”就从池埂上而过。
村东面的建筑群依山梯次而建,雄伟壮观,有近10座房屋可以内部串通。村内道路“五横六纵”、四通八达,且全由清一色的石块铺成,行路雨不沾泥,晴不染尘。
旧时,全村四周围墙高砌,各个路口和村中院落都有“院子门”,约有20多处,白昼开启,暮夜关闭,鸡狗难入,盗贼莫顾,十分安全稳定。村内阴沟(下水道)明暗结合,沟沟相通,排放流畅,且东西北三面都向南流入门前池塘,形成“万流归漕”之势。
村内房屋全是湘源建筑风格,吸纳徽派建筑艺术,又有自己的独特创造。有的独立成院,有的联栋合群,有的成龙链接,多为“四排四柱”结构式样。青砖黑瓦、黄白粉墙、红毛泥(古代水泥)冻地、石灰石做门槛门站;通栏门、大照墙,通风向阳、冬暖夏凉。马头墙、雁尾顶、画门楣、小开窗,既精致又壮观,很具观尝价值。
鲁水村廖姓宗亲自古至今兴学重教、讲学声家;历朝历代崇尚诗书礼仪,教书育人、以德立人。故贤才辈出、科甲冠于一方。鲁水村的门楼离湘桂走廊广道大路只隔一个池塘。门楼前沿有两根大正柱,正柱上的古对联是:
鲁薦钟灵湘皋毓秀还骥人才辈出鹏鸉翼骛大门庭,
秩宗制使爵晋忠臣敢跨世彩堂开日盛月新光志乘。
门楼的对联是:“封侯门第,讲学家声。”横批是“科甲第”。中堂门的匾额为:“赐进士及第”。
据记载和不完全统计,鲁水村在明清两朝有进士1人、文举人32人、武举人2人、贡生72人、禀生56人、痒生人、监生人。15世祖九成公,16世祖必名、必强,17世祖之樘,18世祖若洵、若君,19世本楚,20世光国,21世增道,22世锦磻、锦芳,23世汝桂、汝槐、汝梅等都曾任府台、知州、知县、教谕等,16世祖廖必强,誉为“十龄神童”,明朝崇祯年代中进士,任明朝参军。明灭,满清入朝主政,其回到家乡建庵隐居修学,庚戍科举又中进士,受聘广西通志总裁,修有《广西通志》,因他编纂通志有功,广西巡抚郝浴赠他“三江文献”和“学富缥湘”两块匾额,以表仰慕。乡人尊称他为“靖献先生”。著有《汗漫诗集》四卷,今已失传。
近代的24世廖藻,清光绪辛卯科副榜“湖南试用,历充提法公所秘书、马南厘捐局总办、广西省议会议员、西延州同、恭城县知事、奖给五等金质单鹤章咨调广东即补县知事,历任佛山新涌税厂、韶州东、西厘厂总办,辱充西延筹备设立县治委员,三委全县知事均不就,著有《东口文集》、《惺庐吟稿》待梓。”(摘自民国二十四年《全县志》选举第一0三页)。
鲁水廖氏祠堂鲁水古村落
鲁水广道大路鲁水古井
(五)广道大路上的隔壁山
隔壁山村,属于桂林市全州县两河镇新富村委,地处湘桂古道上,全村同宗姓廖。康熙51年(年)重建庙宇碑记始祖廖祥敬从江西吉安迁来定居。重建庙宇碑为双面碑文,正面(外向)为“重建庙宇碑记”,背面(内向庙宇)为“重建大夫祠碑记”。重建大夫祠碑文字迹模糊,正面碑文有“晋朝大夫”文字。
民国17年(年)编修的《廖氏族谱》记载隔壁山廖秀峰考取了武举人。廖秀峰的神道碑立在从鲁山过来的湘桂古道与全灌大路交会路口。隔壁山古村落依山而居,几百年的井水常流不断。村中为青石板路,房屋建筑为砖木结构湘南风格。
谱记武举廖秀峰航拍古村落隔壁山
年前在湘桂古道上隔壁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州县文物管理所已收藏了一个在隔壁山出土的新石器,目前还有一部分新石器散落在隔壁山村民手里。
湘桂古道上隔壁山出土的新石器
(六)广道大路上的古岭头
古岭头,隶属桂林市全州县两河镇新富村委,位于两条古道广道大路和全灌大道交会的十字路口。现在是一个村落,解放前是一个以开铺面做生意的小街市。古岭头房屋老建筑全是二层楼商铺,与周边湘南风格民居迥然不同。迁来定居的先民有廖、陆、肖、王、刘5个姓氏,异姓杂居在一起,不似传统村落聚族而居,同姓同宗。古岭头虽小,往板塘全州方向立的街道碑文却记载着某街某路的宽度必须有一丈二丈的约定。
据《全县志.地理》文献记载:古岭头街在半山中,地居全灌交界地为湘桂必经之路,层峦葱翠,老树扶疏,征途小憩有扑出俗尘之概。
古岭头广道大路古岭头《村规民约》碑文
最先到古岭头定居的为廖姓,之后陆姓和肖姓陆续迁来居住。廖姓明末从隔壁山(前称为白壁村)迁此建村。因当地四周环山,古木参天,又位于山头牛背形(也有称螃蟹山形)之上而得此名。刘姓和王姓迁来定居几代后又迁走了。解放后又有谌姓、唐姓迁来定居,目前古岭头村有廖、肖、陆、唐、谌五姓人家。以前在古岭头定居的各个姓氏,或开火铺(旅店)、或开鸦片馆、或开布店和行医,肖家以行医为生。过路客及湖南贩布生意者繁多,尤以火铺生意最为兴隆。
古岭头广道大路旁甲石古岭头咸丰3年修路碑
经营较好的火铺生意有两家,满爷(廖忠宏)开的火铺地处村中间,比较宽敞,有上下两层,木梯用巨大的木板做成,挑担谷子都可以直接上去。现还残存一部分巨大木料,仍可现当时气派景象。
另一家老蒋仔(廖棉发父亲,村中常称秀才)开的火铺最兴旺。老蒋仔占据进村优势,一上岭就到了,占尽了地利之便。
另外还有老印仔(廖兹松父亲)和老八仔(廖德祥父亲)也开火铺,因位置稍偏,生意一般。肖家做的火铺生意,吃住都不收钱,个别宽松些的客商只是送点手头物品留做纪念。
古岭头以前还在古樟树边开闹子(赶圩),在新砌的水井处以前是廖光强的一座大房子,周边七里八村都来赶圩,小市场十分热闹。如今唐全兴所在老屋坪以前是卖牛场所;当时地方政府还在大铺里(现廖祖永,廖祖远,陆绍兴共用那座房)设局交税。后来鲁荐、陈家背、长渡也一哄而上开闹子,古岭头开市没太久就停下了。
至今还有人记得关于古岭头的口头谣:
好个古岭头,水把两边流,发财发不久,富贵不到头;
好个古岭头,水把两边流,男人爱潇洒,女人爱风流。
这些口头谣反映了古岭头的历史风貌。
古岭头老街古岭头水井
(七)广道大路上的新富洞
1.新富洞历史存留
新富洞,包括安之边、四家、竹家,都属于全州县两河镇新富村民委员会,主要是湘源《廖氏族谱》记载的廖国器第9代孙廖彦祯子孙居住的村落,同姓同宗,汉族;也有个别其他姓氏,如蒋姓是上门女婿后人,有一半是廖姓血统。目前全村共有户,户籍人口多人。新富洞地处湘桂古道上的广道大路与桂林大道交界处。
据湖南道县小坪村于元朝至正五年(年)修订的《廖氏族谱》记载,其始祖廖国用,五代时任道州刺史,未几,再判永州,公爵至朝议五峰先生,后于宋间游宦全台,寓居深甫罗白村,深甫罗白村就是现在的新富洞村。廖国用即是新富洞廖姓始祖,也是新富洞建村的有文字记载的创始人。新富洞始祖廖国用于唐末建村后,子孙不断繁衍,也不断往外迁徙,成为全州、灌阳、道县以及兴安部分村落廖姓发源地。还有一支从安机塘也就是
现在的新富洞村旁四家村迁徙到四川。
小坪元谱《廖氏族谱》记载祖先年修《廖氏族谱》记载祖先
最近新富洞村民廖地喜在靠近新富江边乱石窝砌新房,在沙石下面一米处挖到了古村落大青石墙基,这或许就是深甫罗白村遗址。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富洞村民又迁居到虎形山下瓦厂居住,老人说是老屋场。到明代才迁居到现在新富洞村落位置。
年修订的湘源《廖氏族谱》记载,古代的深甫罗白村,在清朝时已演化为深富洞村,到民国时仍记载为深富洞村,到解放后才改为新富洞村。新富洞村民在解放前就形成了新富洞正村和安子边、四家、竹家和塘木岭四个脚村。塘木岭村现属于两河镇下刘村委管辖。
航拍千年古村新富洞俯拍千年古村新富洞
据年修订的全湘《廖氏族谱》记载,湘源始祖廖国器在新富洞的后人获得了一些功名。有明赐10世廖进夫进士;年,22世廖玉峰参加广西乡试,考取武举17名;监生有20世廖庭学、23世廖增梓、24世廖锡祚3人;贡生有10世廖进成、17世廖甲元、23世廖增芬和廖增迢4人;廪生有15世廖仲禄、16世廖国祚、22世廖光彩3人。
康熙28年(年),全州行政划分为六乡一分州,新富洞属于恩德乡;民国24年(年),全州分为五区一特别乡一镇,新富洞属于恩德区昭仪乡;年,始设两河乡,新富洞属于两河乡。解放后,两河由公社转为乡,又改制为镇,新富洞都归属两河管辖。
新富洞明代建筑新富洞武举廖玉峰神道
从道县至桂林的石板路湘桂古道,经过全州县两河镇新富洞桂仔岩。桂仔岩这一段古道是上山的石板路,石板上刻有防滑纹。桂仔岩里面有“春夏秋险”四个字,用涂料写在4块巴掌大的石块上。在洞口外面左右两侧三米远之处,立有两块乾隆二十四年仲秋月捐建古道石碑,这段乾隆年间修砌的古道(石板路)有米长,从新富江渡口凉亭一直通到半山腰再折向左往石塘方向。
村中有青石板路、石桥、祠堂、古樟树和古堰,古堰起自新富江老堰塘,沿村级公路从新富洞村南面流过,阿之山半山腰有古殿,山脚有一座五爷庵,现有五爷庵的地基、副坡和葬在阿之山上的用巨石建成的两座斋公(和尚)祖。有斋公祖说明五爷庵同时住有斋公和尼姑。村东距新富洞半里远是江西堰,新富洞和江西堰相隔一条新富江。江西堰现残存定乐庵遗址,在定乐庵废墙边,立有一块清朝道光时代募建定乐庵石碑。定乐庵遗迹长16米,宽12米,西边废墙高90公分,宽40公分,用大青石做地基,江边鹅卵石砌墙体。
村里传统建筑群及建筑细部分大多数保存完好,为湘南风格民居,航拍效果是建筑群连片坐西朝东,排列有序,历史风貌完整协调,仍有村民居住使用,保持了传统村落的延续性。古建筑主要集中在村中间纵横交错的青石板巷道两侧,总占地面积14,.8㎡,其中包括湘南风格民居61座,明代祠堂1座,石桥3座,新富江渡口古亭1座,神庙1座等传统古建筑物。古建筑大多用青石作基础和房屋转角及门槛。富户墙基地面部分和转角、门槛都雕有花纹,生动漂亮。古建筑大多用新富江鹅卵石砌墙体,有的富户人家也用青砖做墙体。最古老的明代建筑用鹅卵石砌的墙体里,夹有更古老的青砖,说明当时是拆旧房砌新房。
新富洞村坐西朝东纵向排列,航拍有14列瓦房,青石板路在瓦房之间形成巷道,民居南北隔巷相邻,东西相连。古堰沿着乡道从新富洞村南面自西向东绕村穿过流回新富江,长在古堰边的老樟树仍然焕发青春。新楼房沿古堰两边而建,古老的瓦房坐西朝东,一行行排列整齐。二米多宽的村巷,东西贯通。广道大路穿村而过,新富江从村北傍炭山岭山脚自西向东延伸。
十七公里长的新富江河谷呈东西走向,新富江水沿河谷自西向东流淌。河谷两岸青山相对,新富洞廖氏祖先沿新富江水流向坐西朝东建立村落,避开了南北被石山阻隔不通畅弊端,村落朝向寓意道路顺畅开阔,村运如旭日东升。
新富洞桂仔岩广道大路桂仔岩广道大路防滑纹
2.新富洞红白喜事文化存留
(1)红喜事---迎送新娘
迎亲嫁女,古来有民间乐队迎送。乐器有鼓、锣、钵子、子、小锣、二胡、京胡、大锁啦、小锁啦等,由5人组成。从男家出门吹大锁啦到女家,到女家吃午餐,开始发点用各种欢快曲调。午餐中途休息一会后转小锁啦配二胡,饭后打下食鼓,新娘起身,用大锁啦吹《离娘子》,后用小锁啦直接吹到男家,在路途中可吹任何欢乐曲子。到男家后,新郎新娘拜堂拜客入婚宴,入洞房。此时吹小调曲子,如《夜落金钱》《十二月花》《一枝花》和《月亮好》等。
新富村委民间乐队在全州县城表演戏剧《夜落金钱》
(2)白喜事---唱孝歌
新富洞村,包括全州灌阳这个片区,自古以来,凡老者去世,都要请歌师唱孝歌,以表达对给死者的哀思和为其送亡魂。这种民俗应是保留着年前的传统,传承源源不断。
唱孝歌就是老人去世后所主办的治丧活动,在老人去世后死者的儿女为悼念父母养育恩情,特请民间孝歌师前去唱歌作陪以表孝心。接着请死者生前的亲朋好友并儿女们的亲友前来参加悼念。亲友们为表先前友好,个个买来丰厚的茶食礼品,敬请每一位参加悼念的人员。在孝堂中唱起孝歌,鸣炮,敲锣打鼓唱歌陪魂。唱孝歌有五字歌、六字歌、七字歌等,歌手互相问答,音落鼓响,鼓停再歌,听来很有一番风味。
孝歌大致分为:起歌堂问请五游、造纸、请亡魂,请客唱歌陪魂、造歌楼、造香、造茶、造酒、送亡魂、送歌师,制鼓倒鼓之类。
两个孝歌起源说:一是庄子戏妻,妻亡庄子不舍,击盆而歌。二是秦始皇丧母,始皇尽孝,停柩七七四十九天。遍访民间歌师,口谕,凡来吊孝国母而歌者,愿披麻戴孝宫廷外,跪接迎候。之后便很快流传于民间。因当时有贵贱之分,有钱人可请仕人才子彻夜而歌,无钱人只能自行相请作陪,因它又在歌颂死者,超度亡魂,安慰家属,以达到对死者哀思的解脱。所以,它流传广泛,悠久不息。
(八)昭仪地区广道大路上的八座古亭和古八景诗
广道大路上的鲁荐、隔壁山、古岭头、新富洞在古时候都属于昭仪乡,昭仪乡古道还残留8个古亭,每个古亭都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它们是界山岭亭、马军形亭、歇凉亭、马鞍岭亭、培远亭、五福亭、龙凤祠亭、桂仔岩亭。这8个古亭只有五福亭保留完整,其余7个古亭都已倒踏,仅剩亭柱、亭梁和亭基。隔壁山挺立的龙凤祠亭四根亭柱上雕刻着两幅对联:
亭静可安闲哪管娇儿老丈,途岖堪歇气莫愁水远山遥。
万里山河分月影休忘日暮,九衢风土带花香只记时昏。
鲁山界山岭古亭遗址鲁山马军形古亭遗址
鲁山歇凉亭遗址鲁水马鞍岭古亭遗址
鲁水培远亭遗址五福亭
隔壁山龙凤祠亭遗址新富洞桂仔岩古亭遗址
古昭仪乡还有八景,清末鲁水人廖藻还为这古八景题诗。
年,当昭仪乡划归恩德区时,也就是现在的鲁荐到新富洞这一片划归恩德区时,廖藻很是怀念,就作八景诗以示纪念。
1.石峰晓翠
侵晨佳气郁葱茏,矗立湘南第一峰,
我欲放开诗眼界,写来天外玉芙蓉。
年前清副榜、绅士鲁荐人廖藻主持修订的《廖氏族谱》记载(后面统称谱记)的“石峰晓翠”在上下鲁荐之间,但对照诗歌意境,这首诗写的更像是阿之山。阿之山在新富洞村南面,以前在阿之山脚下有五爷庵,廖藻是文人,或许到五爷庵敬过香。阿之山是石峰,像竹笋,有矗立湘南第一峰气势。
2.西江夜月
太守南来觅此栖,柳桥东畔竹亭西,
袛今五马归何处,惟有月明映旧溪。
这首诗写的是太守南来卜居地新富洞旁边江西堰。新富江在江西堰西面,所以叫西江。“袛今五马归何处”的五马石,在新富洞堰沟大石板桥边,解放后破四旧时才被打坏。
3.平池鱼跃
一鉴堂开入画图,菱红荇绿水平铺,
化龙鱼已天池去,还有鲸鲵跋浪无。
这首诗描写的景点很夸张,因为真正的景致就是一个水塘,水塘里面有红菱和绿荇。至于“化龙鱼已天池去,还有鲸鲵跋浪无”,这是诗人浪漫主义的写法。这首诗描写的地域特色就是“一鉴堂开入画图”,《谱记》平池鱼跃在鲁荐,但站在车角岭水井边往外看,真有一鉴堂开入画图的感受。
4.槐市午阴
炊烟漠漠岭头生,山市飞来笑语声,
野店几家堪驻马,绿槐夹道午风清。
这首诗写的是古岭头。湘桂古道从鲁荐而来,到这里一分为三:右通全州,直通桂林,左通灌阳。古岭头成为湘桂古道上的交通枢纽,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小街市。
5.璧山夕照
隐隐楼台夕照明,柳阴深处读书声,
半山红树一溪水,满幅琳琅画不成。
这首诗的名称是“璧山夕照”,璧山应该指白璧山。诗的内容有两个特点:读书的学校和半山红树一溪水。白璧山现在还有半山红树,红树是冬天的山林景致,一溪水就是目前用角山庙砖块围起来的那口水井。至于传出读书声那个地方,可能是村里面的柳阴深处的祠堂。
6.箓澗寒泉
清绝琅环小洞天,一泓碧玉泄寒泉,
吾家讲孝先声在,风雨空山二百年。
《谱记》箓澗寒泉在下鲁荐,但从《谱记》描叙来看:清泉灌厨,修篁蔽牖二百年来,续诵之声不绝于耳,颜曰:石泉别墅。从以上描叙得出箓涧寒泉以下几点:有石泉、别墅、清泉灌溉田地、修竹旧窗和读书声不绝于耳。车角岭村前水田边有从石头里流出的清泉;此清泉灌溉前面广阔的田地;村里古来有公房用作学校;村边有茂林修竹。由此观之,箓涧寒泉描写的更像是昭仪地区车角岭。
7.球岭晴岚
雨后球峦入眼青,遥分晴翠过溪亭,
孤峰秀插云霄里,更作南天一画屏。
《谱记》球岭晴岚在下鲁荐,描写的景色是:雨后初晴,云雾未散尽,山峦如球,溪亭掩映在一片碧绿色草木中。尖尖的山峰直插云霄,好一副美丽的南天画屏。
8.松岩霁雪
山雪初晴积未消,琼瑶片片压松梢,
岩前如遇骑驴客,无限诗情似灞桥。
《谱记》松岩霁雪也在下鲁荐,这首诗展示的是冬天景色:太阳出来,山上的积雪未融化,如玉的冰雪还压在松树上。岩前如果遇见骑驴的过客,似有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感慨。
(九)桂林大道上的乐板田
乐板田属于桂林市全州县石塘镇一个村,与全州县两河镇新富洞交界。广道大路与桂林大道组成的湘桂古道,就在乐板田与新富洞交界处连接。从石塘街到乐板田这一条古道为桂林大道和全灌大道重叠路段,乐板田历史上由农家开设旅店,叫乐板田街。乐板田为蒋姓人家,旧时亦农亦商。
乐板田老铺面乐板田桂林大道
(十)桂林大道上的石塘圩
石塘古镇,自古以来是湘桂两省,全州、灌阳、兴安和道州四(州)县贸易市场,一直繁华,也是湘桂古道上的一个重镇,史称石塘圩,如今仍称石塘圩。桂林大道和全灌大道在这里交会。
石塘圩狮子桥东门石塘圩狮子桥西门
据民国修的《全州志》记载:石塘圩商场颇盛,惜街道湫隘,毂击摩肩,行人拥挤。民国二十一年(年),县长黄昆山督同区长王世杰改建新街,筑车路及人行路。石塘圩现在还保留有狮子桥和东西桥门,狮子桥和东西桥门应是桂林大道的通道。
石塘圩狮子桥亭石塘圩狮子桥亭外景
四、保护和开发古道历史文化资源的现实意义
(一)保护古道及古道线路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保护中华文化的根。古道及古道线路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历史文化固态形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和传承了历史文化活动形象。这些历史文化载体,是过去和未来的人文通道,也是中华文化的根。
(二)挖掘古道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乡土文化特色,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古道历史文化的乡村,在开发景观旅游的同时,再宣传和展示古道及古道线路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开发古道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古道沿线的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古道、古村、古亭、古桥、古庙、古碑、古井、古树、古戏,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退出人民生活。山区古道线路上的人民生活水平,大都处在贫困线上。开发山区古道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古道沿线的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年11月15日
资料提供者:文东柏、肖华君、廖基熙、廖基才、廖均同、廖小云、廖忠祥、廖春喜、廖咸平、廖香红、廖赟、廖德林、廖东平、廖旭发、廖锦年、廖运生等乡亲。
作者简介:廖旺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副调研员、广西职工保障互助协会秘书长,桂林市红色旅游协会聘请的专家。他生于全州县两河镇新富洞,是吃新富江的水长大的桂北儿女。他因为热爱家乡,为之付出了许多心血与金钱。凡是了解他的人无不为他这种热爱家乡、造福家乡人民的精神所感动。
龙山殿历史悠久,通往那儿的峡谷风光令人陶醉
中央红军过桂北全州县两河镇新富江考察纪实报告
桂北全州县丁家洞考察记事
历史悠久的古村大路底
许多人办馆为钱财,你说这位老人办馆为了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