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矜式乐育英才——丹诏文魁沈钦文事先生略系列(一)
图文:沈鸿铿-12-29
丹诏大地,历代文星闪耀,然被赐予“文魁”、“士林矜式”者,屈指可数。一代文魁沈钦文先生的可钦可点事略便史载于《漳州府志》、《民国县志》、《诏安文史资料》、《诏安历代楹联荟萃》等文献中。
沈钦文先生,字景唐,三都人,性情沉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博极群书。先生中举人后无意仕途,乐育英才,至七旬尚任丹诏书院山长。曾培育了林壬(二甲进士,翰林编修)、举人沈镜鑾、沈士菁、沈一杰、沈庸等英才,时以文坛名儒名闻内外。时漳州府学宪(即学政尊称)孙文宗授之以匾,曰“士林矜式”(即学子的楷模),丹诏文坛为之振奋。且清廷赐其“重游泮水”(清廷一項特殊礼遇老年中式科第者之科举庆贺制度,逢中式六十年甲子周年与新科举人进士一同赴宴,重享中式荣耀)。
作为文人举子,沈钦文先生为道光己亥(年)科第五名举人。清政府授之以匾曰“文魁”,并允许在宝林祠堂及府第前立旗杆。文化遗迹至今尚在。匾长约厘米,宽约68厘米,厚约5厘米,蓝底楷体阳文。匾的中间赫然刻着“文魁”两个大字,遒劲有力,左边刻着“大主考江南道监察御史稽查裕丰仓,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篡修蔡何为”,右边刻着“道光己亥科中式第五名举人沈钦文立”的字样。两处旗杆已毁,旗杆碣石善存,上面刻着“道光己亥科中式第五名举人沈钦文立”的阴文清晰可见。当时修建东溪堤岸时,由于材料的短缺,建筑工人要把府第前的旗杆碣石毁掉。在其后人的极力维护下,旗杆碣石方乃幸存。
作为文人举子,钦文先生参加会试时,尚有一段才冠京城历史故事。时四方举子云集京城,先生以文会友。在吟诗赋词、谈经论道中,先生才华出众,冠首京城。因此,其名声大震。后却因恰患眼疾,影响考运。时文人骚客多劝其来年再试,以先生之文才,岂有不再中之理?然先生于赴京赶考期间,眼见丹诏与外地文风之差距,心急如焚。以闽去京远,艰于行,局于费,再无心仕途,惟心系育才,尽绵薄之力。从先生“百城坐爱藏书富;三径开容益友过”对联,足见其无心仕途希,望友人多读书,以知识武装自己的拳拳之心。
作为教育名儒,沈钦文先生仁心于教。其热心育才,溯源于中举之前:先生因其才名远播,四方学子慕名求教,先生为便于讲学,索性于其“耕读斋”开办私塾。先生仁心于教,有教无类,招生不设门槛,入学无户籍限制,不分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即使于中举之后,眼见各地书院因时局变化而逐渐走向衰败,先生不忍久负盛名的丹诏书院和饶平黄冈瑞光书院亦随其颓废,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扛起两个书院的教学重任,以期恢复昔日的辉煌。先生生平所学务求于实践,不区区于文字之间。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先生推行别于传统之创新教学,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概括出不少指导读书的原则,帮助学生提高读书自学的效果。
先生教兹爱兹,对学子之爱,堪称师德典范。其学生沈一杰(后中举人)甚受先生器重。沈一杰先生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先生闻讯,悲痛万分,撰写挽联:难将天道衡人道;竟使先生哭后生。这体现了他们深厚的师生情谊及先生惜才爱才之心。
先生还有一段因材施教令今人传颂的教学佳话:一代诏安画派巨匠沈瑶池与先生同村,年纪相差只有六七岁。瑶池先生将精力主要花在学习书画上,无心科举。钦文先生多次与之促膝长谈,他依然无动于衷。在钦文先生母亲的寿宴上,同窗调侃他,要他作画。瑶池先生满口答应,端碗在手,用筷子夹上一拖寿面,在墨海翻动一下,便在平铺的宣纸上奋“笔”疾飞。顿时,一位神女捧着一瓶琼浆的祝寿图完成了。神女罗裙飘逸,那线条细的如游丝,典雅而秀丽,粗的浑厚古朴,灵活而遒劲。神女形象生动,非平常画技可比。大家不由得赞叹一番。钦文先生早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走过来拉着瑶池的手亲昵地说:“贤弟绘事之精,出于兄所料,你的功夫没有白费,昔日兄还怨你不认真读书,错怪!错怪!”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获得钦文先生的肯定赞许,瑶池父亲不仅觉得脸上有光,也改变了自己希望孩子争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从此,瑶池先生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瑶池先生最终在中国画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他成为“诏安画派”承前启后的代表人物,名载《清代书画家笔录》、《中国画家大词典》、《中国美术家名人词典》。
先生授业有心,传道有方。时不仅诏安许多学生慕名而来,邻县学子亦接踵而至,诏邑一时学风甚盛。先生正是桃李满天下,硕儒俊彦有之:如光绪三年(年)高中二甲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为诏邑翰苑开先,光绪十一年(年)钦点山西乡试正主考的林壬、同治十二年(年)中举的三都人沈镜鑾、光绪元年(年)中举,曾任广东河源县知县三都人(东城村人)沈士菁、光绪元年(年)中举的三都人(东城村人)沈一杰、光绪五年(年)中举的二都人沈庸等。
“士林矜式”,漳州府学宪之誉也;乐育英才,培育了林壬、沈镜鑾等多名进士举人。其文坛名儒之历史地位,谁人可撼?
参考文献:《民国县志》、沈金耀《千年回眸丹诏书院》、林淮江《沈钦文举人事略》、叶妙琴《丹诏书院》(《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舍生忘死闻义勇为——丹诏文魁沈钦文先生事略系列(二)
图文:沈鸿铿-12-10
文人带兵,保家卫国,多非初愿,而系时代和命运使然。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身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却挺身而出,以柔弱之躯,筑起了钢铁之长城;凭一腔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之篇章。
在清朝同治年间,丹诏亦有一位文人,面对进犯之敌,他舍生忘死率兵抵抗;面对闽浙总督左宗棠咄咄逼人之势,他闻义勇为独起而争。然其事迹在诏地却鲜为人知。他就是清道光己亥科中式第五名举人沈钦文。
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余部攻陷漳郡。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毁”,给予当地毁灭性的破坏,造成人神共愤。同治三年(年)九月廿四日,列王朱义德、天将宋北斗率军二万余人突袭云霄,不知所措的分府史恩绶弃城而逃,云霄城陷落。太平军开始窥伺、觊觎、进逼诏安。面对太平军气势汹汹进犯诏安的险恶形势,诏安人心惶恐。钦文先生闻讯,一面穿街走巷,安抚民心,鼓舞士气;一面辅佐时任诏令赵人成,为其出谋划策、募兵、筹饷。先生还亲自带兵,指挥作战,御敌于云诏边境,与太平军黄老虎部鏖战数月之久,屡立战功。太平军打算从云霄边境准备进攻诏安的计划化为泡影。
同治四年(年)二月,太平军另一部将丁太阳趁诏安县城兵力空虚,抄袭后路,率部从平和潜入我县二都,以内奸游朗顺为向导,长驱直入,直逼县城。赵县令急招云诏边境的诏潮兵星月回城,共同守御。有“丹诏金墉”之称的县城,城垣坚固,沟深壁垒,军民同心,众志成城,准备给进犯之敌迎头痛击。由于孤立无援,叛徒出卖,县城沦陷。赵县令一家三十余口壮烈牺牲,自己身负重伤,临终前还高呼“臣力竭矣”,毅然尽忠。钦文先生投入巷战,与太平军展开厮杀。激战中,先生身被六伤,左股膁骨为炮火打破,旁筋亦断,昏仆於积尸之中,喘息仅属。先生认为自己必死无疑,幸好由士兵救出,而先生之第三子贡生沈升已遇害矣。
坚守孤城,为国捐躯的赵县令却被奸佞小人诬陷。消息以讹传讹,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耳畔。后来,左宗棠率领大军,追杀太平军残部于嘉应州(广东梅州),凯旋回闽,途径诏安,召集士绅父老,责问失城巅末。他一开口便怒斥赵县令为一己之私,失地犯律。左宗棠骂不绝口,声如晴天霹雳,怒气冲天,表情严肃。左宗棠威若雷霆,太阳收起辉芒,躲进云层;飞鸟闻讯,望之怯步;周围空气凝聚,令人窒息。整个县城山雨欲来风满楼。士绅父老见状,小腿吓得战战兢兢,却没有一人敢抬头仰视。大家深知此次在劫难逃,灭顶之灾,不期而遇。
正当大家万念俱灰之时,人群中突然传来了玉扳石撞击桌面的声音。声音清脆响亮,如同一把利剑撕开黑暗的囚笼,又如一股汩汩的清流孱孱于人们的心间。大家仿佛见到黎明的曙光,似乎看到一丝生的希望,正当兴奋之余,却忧心忡忡,暗自思忖:哪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竟敢在总督大人怒火中烧时拍打桌子,简直活得不耐烦。大家循声望去,惟见钦文先生独自一人站起来,欲与左宗棠论争。
随扈听到动静,误以为太平军余孽潜伏于人群中,伺机刺杀左宗棠,整齐划一“唰”的一声,刀剑纷纷出鞘。顿时,整个场面气氛严肃,一股凶杀之气从天而降。面对突如其来的情景,士绅民众惊恐万分,抱首俯地,以免遭来杀身之祸。然先生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依旧沉着冷静。左宗棠正要发飙时见状: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昂首挺胸,目光如炬,须发飘飘,在生死关头面不改色,依旧镇定自若,丝毫没有任何畏惧之感。左宗棠一声令下,随扈原地待命。
钦文先生向前一步,慷慨激昂曰:“赵县令浑身是胆,守护一座无援之城,已经超过了七个月。县城遭叛徒出卖,不幸沦陷,赵县令一家老少三十三口,同时为国捐躯。”说到伤心处,先生数度哽咽,老泪纵横,以襟拭面。“假使每一个人像赵县令一样,同仇敌忾,御血杀敌,我国的大好山河怎么会破碎到如此程度!”说毕,先生放声大哭,泪水沾湿了衣襟。哭声响彻云霄,惊天地,泣鬼神。士绅父老听后无不为钦文先生的情真意切所感染,情不自禁潸然泪下。一时间,阴风怒号,草木为悲,整个世界陷于悲痛之中。
这次战役,官兵绅民死难者三千余人,葬于西觉寺右边,碑题“节义千秋”。钦文先生在祭棚及佛坛撰楹联各一对,分别为:
界辟大千多苦恼,运丁阳九最酸心。
捧得祥云为覆露,拼教蘖海不生波。
翌年(年),士绅民众择地西关(今实验小学临古街教学楼),建造昭忠祠,以祭祀赵县令、此次战役牺牲的人员及无辜百姓。钦文为昭忠祠撰写挽联二首:
其一
抗节颜常山,无兵无饷无援八阅月,独障孤城,应识浑身都是胆。
捐躯周遇吉,死忠死孝死义卅三人,并遭浩劫,最终尽室有同心。
其二
万般都付渺茫,终难解心中闷闷。
百姓如丧考妣,况复闻膝下呱呱。
先生守护国土,坚守正义,其舍生忘死闻义勇为的精神赢得了左宗棠的尊重。先生作为那个时期声名显赫的大文人,诗文援笔立就传后人,浩然之正气更难得。身为其后裔,我们秉承先祖遗德,在世界处于风云变化的时代里,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坚守正确立场,明辨是非,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诏安县志》、沈钦文《重修东关上帝宫碑记》、沈钦文《答桐轩程太守荣春书》、吴梦沂《乙丑诏安屠城记》、傅崇毅《夕阳集·太平军余部攻占诏安城始末》、汤毓贤《南国残阳》
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