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地会诞生地——高溪观音亭
高溪观音亭、高溪庙,位于云霄县城以东8公里的海滨高溪村,高溪庙是清朝康熙年间天地会前五组结盟地点。高溪观音亭则是乾隆二十六年(年)提喜云龙禅师正式创立天地会(洪门)的地点。这两座寺庙均为“洪门”涎生圣地。关于天地会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起源于白莲教,有的认为由民族英雄郑成功创立,起源地点则集中于“闽海一带”。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在福建沿海的考察结果表明,天地会起源于云霄,创始人为提喜和尚。
提喜,一名涂喜,名郑开,乳名洪,排行第二,俗称洪二和尚,乾隆二十六年在漳州府漳浦县高溪庙创立天地会,并于次年开始传会收徒,吸收陈彪、陈丕、破狗脸入会。
提喜于乾隆四十四年去世。陈彪又收平和人严烟为徒。严烟后去台湾,发展林爽文入会,发动天地会反清大起义。此时清政府才知道民间有天地会组织。官府从捕获的天地会会员口供及部分会簿中得知,天地会起源于“闽海一带”,于是在漳州、广东潮州、惠州等地大肆搜捕。但终无所获。
乾隆五十七年,天地会会员陈苏老被捕,供出天地会起源于高溪庙观音亭,位于广东省惠州石城县,但后来又改说在博罗县。两广总督邓世勋遍查石城、博罗二县,均无“高溪庙观音亭”,于是便不了了之。事实上,高溪庙位于福建省云霄县东厦乡,嘉庆三年以前为漳浦县辖,故嘉庆以后的天地会秘籍中有“云霄寄迹高溪庙”之说。高溪庙依山面海,地理条件优越,进可从大海脱身,退可于山岭隐踪,至今如是。
福建省人民政府于年3月公布高溪庙和高溪观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溪庙,高溪观音亭现已成为海外和台湾广大洪门人士寻根谒祖的地方。
2.磨剑石
磨剑石在县城西郊将军山北麓。据明代的《漳浦县志》和清代的《云霄厅志》等书记载:“磨剑石,在云霄,相传唐陈元光征蛮磨剑于此……”。上朔南宋绍兴年间,有资政殿大学士陈景肃的诗句“将军大宝剑,磨久苍崖斑;一日试利刃,断石倚两山”,描绘了陈元光当年的英姿。
云霄县城西北郊的风吹岭,即将军山北面坡下,一片茂密的果园里,屹立着一块古存碑碣。碑上存“……磨剑之石”四个大字,虽是苔痕斑驳,却尚不难辨读。这几个大字,据传就是开漳圣王第17代孙、云霄陈岱人陈景肃亲笔所书。据石碑残貌推测,南宋的陈景肃当年立此碑石,可能是写了“唐开漳陈将军磨剑之石”,可惜年代久远,上端残缺,令人无法看到此碑的全貌了。
当年为什么要镌立此块碑石?因为,唐代的陈元光将军当时率领的将士,就曾经屯营在此附近,设立“下营”和“演武场”,至今下营名称尚在,存有下营将军庙,其南侧的演武亭村,就是当年开漳将士的演兵场,演兵场上建有指挥亭,即当时唐朝官兵牧马、养马之地,存有“饮马坑”、“放马埔”,饮马坑的西北邻,便是风吹岭,风吹岭北坡,即磨剑石的所在地。
3.开漳圣王第一庙——威惠庙
威惠庙原称陈将军庙,位于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坐西北朝东南,始建于唐嗣圣元年(年),宋徽宗政和三年(年)始称威惠庙。现存建筑系明成化年间(年-年)里人吴永绥重建,历代屡有重修。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被海内外尊为威惠祖庙,有宋代漳浦县令(时云霄属漳浦县)吕王寿的《谒威惠庙》诗“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名句为证。年元月15日被公布为云霄县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元光是海内外开漳将士后裔所尊奉的陈圣王,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早在唐高宗总章二年(年),年仅13岁的陈元光就随父“归德将军”陈政奉诏率中原府兵南征入闽,安定闽粤边陲,实施绥靖开发,维护唐王朝实现国家多民族统一,父病殁后,元光袭职,拓地千里,开屯建堡,使边荒安定,岭表悉平。武则天垂拱二年(年),请准在云霄漳江之畔(今西林村)建置州治,下辖漳浦、怀恩二县,首任漳州刺史。后创办府学,兴农惠工,发展经济,使漳州遂成闽南重镇。
云霄威惠庙是漳州市与台湾、海内外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多年来海内外游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庙内还有不少制作精美的金字牌匾,如“漳台圣宗”“圣德覃恩”“惠泽四海”等,都是宝岛台湾“开漳圣王庙”馈赠的文化礼品,又是两岸神缘文化的生动载体。目前台湾已有陈圣王庙逾三百座,南洋诸岛也有二十余座。近十年来,台湾区开漳圣王庙团联谊会已数十次组团莅临云霄晋谒威惠祖庙,并频频赠匾献幛,传达了这些开漳后裔敬宗报本的良好风范。而云霄威惠庙的陈圣王神像也曾作为两岸人民的友好使者,两度赴台巡安交流。云霄威惠庙已成为对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4.陈政陵园
陈政陵园是福建现存较完整的唐代墓葬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霄县西郊将军山东麓,依山势走向而建,远眺大臣山。为唐‘开漳圣王’陈元光父母,归德将军陈政暨夫人司空氏合葬处。始建于唐仪凤二年(年),现存南宋嘉熙四年(年)重修后原貌。据《云霄厅志》载;陈政,字一民,号素轩,为河南光州固始人,总章二年(年)奉诏以岭南行军总管,率中原府兵南征入闽,屯垦云霄,安定闽粤边陲,为建置漳州奠定基础。仪凤二年四月病殁。子元光袭职,葬父母于云霄山,该山因而易名将军山。
该墓葬规模恢宏,有享堂、翁仲、石兽、望柱、神道碑等。墓体呈寿龟之形,砖式结构。陵墓之屏围水波纹红砖挡土高砌,墓前下置四个平台,高冠博带的文臣和仗剑叱目的武将立像,高大伟岸,守护两旁,通高2.26米。顺御道石阶而下,是祭祀享堂。根据年出土的建筑台基重建。歇山顶,三开间,八根抹角方形石柱支撑梁架,抬梁式建筑。殿内外上端分悬彭冲、陈立夫题字“开漳先哲”“开漳元勋”木匾各一方,规模壮观。
5.云山书院
云山书院又称太史公庙,坐落于风光秀美的漳江西畔。清光绪九年(年)为崇祀明朝翰林院编修、闽贤林偕春而建,占地面积多平方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闽南少见的方形楼阁建筑。云山书院在台湾基隆、南投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有分庙。年3月19日,台湾南投县林太师庙洪先生等五名监事到云山书院寻源,终于在此获得明确的史证。如今两岸神缘文化交往不断,联系密切,是云霄拓展中外与闽台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6.石矾塔
石矾塔在云霄县城以东约20公里的漳江入海处的小礁上。清康熙九年(年)云霄邑绅陈天达创建,后倾圮。嘉庆十九年(年)云霄同知薛凝度募款重建。塔身平面八角形,空心楼阁式石塔,高24.81米,底座周长22.2米,逐层收分,共七层,各层均设拱门。塔内有石梯旋至顶,塔顶立一石雕葫芦。二层门额上镌薛凝度题“斯文永昌”,挺拔秀逸。塔右石崖壁上有古朴苍劲的“健笔凌空”四个大字,为云霄邑绅周情题镌。石矾塔与塔周险岩奇石浑然一体,矗立汹涌波涛之中,与将军山遥遥对峙,交相辉映,在万顷波涛之中突兀而立,宛如中流一柱,气势非凡。攀登远眺,远山如带,海天风物,一览无余。
7.和平乡内洞村
内洞村地处云霄县西南部,为通往国家级红色经典景区乌山的必经之路,距县城约20公里,距和平乡乡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紧邻县道,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革命老区基点村、省级美丽乡村、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解放前内洞村曾经是驻防在乌山的闽南地委机关连接外界的重要枢纽和交通要道,现存的红军走过的石板路和村里的革命五老人员见证了那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村内外拥有百年榕、成事岭、古民居、西溪、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红色旅游资源。村居建筑古朴,极富闽南特色,保存完好,其中建于清朝末年的土楼吴彩楼,现虽年久失修,但风采依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