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镇或风景胜地的标志,多数是塔。培风塔是普宁最高的塔,位于旧城洪阳镇东北后坑村,是普宁“八景”之一,因古时该处属乌犁乡,俗称“乌犁塔”。该塔建于清乾隆七年(),通高36米,平面八角形,七层。塔身系三合土夯筑而成。塔脚(附塔周围),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普宁农民运动的活动中心。保护范围定为塔基围栏向外延伸15米,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向外延伸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这便是普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塔的简介。

雍正六年(),时任普宁知县的蓝鼎元,便有在洪阳建塔的构思。蓝鼎元《东征集》《平台纪略》《鹿洲公案》《女学》等,分修《大清一统志》,有经世之才,也擅长地理。据说,他在对普宁山川进行考察后,针对县城文风士气尚待开发,及地理上来水较短,去水较长的缺点,建议在出水口石潭山处(此处有“牛眠地”,即是“龙龟献福,福中福,官财两旺,路路通”宝地),建立一座“文峰塔”。

洪阳地势较低,四乡六里的山沟、田沟水,都往洪阳的方向汇集,使洪阳有“盘底珠”美称。但是,洪阳河依旧不算大江大河,“盘底珠”也终究不比“水上莲花”。相对榕江、练江,洪阳河的来水有限,像新东坑村、林惠山村,都离洪阳城区很近。而从洪阳城外,至下尾王村的出水口,这一湾流水径直北泻,距离又较长。风水塔一般修在水口,为一郡一邑一乡之华表。为了弥补缺点,便在来水流经县城时,将城濠挖深,引水环城,使城内外四面有水。另外,适宜在出水口建塔锁水,使其有中流砥柱,且有文峰插天之势!可惜的是,由于资金问题,后来蓝知县调去潮阳、广州为官,事情就搁置了。

乾隆七年(),后任的普宁知县萧麟趾,便倡建培风塔于城东。在当地士绅方士第、方苍壁、张开茂和全体工匠的大力配合和协助下,花费银锭一千多,最后“阅五月告竣”,这在明清的大事记中有记载。传说,当初建造培风塔时,采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塔身,也即是潮汕的民间建筑材料灰沙土,用“贞墙”的木板夯筑。由于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的构建、技术要求高,多次夯筑崩塌,未能建成。后来,于塔基、塔顶两层,树了定塔神针,塔才得以建成。如果,在最塔的最顶层处,仍可见到中间的定塔神针。

塔建成之后,萧知县看到这座壮观的宝塔,高高地耸立在河边,兴奋不已,也为之撰写《塔记》,记录建塔的故事。他也相信建塔之后,“普人士必有应运而兴,抟扶摇而上者”,所以没有将塔命名“文峰塔”,而是取名“培风”,其意为“盖取蒙庄鹏飞待积之义也”。也即是《逍遥游》中“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大鹏意欲高飞,羽下必积累足够的风力来承托之意!

塔座仅辟一门入塔腔,塔门向西,拱顶,石门框上阳刻:七级高擎雄插汉,千峰环拱壮抉与。塔腔有内转石阶可登上各层,内转石阶共级。我们是在塔的正门进去的,导游提醒说,要一个人一个人连着上,里面的楼梯仅能容一人通过。塔内各层空心,第一层内很宽阔,其中央定塔神针已不见。据说,该塔墙厚2.55米,每面边长1.5米,像这样的厚的地基,按潮汕民间灰沙土夯筑,着实不容易。而只有这样的地基,才能承担起七层塔的重量。

登塔的台阶,是围绕着塔身,旋转逐层依次缩小而上。登上狭窄的台阶,红色的内墙,外面的亮光穿透而来,仿如走进了时空的隧道,有奇幻空间之感,穿越至了远古,晨钟暮鼓的幽静禅境之中,甚为惊奇。低头弯腰,虔诚地随着一步一步不久,便是一片黑暗,塔梯为密封光线不好,仅能打开手机的手电筒照梯登塔。

上了第二层,我发觉该层中间有塔内圆空间,东、西、南、北为四个雕花的窗门围地,外面没有环绕四周的塔栏通道。第三、第四……至第六层,每一层的建筑格局都为一样,只不过塔内圆空间的地方,随着塔层的升高越来越窄。逐步的登塔,上面的空气越来越好,或许是塔高风凉吧!我也有趣地想,要是在塔内排一只桌子,上一套茶具,约上几好友,喝上一杯茶,来上几首诗,那将是人生的一件快事吧!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第七层,也即是塔顶,恍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塔内的中央,柱有一定塔神针,内塔顶藻井画有銮红图案,由于年代久远,已差别不出图案的图形,到底画的是花纹人物走兽。同时,塔内前上方有一放神龛的墙凹槽,由于这是风水塔,并非佛塔,并未搁放佛像。培风塔仅在第七层,四周有一环圆走廊,供游客可以俯瞰洪阳老县城的美丽风光。走廊上每个角竖有一石柱,柱上装饰以花草、玉如意的石雕刻,造型优美。

塔刹为铁铸相轮宝瓶状,三轮仰莲承托一个千余斤重的生铁铸小葫芦组成,葫芦端为铁尖,高耸在城东的牛地上,象一支巨笔,大有倚天铺云书写之势……这符合文峰塔建筑结构,塔刹修得细长,似毛笔插入云霄,标志着这个地方重视教育,兴文运、昌科举,是儒家的一种建筑形式。围着走廊环走,眼界一片开阔,天地一片澄清,蓝天、白云、山川、湖泊、沟流、乡居,仿如整个天地都在脚下,都在眼前,登高望远可能就是这样的境况吧!

凭栏环行,南瞰普邑故城洪阳镇全貌,远近风物尽收眼底,北望榕江江水滔滔,接地连天,眼界开阔。这不由又令我想起塔门的对联“七级高擎雄巨汉;千峰环拱壮扶舆”,上联写低处、近景、静景,下联绘高处、远景、动景,气魄雄浑,意境开阔,令人遐思,有着对美丽景象的感触,也抒发着居高临下高瞻远瞩、胸襟阔达的情怀。我也不由写了一首诗《培风塔》:

固势培风时难锁,盘珠不抵水莲花。

千峰阔拱环为塔,大翼横穹立振华。

一个塔,是一个地方的标志。它不仅有着风水玄学的传说,也有着风景人文的底蕴,背后又包含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前清洪阳方氏家族先贤方景琰咏诗赞《培风宝塔》:“耸立涂冈上,巍然众岭冠。江村增秀色,城郭壮奇观。宝柱天衢出,云梯月窟安。幸逢贤卓鲁,衣带藉屏翰。”

培风塔,巍然屹立于蓝天白云下,不仅是普宁地理的标志,还有着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年4月培风塔被评为“普宁文物保护单位”,年6月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年4月被评为“揭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文章已开通全网维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