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搜索讯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日前做客中国搜索高端访谈,就读书、音乐、修身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受益终身的座右铭:“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
中国搜索:您61岁拿起大提琴,不到两年时间,成为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手,还开了独奏音乐会。支持您的动力是什么?
叶小文:我的“退休生活”满三年了(注:叶小文于年2月卸任中央社会主义院领导职务),现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虽然政协工作可以说仍在一线,并未真正退休,但毕竟比过去在领导岗位上要轻松多了。
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时,夙夜在公、为国操劳、鞠躬尽瘁;退休后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身浩然正气,满腔乐观豁达,健身健脑,读书写书,有的不仅著作等身,还在书法、篆刻、素描、音乐等领域颇有造诣和成就。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党培养的高级干部中的一员,受此永不消退的革命精神所激励,三年“退休生活”也过得比较忙碌、充实和快乐。主要忙两件事,读书与做人,音乐与修身。人的一生,要不断修身。传统文化中,先要修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要有修为和定力。首先要在实践中历练人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水平;也包括充实和丰富人生,提高文化素养。
中国搜索:您提到退休以后主要忙两件事——读书与做人,音乐与修身。读书与做人是何种关系?
叶小文:不做官了,还要做人。做人,应该读书。
怎么做一个好人?要读书。“为什么读书便能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样……”钱穆说,“假如我们诚心想学做人,培养情趣,提高境界,只此八字,便可一生受用不尽。”
怎么做一个摆脱平庸的人?要读书。“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以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怎么做一个高人?要读书。习近平同志说:“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怎么做一个新人?要读书。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要善于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中,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创造性地读书。如果“互联网+读书”,会不会也创造奇迹?不妨一试。
读书,要读懂读透。朱熹《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到了这样的境界,是何等明了开朗,通达畅快!
中国搜索:那音乐与修身的关联呢?
叶小文:不做官了,还要修身。修身,音乐也可助力。古人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音乐与修身,音乐与青年,音乐与人才,音乐与优秀文化,音乐与美学精神,都可以有关联,都可以带来人生感悟、生命感动和事业激励。
音乐可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学习更有实效,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古人讲“礼以言其志,乐以和其声”。“九三”大阅兵中天安门广场气盖山河、响彻云霄的千人大合唱,使我们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作为专家学者或领导干部,哪有时间沉湎于音乐?大家都忠诚党的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为了事业和工作,要“聚是一团火”,义无反顾地去燃烧自己,要“五加二,白加黑”地加班加点,全力奉献。但总还有业余时间,总还能挤出点时间。“散是满天星”,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去追求高尚道德情操和高雅文化修养,于工作有益,于学习有补,于事业有成,于社会提供正能量。点点星光,微微闪烁,但满天星光,也能照亮世界。
我们的“满天星业余交响乐团”,经民政部注册登记,其名称,来自“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理念;其成员,主要是热爱音乐的教授、专家和干部,也有一些忙于本职工作但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我是乐团团长兼大提琴首席。
乐团以“做普及优秀音乐的使者,为全面素质教育做贡献”为奋斗目标,以“爱乐、博雅、奉献、至诚”为价值追求,坚持业余,坚持公益,积极参与教育部组织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仅—年就演出47场。
中国搜索:您曾提出“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作为领导干部您从中收获到什么?
叶小文:这个观点其实不是我提出的。有一次我到基层去,听见一个镇长说自己的座右铭是“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这个镇长说得挺通俗,还挺押韵,我就把它作为座右铭。
再深入点说,白天光阴似金,最宜多走多干多讲;夜晚沉寂幽静,更适勤读勤写勤想。坚持走干讲,才能读得透、写得深、想得远;不懈读写想,才能走得实、干得好、讲得准。如此周而复始,其实会另生出一番快乐的滋味。享受工作,一心一意,忙并快乐着;享受生活,一茶一书,闲并快乐着;享受天伦,一生一爱,爱并快乐着。退休了,“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的精神不能退。三年来,我发表了两百多篇文章,其中包括,《求是》杂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新华文摘》多篇文章。
马凯同志曾给我出过一句对联——“是大家常说家常”,要我对出下半句。我对了很多,都不理想。到底还是他自己对出来了——“是大家常说家常,凡才子夜读子夜。”其意境,或许“夜读子夜”就是“晚上读写想”,“常说家常”就是“白天走干讲”吧。读书与做人,做到这样的境界,即是“才子”“大家”。
中国搜索:这个座右铭,朴素、准确、也有感染力。
叶小文:终身受益。
中国搜索:是否可以理解为知行合一?
叶小文:是的,就是知行合一。我在贵州长大的,知行合一比较早的是王阳明在贵州提出来的,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很有一笔的。后来毛泽东写的《实践论》,副标题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就是知行合一。
儒释道像三颗珍珠,“和”就是串接的主线
中国搜索:您所著《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一书中,提出中国宗教“儒释道之和”的观点,认为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教治心。中国传统宗教的和谐思想基础,产生于何种土壤,对未来有何借鉴意义?
叶小文:你提到的《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是一个系列丛书,叫做《读懂中国》,包括从各个方面去读懂中国,其中宗教这本是我写的。
世界上多数人是信仰宗教的,在中国多数人是不信仰宗教的,为什么呢?是由中国文化传承的特点决定的。中国文化五千年传承下来,多元一体,主流的就是儒家学说,然后佛教传过来以后,就和儒家学说开始融合。此外,道教是更加本土宗教,它也和儒家的学说开始融通,所以叫儒释道。当然还是各有区别——道教是道士,佛教是和尚,儒家是君子儒生,他们各是各的,但都有相通之处,能够融为一体,甚至也有分工。说佛就是释,释迦牟尼叫佛。佛是治心的,佛是叫你心静,修心自新。道以治身,道教让你筋骨强壮、身体好。儒以治国,儒教的学说,讲很多治国的道理。
当然,这都是过去的说法,我们现在不能简单照搬,现在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思想,但历史有这个传承,有融合也有分工。举一个简单例子,中国一切都是以和为贵。你到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生怕你记不住这个和字。老百姓都知道家和万事兴,不能吵架。佛家刚传到中国的时候,它的神职人员叫沙弥,后来改叫和尚了。为什么叫和尚呢?就是以和为尚,和尚和尚以和为尚。这个不仅影响祖国大陆,也影响港澳台地区。有一次我到台湾的一个地方吃饭,都说一家小吃店特别有名,煲的汤特别好喝。我喝完以后抬头一看,店挂着一个牌匾——吃小和尚。我的天啊,这是一个吃人的地方?店主说客官,你是从大陆来的吧,你怎么反着念字呢?原来台湾念字还是习惯从右到左,不是从左到右。吃小和尚,反过来念就是“尚和小吃”,卖小吃的也要以和为贵。
所以,和是多么深入人心。和,和而不同;和,和谐和美,天下大同。这就是中国儒释道能够融为一体的核心线,假设它们是三颗珍珠,和的主线就把三者串起来了,这个思想很深刻的。习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得人心。现在世界很多地方很乱,地球要怎么样呢?最后还是要以和为贵。所以和就是中国文化的深刻基因传承,从古到今,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中国搜索: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不乏经典之作,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史记》等等。当下,面对着文言文的障碍,网络碎片化阅读侵扰,现代人如何从古籍经典中汲取思想和精神养分?
叶小文:现在有一档节目很好,叫《平语近人》,把一些历史典故和我们当前正在干的事业,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而且让人感到深刻厚重、受到启发。传统经典文化,你用得得体,一句话比讲一百句话还管用。一句好话,让人反复思考、反复琢磨,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但是,年轻人也不能读死书。《四书五经》是好东西,过去为了科举就钻成书呆子了,读成孔乙己了,读成范进中举了,这没有用。学和用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知和行结合起来,我们找到这样一个视角,就会有更多更快的提升。
具体来说,给青年人一个中国搜索引擎,让他去搜索美好,搜索绿色,搜索红色,搜索金色,经典的话很快地搜索过来,然后融到我们知识思想,和我们现实要干的事结合,知就化成行了,这样读书就读活了。
所以说,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传统而传统。一定要和我们的时代脉搏,和我们的生活需求,和我们现在干的事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汲取到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养分。
讲好中国故事:对牛弹琴不行,不如给一把青草
中国搜索:在去年新华社举办的“记录美好时代活动”中,您的演讲虽只有十分钟,反响却非常强烈。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在哪里,有哪些可以分享的故事?您经历过哪些有趣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叶小文: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看是对谁讲。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对牛弹琴,对牛弹琴有什么用呢?对牛应该给它一把青草,给它一点饲料。这是比喻,就是看什么人讲什么话。
我在国内要讲宗教政策,下面坐着一帮干部,我就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丰富内涵、主要内容,去指导工作实践。但是你跑到美国去讲这一套,美国人根本听不懂。那就只好看什么人唱什么歌。其实,即便对美国人讲话也有不同,比如,对美国官员怎么讲,对美国大使怎么讲,对美国基督教信众怎么讲,对美国基督教领袖怎么讲,对美国大学生怎么讲,对五种人讲话方法也有不同。
记得我任国家宗教局局长时访问美国,到了洛杉矶,有人拿着鲜花欢迎,也有人抗议。一位海关官员把我拉进来问,宗教局长是干什么的?我们美国那么多教徒,没有一个宗教局。我说,这就是国情不同了,我都是为他们服务。他问,你怎么服务的?我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宗教活动场所,修教堂嘛。他明白了,原来你是干这个的,“啪”一盖章,你进来吧。
我还曾给美国驻华大使讲中国故事。当时美国大使雷德是一个中国通,到我办公室,指责我们“破坏”宗教。那时我工作的单位在北京后海王府,出门就是一个大殿,金碧辉煌,我说大使进去看一看吧。到了大殿里,我盯着一个木柱,他说这根木头有什么好看?我说这个木头有年的历史,中国随便找根木头都比美国的历史长。你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怎么会破坏宗教呢?
我还和雷德聊到老子《道德经》,“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什么意思呢?就是杀人是老天爷去管,你要替天行道你去杀人,就像你不是大木匠,去代木匠去砍木头,哪有不把自己手砍伤的呢?当时美国要出兵伊拉克,我就劝他们不要出,你就是代大木匠砍木头。过了几年,我又见到雷德,我问大使看过《道德经》没有,理解中国文化了吗?他服了,说中国的文化厉害。
我传达的核心理念就是,不同文明互相尊重,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世界就会变得和谐。
中国搜索:作为曾长期从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干部,您现在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导,且著作等身,我认真阅读过《小文三百篇》《做四有县委书记》《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等。您如何看待从政与从文的关系?
叶小文:著作等身不敢说,我也就出了将近20本书,不能等身,最多是半个桌子高。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在从政的时候,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要遵守党的纪律,要严格要求自己,同时领导干部也不是一个政治机器,要丰富自己,在坚定信念指导下,用人类优秀知识去丰富自己。人如果没有美好的追求,就会有低俗的习惯。
另外,还要加强修养,如果不加强修养就顶不住市场经济的诱惑。古人就说,君子是朝乾夕惕,随时绷紧弦。一个人工作很紧张,就要有丰富生活去调剂,可以读书,也包括热爱音乐。列宁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共产党的干部应该是一批优秀的人,搞什么都能够优秀。你看毛泽东的诗情才华,我们老一辈子革命家的精神无比崇高,精神修养也无比丰富。所以,人要把自己摆到一定境界上,一方面有严格要求,一方面也要有美好向往,包括文化涵养、艺术涵养。
在位置上,我就把工作搞好。退下来,我也能把文化搞好。所以说,从政、从文是可以统一的。(完)(陈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