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江流域黄道周文化带述略——转自《好山好水》。
(上图:渔鼓溪,即今之车圩溪)
黄道周在铜山、漳浦、平和、龙溪留下诸多史迹,为世人所熟知;而实际上云霄漳江流域也有多处黄道周留下的史迹,则鲜为人知。近几年,笔者在云霄渔鼓溪之顿坑调查,揭开当年黄道周全家搬离铜山,从海岛进入漳江,经双溪口沿漳江后北溪来到渔鼓溪畔,移居顿坑的历史。后来,黄道周以顿坑为中转,至平和大溪、九峰,甚至广东各地,而后又奉母移居漳浦。随着这段历史的考辨,黄道周移居顿坑的路线,尤其是漳江流域散布的有关黄道周史迹也得以发现,形成一条黄道周文化带,具体分述如下。
(上图:往顿坑村石斋公学地遗址小径)
顿坑村黄道周史迹
顿坑为云霄县下河乡车圩村一个自然村,一百多户,四五百人。从车圩村燕翼楼往七高漈方向行数十米,往左侧拐进一条小路即至。
黄道周在顿坑的史实,主要有六个:
其一,黄道周8岁,随兄长黄士珍至顿坑凡数年,黄士珍长年在顿坑讲业耕读。
其二,黄道周22岁,为避族人之难,全家移居顿坑,时黄士珍尚在顿坑。
其三,隐居顿坑期间,黄道周曾与兄长黄士珍在顿坑后山一块巨石读《易经》,遇到一只老虎弭伏石下。
其四,黄道周23岁,父亲青原公逝于顿坑,黄道周倚朋友的赙金,得以殡葬父亲,18年后移葬漳浦北山。
其五,黄道周25岁,做完父亲丧礼,兄弟俩离开顿坑,黄道周奉母侨居漳浦,黄士珍返归铜山故里。
其六,黄道周29岁,渡江出省顿坑旧居,此行有好友“兴仲”热情接待。
目前,顿坑有关黄道周的史迹有三处:
一是学地遗址。顿坑村后山一块平地,四周草木葱葱,一亩多见方,顿坑村民称此“学地”,村里老辈代代口传石斋公当年就在这里教私塾。
二是楼地遗址。距离“学地”不远的一个宽大平地,是村里风水宝地“烘炉穴”,当年顿坑望族董大望即在这里建土楼,后来楼里的人为方便生活,从山坳里开挖一条水沟,引水到土楼。据说是这条水破了“烘炉穴”,把旺火熄灭,慢慢衰落的董氏家族只好搬离楼地,这条沟渠至今尚存。
三是“石斋公”崇拜。村口伯公庙前,有一支精美的旗杆石夹,村民家家户户逢年过节都在这里拜“石斋公”,保佑孩子读书进步。据顿坑村干部吴海炎介绍,以前这个旗杆石夹插在一个底座上,共有两支旗杆石夹,在“学地”那里,小时候逢年过节他常跟随大人来“学地”旗杆石夹拜“石斋公”,后来被破坏了,只剩一支搬到伯公庙前。笔者果真在“学地”路边,找到一爿长为厘米,宽为41厘米的功名旗杆石底座,与伯公庙旗杆石夹相吻合,但这支功名旗杆怎么来的?以前立在哪里?与黄道周又有什么联系?目前尚不清楚,留待后考。随机调查几个村民,村民皆知“学地”乃石斋公教书的地方。
渔鼓溪黄道周史迹
渔鼓溪即今之云霄车圩溪。据清嘉庆《云霄厅志川》漳江:“云霄负山面海,四山迴抱一水,中流为百涧之总汇,逶迤弥漫而特达于海者曰漳江。江之上分南北溪,水皆数合而至西林,清浊分焉。北溪之水,一源于半坑山,经莆仔楼、员峰、高地、后埔;一源于盘陀岭,经古楼桥、华瑶、坑山尾、顶方、官津桥至山前乡,合而出李者坑,经军陂、火田、莆中乡至七里铺渡头,与梁山鹤溪诸水合,由是流出乌石,至东车乡而入双溪口。其下河,一水亦称北溪,源于平和山,南流经洋尾、陈旗岭、马铺至新林,会吴坑、鱼鼓溪、赤寨、苦竹坑诸水,复南经磨石岭至上河,会三合溪。诸水至下河,过和瑞堂而东入于双溪口,与前北溪合而出菜埔,绕西林城东而下焉。”[1]清《云霄厅志》在“鱼鼓溪”下加注“此水源于十二社”,即十二牌岭至石梯岭一带。
车圩溪原名渔鼓溪,除清嘉庆《云霄厅志》记载外,尚有三处文献可证:一是清道光《平和县志津梁志》渔鼓溪桥:“在县西九十里鱼鼓社。”[2]二是下洞村龙境堂《龙境堂庵志》碑刻:“龙境堂背靠十二牌大尖峰,渔鼓溪三面环绕,宛如玉带系腰,山清水秀,风景幽雅”“东过十二牌岭岽到云霄往广东,西过渔鼓溪石桥,经石梯岭到大溪、安厚、官陂”“龙堂霞光照耀渔鼓庇佑万民,境内洞庭环绕葫芦威震四方”等记述。三是《云霄霞洞黄氏族谱》开篇之《霞洞简介》:“河流蜿蜒曲折,是龙透、梅林两条河流的汇合处,古代称为渔鼓溪。”[3]综合上述,下洞村在古代时候称渔(鱼)鼓社,为这一带最重要的圩集,该溪时称渔鼓溪;后来圩集转至车圩,该溪遂被世人称为车圩溪。溪之干流发源于平和高隐山,自西向东经金坑,与另一条发源于梅林村,自南向北经顿坑的支流在车圩村会合,绕下洞、水尾至大陂、车头外汇入漳江后北溪,长23.36公里,流域面积89.4平方公里,水质良好,是县城饮用水源地。
《洪谱》有若干黄道周在渔鼓溪流域的记载:黄道周8岁到顿坑,“每喜挟册而游,振衣于渔鼓溪之上而乐焉”;黄道周22岁,“自是移其家于渔鼓溪之上,避族人之难也”;黄道周23岁,父亲在顿坑齎志而没,“子乃走数十里外,告其友。其友赙之金,归,且哭且奔,而且踊也。路而遗其金,反十里而寻之。有一野人守其金不去,曰:此必乡者孝子所遗也。望见子跣而被发,呼天而来,逆谓之曰:金幸在于此,老夫懼所需之亟也。子乃下拜,然后敢受金,以谢野人而去”,渔鼓溪流域民风之淳朴,于斯可见。
(宅兜村宅兜庙遗址)
宅兜庙黄道周题匾
宅兜村为车圩村一个自然村,位于渔鼓溪北岸,县道穿境而过,地处显要,东上十二牌岭至云霄,西上石梯岭至平和大溪,北面通往崩坎村,南面则飞架车圩桥,直通渔鼓溪南岸,与顿坑隔岸相望。宅兜村历史悠久,名迹繁多,现村里有李氏家庙“崇孝堂”及“思孝堂”等宗祠,有一座土楼,村后古树参天,具有多年树龄。
清嘉庆《云霄厅志名迹》记载宅兜庙:“在十二牌保,建自前明,祀唐陈将军,阁部石斋黄公尝避雨其中,为书‘奕代瞻依’四字匾额,后庙毁,匾埋土中,及国朝重兴,廓清浮土,匾木已朽,而字迹不灭。”[4]遗憾的是宅兜庙毁于清朝时期战火。乌山地区多雨,黄道周年轻时在宅兜庙避雨符合情理,《云霄厅志》修编年代距离黄道周在顿坑生活仅隔一百多年,所述内容可信度高。
(和瑞堂村西门)
和瑞堂村黄公石
和瑞堂村位于火田镇西南部,距火田镇政府8公里,距云霄县城6公里。东邻漳江与溪口村相望,西与下河乡世坂村、新湖村接壤,南与菜埔村相连,北与下河乡下河村毗邻。村落地势偏低,西北面有石狮山挡住西北风口,东南面有象鼻山把住水口。该村地处漳江上游北岸,系早时漳江航运要道。
清嘉庆《云霄厅志名迹》记载该村黄公石:“在和瑞堂山,镌‘黄堂奎壁’四大字,阁部黄公道周笔也。”[5]遗憾的是该大石在年开山造田时被炸毁。明清时期,和瑞堂渡口为漳江水道航运货物到下河、马铺、峰头以内必经之路,生活在这里的百姓,用船只(西林船)摆渡。黄道周自铜山故里至渔鼓溪之顿坑、至平和大溪等,皆须经过溪口村、和瑞堂村等。现和瑞堂村尚存水门码头遗址,门额有匾“师水朝宗”。该村西门遗址,门楼上匾额“庚壁西曜”,相传亦为黄道周所题。
(云山书院黄道周撰题《旌表节妇林母王太孺人墓碣》)
云山书院黄道周题碣
云山书院,又称太史公庙,座落于云陵镇溪美街南强路东段的漳江西畔。始建于清光绪九年(年),祀漳州乡贤、明代太史林偕春。云山书院分厅堂、楼阁两层,厢房、广埕、照壁、花园相互配套,厅堂殿额悬挂刘海粟题匾“云山书院”,殿墙外梯道左侧立着黄道周为林偕春祖母所撰《旌表节妇林母王太孺人墓碣》。石碑为梁山青石,四周环绕缠枝花蔓,碑文楷书竖排,碑额“皇明”两字篆书,碑文下方阴刻“石斋”、“黄道周印”阳文篆印2方。本文并未收于《黄道周集》,林偕春《云山居士集》卷首录有《旌表节妇林母王太孺人墓碣》[6],全文如下:
吾乡先正,有林警庸先生,伟人也。方江陵时,权焰震天下,属有丝纶,乞先生谀语不可得。及夺情为笔钺,先生实风厉其间。自隆、万数十年间,天下操觚之彦无不心惮先生者。泝其源流,盖自祖母王太孺人云。
太孺人嫔于林,甫二十余,举一男女,而易直公即世,旸谷公甫在遗腹,孤露殊倍也。太孺人左剑伯氏,右树旸谷,避寇转徙数十里,胥宇卜筑,为百世居。呜乎,明识岂闺阁虑能之乎!方转徙时,舅姑邈在海澨,外氏又单门,暴客之所不吊。孺人晨夜拮据,为废寝者数载。侵陵者卒以去,二人卒宁处。旸谷公卒以黉序起家,此其绩成绪者懋矣。
史志列女动称明慧娴诗书,合于大义。然自宣文义成,曹大家之伦,或乘倩车,施绡帐,出入宫禁,教授井里,为谊士达人之所诋诃,乃不如墙阴介妇,椎髻垢面,嶷然裨于坊表。而太孺人又以一经贻厥,不六十年,见其遗腹释青衿,称封公乎!携史氏,进于菜阶之上,使天下左辟让孤行者,虽丸熊画荻曷加焉。 呜乎!士君子亦多明爽晓畅大义,独至于势利熏灼,投身不卹相藉也。远勿论如分宜、江陵,皆洞达善文章,于前辈中称作家,顾先生视之何如耶?先生尝言人出处,志节不偘落可观,虽负鼎台,腐草耳!盖自其孩抱时,分受之王母则然。
余尝过前涂,望先生之宫,未尝不飒然魂动也。先生殇于今三十年,先生之介弟有孙孝廉君,始请余志太孺人之墓,余念先生业自为志,诸孙又鹊起,世固多识太孺人之谊者,因为之铭曰:
拆水生方玉,峨雪长翠柏,礼宗多徽烈;管则有彤,简则有青,帝锡载光,贻尔后生,有壬来昆,莫之与京。
岁崇祯甲戊冬,赐进士出身,前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充经筵展书官、纂修实录国史文林郎,里人黄道周顿首拜撰。
林偕春卒时,黄道周20岁,尚在大溪范厝寨教私塾,当年有一段时间居于灵通岩研读易经。黄道周《旌表节妇林母王太孺人墓碣》所言:“余尝过前涂,望先生之宫,未尝不飒然魂动也”则为之后的行迹。黄道周作此文时间为崇祯七年,时年50岁。
(龙湫岩吴有容《龙湫岩考实记》碑刻)
龙湫岩黄道周山门题匾
龙湫岩,又称白塔岩,位于东厦镇白塔村,坐东北,面前漳江浩浩汤汤,远处梁山巍峨壮观。明崇祯四年()五月,乡绅吴燮山募建,清乾隆、光绪年间、民国10年重修,主祀释迦牟尼、观音及林偕春像。龙湫岩四周奇石高耸,石洞密布,诸多摩崖石刻。龙湫岩大殿侧壁间嵌一通《龙湫岩考实记》石碑,为日本大学法学士吴有容撰立,计字,记其年于寺庙里发现的一块残碣,载有建岩寺历史及黄道周游历此地文字。石碑为花岗岩,全文抄录如下:
白塔山龙湫岩,风景为云邑冠。容自幼屡随先君子如江公游其地,而洞、而台、而泉、而石,凭栏远眺,流连忘返,稍长酷好史学,甚愿详其所自。遍询故老,参考志乘,终不得其来历,引为憾事。丙寅春,偕家碧梧兄、晋三兄及仲兄有凤等,再作龙湫之游,于不意中得一残碣,内载檀越主吴燮山捨缘建筑云云,始知崇祯四年五月廿四日兴工,十一月十五日庆成。六年癸酉之吉,吴燮山立石于岩,是所谓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也,岂非数定哉!按吴燮山,白塔,我二房祖裔也,其父养中公,万历己酉科举人,特授瑞安知县。公讳士鼎,字调九,天启辛酉副榜任盐下知县,居官变产以赈,饥民甚德之。后升潼川府州牧,龙湫岩即其归田时所募建也。明末士夫多隐山谷中,如少林寺等,皆有志恢复者也,燮山公其亦少林之亚欤!
相传土豪廖龙盤闻石斋公来游龙湫,道经其楼,龙盤遣使邀公赴宴。公曰:“余愿饮调九清茶,不愿龙盤美味。”燮山公之品德可想见矣!龙湫山门额题“铃袈深处”四字,传即石斋公真迹,其“眼中杯渡”四字传为燮山公所手题。容恐此残碣不藉久存,而龙湫岩永莫知其来历也,故为记其考实而勒石于此。岁民国十五年丙寅春植树节日,日本大学法学士吴有容敬题。
现龙湫岩山门嵌有石匾“铃袈深处”,笔者请教多位黄道周书法研究学者,皆认为不像黄道周字体,且石匾镌刻痕迹年代不远。从吴有容所撰《龙湫岩考实记》辨析,其来源于更早的寺庙碑记残碣,故黄道周游龙湫、拒宴廖龙盤、题“铃袈深处”等三个史实当可信。至于今之“铃袈深处”门匾,或后来修建,因原迹遗失而补题罢。
漳江乃黄道周离开铜山,至云霄、顿坑、漳浦乃至全国各地必经之水系。云霄漳江流域所形成的黄道周文化带,其蕴含的文化价值确实值得重视;尚有若干黄道周史迹,如南山寺与南屏书院上山路边石刻“白云古道”,和瑞堂村西门门楼匾额“庚壁西曜”,溪口村溪洲学堂大门石匾“麟游鹊起”,民间皆传黄道周所题,或不详所据,或字体不像,存疑待考。
注释:
[1]薛凝度修、吴文林纂:《云霄厅志》,清嘉庆二十一年修,民国24年重排印本。
[2]黄许桂主修、曾泮水纂辑:《平和县志》,平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点校,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8年版,第99页。
[3]黄乌森主编:《云霄霞洞黄氏族谱》,年印发。
[4]薛凝度修、吴文林纂:《云霄厅志》,清嘉庆二十一年修,民国24年重排印本。
[5]薛凝度修、吴文林纂:《云霄厅志》,清嘉庆二十一年修,民国24年重排印本。
[6]林偕春:《云山居士集》,见于张辉堂、吴鼎文编:《云霄历代诗文存稿(上)》,云霄县人大常委会,9年编印,第70页。
本文转自张哲民著作《从铜山到漳浦——黄道周入仕前经历考辨》
(在下洞村委会调研,左起黄振桂、作者张哲民、黄乌森)
作者简介:
张哲民,年生人,现任东山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作者/来源:好山好水好生态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