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闵孝镇双屯村,“革命烈士左洪春之墓”静静矗立;德旺乡坝梅村,木根坡的号声响彻云霄;双江街道磨湾社区,红十八师千里归建的故事代代相传……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的足迹遍布江口县的山山水水,谱写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至今依旧在回响在梵净山下,激励着后人感恩奋进、担当作为。
近日,记者走进江口县,寻访烈士墓,瞻仰纪念馆,从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一处处场景中重温红色历史,感受百年大党的奋进征程。并通过看产业、访群众,感受红土地上的新变化、新景象。
松柏常青,烈士“左伯”活在群众心中
江口县闵孝镇双屯村,“革命烈士左洪春之墓”静静矗立于群山间。微风拂过,旁边的松柏叶子沙沙作响,仿佛在深情讲述左洪春与当地百姓的动人故事。
“这棵松柏是公公当年种下的,他临终前曾叮嘱后辈,让我们李家的子子孙孙要为左伯守好墓,每年清明都要来给左伯烧纸、挂青。”85岁的侯银秀老人说。
左伯就是左洪春。在双屯村提起左洪春未必有人知道,但说起左伯,却无人不知。侯银秀一家人与左洪春有一段深厚情谊,一家三代都是左洪春的“守墓人”。
记者查阅史料,关于左洪春的生平事迹记录较少。但据相关部门考证,左洪春是红二军侦察战士,于年夏从江西省吉安县出发,沿着武陵山脉向江口方向前进。年化装成讨饭的穷人来到江口县闵家场张寨杨溪屯,在当地富户王继尧家当长工。
“白天在地主家做事,晚上或空闲时间就帮穷苦百姓挑水、砍柴,深受大家喜欢,都亲切地称他为‘左伯’。”侯银秀说,“当时左伯就住在我们家,和我的公公李世成如同亲兄弟。”
双屯村地势险峻,为了侦察当地土豪劣绅及保安团队驻防情况,左洪春时常深夜里独自到江口德旺等地打探。年,红六军团进入江口县境,左洪春冒着生命危险与红军联络、送情报,并动员当地贫困农民子弟参加红军,打土豪、斗恶霸。
后红军向印江、德江转移,左洪春继续留在当地发动群众。由于身份暴露,年夏天一个夜晚,左洪春在返回李世成家的途中,被地方反动势力残忍杀害。
左洪春牺牲后,李世成和当地群众将他安葬在双屯村小溪河畔,并种下松柏守护。“没有革命先辈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的幸福生活,左伯就是我们的亲人,他的墓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守好。”侯银秀说。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先后对革命烈士左洪春之墓进行修葺,并年年清明、七一等时节前往扫墓祭奠。
“先辈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双屯人的心中,激励着双屯儿女砥砺前行。”双屯村村支书姜启云说。
站在革命烈士左洪春之墓旁眺望,小楼星罗棋布、通村通组路横卧山间,双屯坝区种植的土豆等蔬菜陆续进入采摘期,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百年老屋,磨湾归建故事代代相传
江口县磨湾社区,“陈氏宗祠”经历百年岁月,依旧保存完好,仿佛在幽幽述说着80多年前红十八师千里归建的感人故事。
“我们从小就听着红十八师归建的故事长大,红十八师孤军断后、千年归建的赤胆忠心在当地世代相传,老少皆知。”磨湾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世军说。
年11月,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根据地部署突围转战时,确定红十八师留守根据地,坚持战斗,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突围。
红十八师在号称游击专家的张振坤师长指挥下,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向保靖方向发起猛烈攻击,把敌人吸引到西北方向来,成功地策应了主力部队从东南方向突破澧、沅封锁线。
当敌人发觉红二、六军团的战略意图后,调动了几十个团包围了红十八师。红十八师英勇善战,先后经湖南的洗车沟、湖北的咸丰、四川的酉阳,进入贵州,于年1月11日抵达江口磨湾归建。
江口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红旗漫卷梵净山》一书中这样描写归建时的情景:部队到达前,军团首长萧克、王震、甘泗淇等率队前往太平方向迎接,红十六师在磨湾等候。下午3点左右,张振坤率全体干部战士到达磨湾时,受到军团部政工委多人的夹道欢迎……
据《黔东革命根据地史》记载,红十八师从年11月17日起告别军团首长和同志们,以抱定牺牲的决心去开辟新的战场,他们处处暴露自己,把大批敌军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历经54天,身经数十次战斗,待掩护主力跳出包围圈后,历尽艰辛回归主力,部队从原来的0多人减至余人。归建后,红十八师被缩编为红六军团五十三团。
孤军阻敌,不惧牺牲,以少护多勇担使命;转战千里,英勇不屈,磨湾归建尽显忠诚。红十八师磨湾归建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广为传颂,无论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
“红十八师归建次日,就在这座‘陈氏宗祠’里召开庆祝会,会后还以聚餐的形式欢迎归建。”磨湾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世军说,当年的陈氏宗祠,如今已改建为“磨湾红军会师旧址”,成为永树人心的丰碑。
80多年过去了,当年见证红军在磨湾会师的陈氏宗祠,如今已成为江口县广大党员干部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打卡地,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砥砺奋进。
嘹亮军号,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87年前,红六军团17师与红三军就是通过两支军号进行联络的。”德旺乡坝梅村木根坡红军旧址内,两支军号静静躺在展柜里,坝梅村村支书汪学权正向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讲解红军过境江口的那段精彩往事。
年10月7日至17日,红六军团在石阡甘溪遭遇24倍于己的强敌,被迫兵分多路突围。参谋长李达将红49团、51团两个团部机关及机枪连临时组建一支约人的先遣支队,摆脱尾追之敌经江口、印江,于10月15日在沿河铅厂坝与贺龙、关向应回合,报告了红六军团的情况。
得知红六军团的具体情况后,红三军立即做出接应红六军团的战斗布置。10月16日,贺龙、关向应亲率红三军主力,以李达部为向导,向南移动寻找、接应红六军团主力,经松桃、印江等地于23日进入江口德旺一带。
在甘溪激励战斗中,红六军团17师50团完成掩护任务后,团长郭鹏、政委彭栋材率部冲出重围,与敌人周旋数日后进入江口,准备前往印江寻找主力部队。
10月23日上午9时,50团走过堰边溪准备翻越木根坡去印江团龙,当上到半坡时,突然听到后面传来“滴滴答答”的联络号声。
仔细一听,正是李达所率49团的号谱。郭鹏立即命令司号员吹号回应:“我是50团。”军号声一问一答,确认是兄弟部队后,两支队伍齐向坝溪河边进发,终在坝溪河滩胜利会师。
如今87年过去了,木根坡上激扬军号声,依旧响彻山谷,激荡人心。汪学权说:“木根坡上永不磨灭的号声,是一曲催人奋进的号角,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坝梅村曾是江口县最远、最偏的一个村,年贫困发生率超28%。党的十八大以来,该村奋力发展致富产业,村民成功走上了致富路,甩掉了“穷帽子”。
“下一步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汪学权地说,目前该村采取“合作社+农户”发展乡村旅游,全村30多户群众吃上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
红色精神,照亮新时代的长征路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口县很多单位和党组织,纷纷组织党员干部前往木根坡红军旧址、磨湾红十八师归建旧址等地参观学习,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江口县坚持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着眼“领导率先垂范”,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为副组长的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抓落实。
同时,通过坚持以上率下示范学、示范带动宣讲学、全面覆盖深入学、融入日常随时学等方式,突出守正创新,丰富载体激活力;并在“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警示教育”上下功夫、做到统筹兼顾,学用结合促发展。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回望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征程,江口县4.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县户人搬出大山、喜迁新居,脱贫攻坚实现圆满收官。
过去五年,该县建成高速公路公里,新建、改扩建国省干线及县乡公路公里、新建农村通组硬化路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公里。
年7月2日,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13处、贵州第一个独立成功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同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上的“梵净山星”与地上的梵净山遥相呼应,“江口名片”更加靓丽。
同时,该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奋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建成全国最大的抹茶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冷水鱼、小龙虾养殖基地;成功引进贵茶集团、屈臣氏、农夫山泉等全省、全国知名企业落户江口,绿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据统计,去年江口县完成地方生产总值70.1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全县4.28万贫困人口翻越贫困山头,昂首阔步小康路。
高歌迈进新时代,扬帆奋进新征程。江口广大干部群众赓续红色血脉,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铜仁中心城区为奋斗目标,奋力开创美好新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聪江佳佳
编辑尹洁
编审朱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