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花友们小花生网

橘子:今天和大家分享两个真实的“家庭迁徙”故事。

房价“高入云霄”的今天,主旋律是“逃离北上广”,退一步,海空天空,过上“另一种”美好生活,比如:

甚至离开中国,

但今天分享的两个故事,主题却正好相反:从“小城”努力奔向“大城”。

第一个故事,花友

Cathymama,花费了好几年,全家才落定上海。

第二个故事,花友

萌萌妈的经历更是令人感叹,他们家通过三代人的努力,才真正从“从农村走向城市”。

真的是,一代人的终点,就是下一代人的起点。

来,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从小城奔向大城,到底能给家庭带来什么,给孩子带来什么;小城和大城相比,教育上的差异有哪些;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和付出,才能完成这种“迁徙”。

感谢

Cathymama,

萌萌妈...

第一个故事

5年+,终于把全家三代人

一个个从北方小城“迁徙”到魔都

Cathymama

看到小花生上好多网友分享家庭的迁徙故事,我也想说说自己从小城到大城的经历。故事有点长,就从作出“迁徙”的决定开始说起吧。

因为工作,孩子“爸爸”走出迁徙第一步

那是年,当时为了公司的职称考试,复习备考过程中,在北京学习了2天。

在大城市呆的这2天,让我受了点刺激,回到公司,一颗不安分的心开始蠢蠢欲动,考虑起了搬家的事。

要知道,那个时候也是有家有娃的人了,在我的家乡北方小城——邯郸,也算是家庭和睦,衣食无忧,工作轻松。

那时候所有外人都觉得,我当时的生活状态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就连老公也对我的想法“当头棒喝”。

所以,不安的心还是回归生活,一切还是跟原来一样。每天上班,用2个小时的时间工作,剩下的时间消磨了很多英语小说。

我的家乡,北方小城——邯郸

也许是冥冥之中吧,老公在上海的工作突然搞定了,这个时候选择的主角变成了他,真的要决定了,我们两人一起合计了很久,迟迟下不了决心。

因为,不单单是要换份工作,还涉及到一大家子的里里外外。考虑未来的收入,考虑房子,考虑孩子的上学问题...等等一系列。

辗转中,老公再次联系到新公司的领导,沟通后,最终决定:

走了,到魔都去!

紧接着“迁徙”的,是我...

老公的工作搞定之后,自己就先到了上海。那种之前只在书上见过,自己没经历过的“两地生活”开始了。

到新的公司,新的岗位,老公适应地挺快,马上就有了自己负责的第一个青岛的小项目。

每次看到孩子和爸爸视频的画面,其实心里也有点点疑惑:这一步走得对么?

孩子和爸爸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见面了,于是我决定带着孩子去青岛玩几天,顺便和爸爸见见面。

那一天,我印象深刻,大中午的太阳,晃得人睁不开眼,Cathy在车上坐着,昏昏欲睡。刚一下车,远远地就看到爸爸在向她招手,这小妞,一下子来了精神,飞快地向爸爸跑过去。

那种高兴和幸福,真的牢牢印在我的脑海里。

经过了这一次,我也开始筹备起上海的工作。要知道,当时人在邯郸,要在上海找到工作,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这时候,我的第二家公司给了极大的便利,也是我始终感激的地方。和公司顺利谈好,base在上海,直接到上海入职。

就这样,offer收到,也开始了离职前的各种手续。办完了离职,也立马飞到了上海。

从此,和老公俩人倒是结束了两地生活,但是孩子还没能到我们身边。

终于搞定孩子的入学问题,一家三口终于团聚了..

接下来,开始考虑小朋友上学的事情。

彼时,Cathy正在邯郸上幼儿园,也就全权留给了姥姥姥爷照顾,在周末或者晚上的时候,和小朋友进行视频。

在我们当时租住的小区周围3公里内,有几家幼儿园,在休息的时候,我就开始挨个打听询问,是否可以接受插班生。

终于,有一天,接到了一家公办一级幼儿园的电话,问我们是否已经入园,他们园可以接受。高兴的我,马上说,还没呢,我们可以入园。

就这样,Cathy也在和爸爸妈妈分别差不多一年后,在上海入园了。

非常感谢这家幼儿园,小朋友和老师们相处融洽,还积极地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不仅结识了我们一直以来的好朋友,就连当时的老师也还一直保持着联系。

至此,全家人算是团聚了,结束了分割两地的生活。

虽然来上海之前,我们听过很多关于上海高考容易的版本,但实际上来到这里,发现并不是这样,简直内卷得不要不要了。

Cathy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他们有同学在上幼升小,还同时上了3个英语辅导班等等,还有什么菜小,一梯队,二梯队,民办等等,能把人绕晕。

一时间真有点傻眼了,玩还是要玩,学习也是不能放弃的。于是我们继续读绘本,继续听英语。

当然,也不得不说,上海的教育资源真是集中。

就说说我们自己,虽然也看过很多的绘本,但是到上海后,Cathy去参加过日本绘本作家间濑直方的见面会,还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彭懿老师和周龙梅老师,在上海书展上,还再次偶遇两位老师。

在图书馆的讲座中,见到过国内的绘本作家朱自强老师,听他给小朋友们讲绘本等等。

还在公益图书馆中,听外国友人为小朋友们讲英文绘本,还参加了梅子涵老师的新书发布...

虽然现在网络及其发达,但是在这方面的参与感,小城市终究是无法比拟的。

上了小学,就是大家常说的菜小,虽然发现和其他名牌小学或者热门的民办小学相比,确实菜了一些,但老师也是极其负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这5年的时间里,也是感谢这些老师给予的鼓励和肯定。

目前,我们已经5年级了,小升初箭在弦上,为此我们也还在努力中。

父母跟着“迁徙”,活了大半辈子,头一回租房住…

说起举家迁徙这件事,在我所有的亲人中,开始都有很多的不安和担忧,包括父母,虽然他们并不曾在我的面前过多的表示,但我知道,那份担忧一直都在。

姥爷、姥姥的祝福:祝宝贝茁壮成长,健康快乐每一天

从Cathy在上海上幼儿园以来,已经差不多6年的时间,姥姥姥爷始终陪伴在我们身边,给予支持。从上学放学的接送,到家里的洗衣做饭。

开始还是租房住,两位老人,生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一次住在租的房子里,更重要的是,那种身在异地的孤独。

大家都知道,在上海,说上海话的老人还是蛮多的,父母完全听不懂,这种不能融入的孤独感,非常深刻。

爸爸喜欢摄影,在摄影班老师的建议下,还参加了各种摄影比赛,获得了几次奖励,其中还有一次获得了一等奖,发了的奖金,然后老爷子就更喜欢玩摄影了,图为一次比赛的作品,广富林遗址

上海在基础设施方面走在前列,各个社区都有活动中心,还有很多社区学校和老年大学。我也了解了很多这样的信息,然后为爸爸妈妈两位报名。

爸爸喜欢摄影,平时还写写毛笔字,最近又开始学习篆刻。社区学校里,和那些老年人一起拍拍照,练练字,认识了不少同好的老人,有时大家还约着一起外出旅游,去过九华山看雪,去过缙云仙都体会江南,各种古镇就更不计其数了,反正在上海去的地方比我可多多了。

妈妈在社区学校里学习各种老年舞蹈,还常常去参加一些演出活动。

社区里也有一些关于老年人的活动,我也会常常留意,为爸爸妈妈报个名,让他们不再感觉孤独。

“迁徙”5年后,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中国人历来很看重房子。我们刚来上海不久,出了一个政策,就是五年社保才能买房,如今五年已过,从租住的房子里,搬入自己的家。

虽然不大,但足以为家人遮风避雨,尽管不豪华,但也算温馨,周边生活设施完善,半小时的通勤时间,少了每日地铁的劳顿。

以前,每当生活不如意时,我也会常常问老公,换城市来上海,是不是太任性了?这么做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老公这个时候发挥了极其强大的定海神针作用,常常安慰我: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就是了!

上文由

Cathymama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第二个故事

三代人接力,终于完成

“农村-县城-省城”的迁徙

减肥中的萌萌妈

我要讲述的是我家的迁徙故事,或者应该说是我们一家三代人的迁徙故事。这好像是我第一次这样认真地在小花生上写文,上学的时候就是作文困难户,文笔有限,不过都是大实话。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

你的爷爷奶奶在农村站稳了脚,你的爸爸才能进县城;

你的爸爸妈妈在县城站稳了脚,你才能够进省城;

你和你对象在省城站稳了脚,你的儿子才能去一二线城市;

你的儿子(我家是女儿)和儿媳妇(那就是和女婿)在一二线城市站稳了脚,你的孙子才能争取更大的目标……

看到这句话真的感触很深,没错的,我家的迁徙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几代人接力式迁徙的故事。

爷爷奶奶辈完成第一步:

踏实努力,在农村站稳脚跟

先给大家看看我家乡的美景吧!

美景原图不用滤镜

这是我爸爸小时候生活过的农村,也是我小时候过寒假、暑假最爱玩的地方。

农村老家的实景

这些贴着瓷砖的房子是小时候没有的,小货车也基本很少见,那时候家家都是牛车。

这里一个村小时候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现在还大半数都空了。

那时候很多路都是这样的土路,小时候只有一趟车进县城,雨或者雪过大经常十天半个月进不去车人也出不来。偶尔还会有停电停水。

我的爷爷奶奶,他们的祖辈(确切说是我爸爸的爷爷的爷爷)在闯关东大潮下来从山东到了东北,当时从山东来定居的是辽宁,我爷爷奶奶年轻时在我爸爸四岁那年,又从辽宁来到了了黑龙江。

他们是那种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农民,如果非要他们下自己名字,也要别人在一张纸上写好了,他们一点一点抄下来。

但是他们却比同村的农民脑子活,除了种地,他们还在允许范围内做些小买卖。听说在我爸爸他们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不允许的时候,他们也曾偷偷趁着天黑卖过鸡蛋什么的。

黑土地和可爱的牛

我小的的时候很好奇,他们一天学没上过,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却能算账,算的还很好,无论是1元,10元,元,他们都画一个“

”,剩下的全靠脑子记。

虽然他们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是他们所有的孩子都让去上学,其中两个还上了大学。

小学的时候一到放寒暑假,爸妈都要上班,就把我送到奶奶家,我一个人从县城坐两个半小时的客车,到奶奶家。

其实爷爷奶奶也没时间管我,他们还要去干农活,我就在田间地里跑。他们自己还开了个小卖店,正好他们的房子挨着村里的小学,后来孩子越来越少,那的小学也没有了。

那时候闲下来,我奶奶就给我编故事讲故事,要么是我爸学习多么用功,要么就是村里谁家有出息的孩子,反正中心思想就一个,努力学习就有出息。就能回来给村里的爹妈盖砖房子,买摩托车!

他们这一代完成了第一步,爷爷奶奶在农村站稳了脚跟。

爸爸妈妈辈跨出第二步:

艰难求学,在县城立业成家

我爸爸是爷爷奶奶孩子中上大学的其中一个。

当然他不像我最小的姑姑是直接从农村高考考到大学(我姑姑上大学的时候几个哥哥都上班了,在经济上支持了不少),而是经历了好多波折。

上图应该类似爸爸的小学,我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砖房子了,不那么破了,不过当时我没有照下照片,在网上找了一张照片。我想实际可能比照片更破一点吧!尤其是爸爸小的时候。

他小时候上的学校,就像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那样,整个小学只有一间教室,所有年级的孩子在一起上课,一个老师,教完这个学年的教那个学年。

他的初中就要到乡镇里的初中去上,每天早上还要走一两个小时到学校,这样的环境念完了中学,是肯定没有钱让他读大学,他就一边在村里的学校教书,一边寻找机会。

只要有读书的机会就没放过,电大、夜校都念过,即使我都出生了,他还在进修。等我上学的时候,他已经在县城有了一份稳定的普通公务员工作。

哦,对了,我小学的时候有个阶段的老师是“渣师”,这种情况初中以后再没遇到过,因为等我上了初中爸爸已经有了一点地位和人脉。

第二步,实现了从农村到县城,并在县城站稳脚跟。

想想现在还在农村的堂哥们,他们的孩子依旧还在农村,前一阵孩子要上一个一年学费几千的中专,因为缺钱上不了。

再想想我这些年求学基本没什么不顺,真的感谢我爸爸完成的这个第二步。

我成功接力第三步:

三次大考,在省城扎根奋斗

我是我们家那个从县城到省城的一辈,那个时候县里上学条件都很一般,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教室还是平房,还没有暖气要烧炉子那种。

曾经和同事聊,有个同事说你比我还小几岁,怎么感觉你上学的条件比我们还落后几年呢,我说因为你在市里啊,而我却在非常偏远的县城。

在各个自媒体制造焦虑地说“以后只有一半的孩子能上高中”时,我看着却觉得很平常,并不焦虑。

我的高中大门,全县唯一的高中,县里最高学府。

在我老家的县城,包括所属的农村在内,我那一年初中生是人,而我们县仅有的一个高中,招生人数却是公费人+议价人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初中的同学中,五个人有一个上高中。

即使我那个班是最好的班,全县前十名六七个在我们班,也有一半的同学,没上高中,少部分同学被爸妈送去职高小中专,那都是家长比较有正事的,大部分同学走进了饭店当服务员,去美容院打工。

刚刚入初中的时候我的成绩还在全校名开外,这个排名是上不了高中的。

那时候我爸爸就把父亲母亲这一辈的亲戚每个人的学历、所处的城市、地位和工作收入给我列举出来,我家没有一个例外的,学历与社会地位、城市、收入、生活情况,完全成正比。

告诉我你想要好的生活,想走出这个小县城必须去努力读书。

这样到了初二我才逐渐逆袭上来,中考考了全县第十三名。

我上高中时,我们这一届是高中第一次实行考试分班,前60名分成一个尖刀班。我也很幸运考到了这个班,有一群学霸同学,还和后来考上北大的超级学霸是同班。

而我们班的的老师也是全县每一科最好的老师,后来这个班出了两个北大一个清华,复旦一个,哈工大+吉大就十个以上,全班大多数同学或者当年高考就成功上岸,或者复习一年,第二年也都考上了一本。(ps:所以我的观点,能去尖刀班一定不要去普通班,师资环境学习氛围都不一样。)

高中三届一起的合照

这是我高中时的照片,我还得过奖学金,这里的大多数同学都考进了/,嘻嘻~

我最后高考虽然不是很理想,只考上了省城的一个普通,当时有点失落,因为我的目标是北京。

我爸爸就说了那段和开头很像的话:他从农村努力到了县城,而我能从县城努力到省城,已经很好了。

本科毕业继续考了研究生,毕业以后考到了省城一所事业单位,后来认识了同样来自小城市的大学考到省城的老公,结了婚,有了孩子。

后来稳定后,我们双方的爸爸妈妈也卖了老家的房子,来到了省城,买了房子,定居。

我完成了我们家迁徙的第三步,从县城到省城。

其实我很喜欢我老家那个地方,但是却没有迁徙回去的打算。

年带娃回老家的的照片,娃玩得很开心。

或许是因为我们在的省城生活压力没有一线城市那么大,或许我们老家的教育资源原本就不好,而且还在不断流失,我和老公从来没有往回迁徙的打算。

我和老公说如果再换城市,第一个考虑环境,很喜欢南方的很宜居的小城市,如果真的有机会的话会去。当然这样的机会对于人到中年的我们不太多,再一个还要考虑高考的难易程度。

在我们这一辈,再次迁徙的可能性不太大。下一辈的迁徙就交给我家娃了。

娃已经是妥妥的“城里娃”

娃已经开始了她以省城为起点的学习生活,有时间就会带她去各地走走看看,

年,为了去迪士尼玩,她去了上海,还去了上海的大学,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

娃说很喜欢上海,将来想考上海的大学。希望娃能如愿吧。

不过我们家的迁徙故事未来还会怎么样呢?

我和老公说娃上大学我们就快退休了,到时候去娃附近买一套房子定居,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

可能几十年后娃儿长大了,继续延续我们家的迁徙故事,再继续给我们讲吧。

上文由

减肥中的萌萌妈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无论从小城到大城,还是从大城到小城,把家庭挪个窝,怎么都是很费劲的事儿。

过程也许会艰难、漫长,但为了孩子的成长、家庭的长远发展,也为了自己的梦想,该做的,还是得去做。

也许你也在考虑“迁徙”,也在为各种得失利弊纠结,希望这两个故事,会给你带来一些温暖和勇气。

从小城到大城,从大城到小城

从国内到国外,从国外到国内

你有过“迁徙”的经历么?

欢迎来小花生网分享你的故事...

原标题:《带娃“逃离”小城,奔赴北上广:5年后,我们终于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6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