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大气污染防治、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推进绿色发展、打造气象生态品牌……
面向需求、主动融入、开拓创新,
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气象成果在中国大地上显现。
6年
我们踏足全国20余省(区、市)
行程上万公里
完成40余次采访调研
……
我们把镜头对准绿水青山,
我们用笔尖记录气象服务的生动实践——运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变化,耕云播雨为沙漠治理送去希望,深挖气候资源为旅游胜地添新名片,提供气象数据支撑生态红线划定……
向着气象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出发,奔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阔步
我们——“绿镜头发现中国”,一直在路上……
在江西看鄱阳湖
阳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千帆竞发,万鸟翱翔。
她是季节性湖泊。夏季丰水期,水域面积超过平方公里;冬季枯水期,水域“瘦身”至几百甚至不足百平方公里。
▲保护区里的鸟儿。摄影/庄白羽
江西省生态气象中心工程师陈兴娟对比丰水期与枯水期,看着水域从“丰腴”变得“苗条”,感慨着气象遥感技术的神奇——它把气象变成了生态的“监测眼”。
如何利用监测结果有效给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省生态气象中心副主任王怀清举例:监测出航道变窄,就要考虑是否需要对航线运营作调整;监测出水的多寡和环境优劣,可推算出在此过冬的候鸟数量。
为了守住绿色生态这一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江西气象部门凝聚科技力量创出了一片新天地:探索了重点生态领域功能并进行价值评估;编制了该省基本气候参数、气候资源、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等空间分布图,为生态红线勘界定标提供科学依据;参与了气候变化治理及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工作。
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推动人与湖的和谐共生。
在浙江看白云山
在丽水市城北五公里的地方,白云山巍峨挺立。作为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森林氧吧,白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是丽水市政府打造的“以气养生”新名片。
▲冬季白云山。供图/丽水市气象局
在海拔米的白云山,气象部门分别在米、米、米和米布设了气象观测系统,对不同海拔温湿度、天气现象、负氧离子、灰霾气溶胶等生态气候要素进行监测。
“以前说白云山生态好,并没有底气,现在有了科学数据作支撑,这里已成了市民工作之余休憩的福地。”丽水市气象局局长郑建飞介绍。
丽水市气象局建成覆盖城乡、森林、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及针对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气象、气候及环境监测站多个,在4A旅游景区和主要山区建设或共享实景气象监测点,并共享环保、林业、旅游、电力等生态环境数据,初步形成生态气候环境监测网,确保好气候“有据可依”。
在内蒙古看库布其沙漠
奔腾的黄河之水,在中华大地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几”字后,一路奔向大海。但“几”字一横下面的黄河沿岸却由于不当开荒和戍边,最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形成了东西长数百公里、南北最宽处几十公里、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
▲库布齐沙漠中眺望远方,一片绿色。摄影/姜虹
它是我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沙尘甚至一夜之间就能飞临北京上空。
20多年前,库布其沙漠寸草不生,连年沙进人退,被称为“死亡之海”。
20多年后,沙漠里出现了很多草木葱郁、鸥鸟翔集之地。
这就是库布其模式创造的治沙奇迹。
这里也蕴藏了耕云播雨的气象智慧。布设沙丘移动观测点,每年的3月至6月开展观测精准掌握沙丘迎风坡移动、背风坡移动及丘顶变化等情况;年均提供46个要素67类余种生态监测评估产品;专设7个人工增雨作业点持续开展飞机增雨作业……一步步摸清沙丘的脾气,气象部门进而改善了沙漠周边的小气候环境,为治沙种树送去希望。
在贵州看煤都
以前,在贵州,因为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人们觉得这些山是“金山银山”。甚至因为对煤矿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诞生了一个新的城市——“煤都”六盘水。
▲记者与贵州黔灵山的猕猴亲密接触。摄影/庄白羽
同时,这里也是世界连片喀斯特地貌面积最大的中国西部喀斯特山区中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合理的矿山开采活动引发了矿山地质灾害,破坏地下含水层、地形地貌,而矿山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废水、废液等也严重影响了环境。
刺鼻的空气和腐蚀性强的酸雨前些年充斥在普通人的记忆里。因煤矿而发展起来的钢厂、电厂,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空气和河流。
六盘水在求变。
年,中国气象学会经过评审,发现六盘水夏季月平均气温仅为19.7℃,是消夏避暑的天堂,因此授予其“中国凉都”的称号,这也成为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打造的都市品牌。十年过去了,每到炎炎夏日,这里的消夏文化节总能吸引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滑翔伞赛等诸多体育赛事。
在福建看红树林
在漳江的入海口,陆地与海洋的交接处,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这就是北回归线以北规模最大的一片红树林——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在这片生机盎然的滩涂上,栖息着多种鸟类、多种水生动物和近种水生物。
▲福建省云霄县漳江入海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摄影/张元锋
在福建省绵延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上,这样保存完好的滩涂并不多见。在开展海岸带修复整治之前,沿着海岸线一路走来,你会看到脏乱差的渔港、长满了互花米草的滩涂以及正在不断流失的沙滩。
治理迫在眉睫。
当地气象部门设置专门观测站,成立调研科技专组,依据大数据分析深挖气候条件与红树以及互花米草生长关系,为当地部门开展修复工作、划定生态红线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如今,在泉州修复试点,原本被侵害的滩涂,在清除互花米草后种植了0多亩红树,成为东南沿海人工种植红树植物面积最大的区域。互花米草整治完被当地利用,一部分用来种植红树林发展旅游和林下经济,另一部分还原成滩涂发展养殖。
……
……
“绿镜头·发现中国”联合国家发改委、人民网、各地政府以及30余家媒体共同唱响生态气象好声音,被写入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白皮书,其宣传册在年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上展示,入选中国报业新闻社会活动优秀案例。
年底,中国气象局印发《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气象部门融入生态文明国家部署的工作思路和任务举措。
“绿镜头·发现中国”的脚步不会停歇,去见证那些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的气象智慧!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去守护那些绿色……
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本文作者: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牛彦元姜虹
视频剪辑:李根王若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