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乃吴国开国之君,苏轼曾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提及他:“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在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能够收获如此高的评价并非易事。
纵观孙权一生,前期知人善用,为人夸赞;后期变得嫌忌,果于杀伐,晚年的立储争斗引起了不小的政治影响,削弱了孙吴政权自身的实力,邻国对吴国这块肥肉开始虎视眈眈,朝野纷争不断,孙吴政权自此转衰。
对立割裂到史学家对孙权的晚年执政评价甚低的地步。孙权何故从“英明”一步步走向“昏庸”,我在此谈谈我的想法。
早年经历
孙权为人仁厚,崇尚侠义,对追随他的人喜欢蓄养贤才,因此渐渐与其父兄孙坚、孙策齐名。
建安元年,年仅十五岁的孙权已为阳羡县长;建安五年初,孙权随孙策讨伐庐江,并顺利收得庐江、豫章二郡;同年孙策遇刺身亡,年仅十八的孙权继长兄之任,成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
可以看出,孙权的少年时期,不管怎么说都称得上是意气风发。
再后来,孙权在赤壁之战中战胜曹操,夷陵之战里攻破刘备,向南拓展吴国版图,孙权虽偏安江东但却是和曹丕多次斗争中的胜利者,孙权的人生走到此时可以夸赞一句“打遍天下无敌手”,高唱一句“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可惜命运给他安排的一生并不总是平稳、一帆风顺的,要像一首歌,在导入和主歌后总得由副歌和bridge的带领跃至云霄;又或者伟人本就应接受上天安排的挑战,淌过激流才能触摸对岸的绿光。
在孙权终于登帝后,他遇见了渡海而来的公孙渊,本是为展诚意才派心腹张弥、许晏等人带着金银财宝去册封公孙渊为燕王,谁料想公孙渊反手砍下张弥、许晏二人的脑袋献给当时孙权最大的对手——魏明帝。
很多人认为,孙权的改变在这一次主动示好公孙渊却遭背叛后拉开序章。
长子逝世
太子登,即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他生母的地位卑贱,但这并不影响孙权对他的器重——孙权在登基当年便立孙登为太子,孙登本人也不辜负父亲的厚望,他读书认真,为人亲和,常与属官们同出同入,多次劝谏孙权,对朝廷时政匡正辅佐,纠正补救。
孙登是孙权心目中的最佳继任者,也是这样一个出色的继任者只活了三十三个春夏秋冬,要知道孙权可是活了七十余年啊。孙登的英年早逝使孙权悲痛欲绝,在诏书中说:“国丧明嫡,百姓何福!”
我们都是长于此地,接受同种文化的人,在看到这道诏书的同时多少都能对孙权的丧子产生些微的悲伤吧。自古中国人便看重子嗣与传承,更别说是孙权这样的天之骄子、一代枭雄。长子的英年早逝与早年的顺风顺水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孙权后期走向极端的另一个缘由。
立嗣争斗
孙登死后,孙权的儿子无一不对曾经属于孙登的位子虎视眈眈。那是帝王的预备役,权力的甜味诱使着他们俯身愿为其走狗。
孙权先是册封三子孙和为太子,后又称赞鲁王孙霸和自己像。孙登逝世后本站在他身边的势力在太子和鲁王之间摇摆、下注,朝臣渐渐裂成太子党和鲁王党,朝堂之中明争暗抢、你方唱罢我登场,闹得整个朝堂鸡飞狗跳,好生热闹。
台下权臣上演朝堂版宫心计,台上俯瞰这一出闹剧的孙权又会如何呢?长寿的帝王往往非常在意自己的统治权,不会希望有任何人对自己的权力造成影响。
面对台下的一地鸡皮蒜毛,随着年月流逝变得多疑的孙权开始猜忌大臣,发动吕壹案,即艳案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其目的无非是强化君权的需要,维护自身及其子孙对孙吴政权的控制。
加之太子党是以江南大族为代表的儒家党派,和簇拥法家学说的孙权在治国理念上是有着根本性的矛盾的,孙权此举也有不让孙吴政权旁落至吴国大族之手、维护自己的政治理念之意。
孙吴政权中有着好几股力量:江东大族势力、淮泗集团势力、流寓集团势力。
后二者在孙权统治后期已走到青黄不接的地步,江东大族势力正盛,令孙权不得不担忧自己的君权,便开始设置中书典校,发动一系列案件打击朝臣势力,目的在强化君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孙权走到晚年时杀功臣、废太子,表面上看是一场立嗣之争,实则仍是在维护着自己的君权。猜忌多疑是每个走到暮年的帝王害怕失去权力后的必然,饶是汉武帝刘彻、明太祖朱元璋都有发生,更何况是孙权呢?
孙权的立储斗争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呢?
《魏书王昶传》中记录孙权流放,嫡子、庶子互相争斗,我们可以借机将吴国拿下;《王基传》中记载现在陆逊等人已经死了,孙权年事已高,也没有贤良的子嗣,没有谋划的人;
孙权死后,邓艾曾对司马师说:“孙权已死,旧大臣不归顺新朝,东吴有名的宗族大姓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凭借武力,倚仗权势,完全可以独霸一方。”我们可知立储之争引起的政治动荡最终结果是引起了邻国对吴国的窥伺。
孙权打击江东大族,出发点自然是利于自身的强化君权,但又确实称得上是自剪羽翼,对本就人才匮乏的吴国而言可谓雪上加霜。
孙权最终立孙亮为帝,并给他留下了一套辅政班子,《诸葛恪传》记载:孙权为年少的太子孙亮安排了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等人辅佐。
这套班底可以看出孙权基本上还是想要保持高层各派势力的平衡,从而达到强化皇权的目的,同时也是孙权以法术治国的一种延续。可惜孙权还末发丧,诸葛恪和孙弘之间的斗争就爆发了。
辅政体系被打破的速度之快恐怕是令孙权都始料未及的,吴国君权依旧不振,最后吴主孙亮更是被孙峻之子孙琳所废,君权衰微达到了顶峰,孙吴政权也变得风雨飘摇。孙权满腹阴谋、理论、学说,最后还是斗不过人心。
孙权晚年的一系列糊涂账在极大程度上削减了吴国的实力。其次,事件造成了君主制被边缘化、权力大臣独裁的局面,这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
从那时起,朝政陷入混乱。孙权临终前倾心打造的辅政班子是他的法家治国理念的延续,并且,他用这一事件成功打击了江东大族势力。
然而,对江东大族的打击直接威胁到了吴国政权的稳定,吴国赖以稳定的根本力量江东大族的削弱,不可避免地将孙吴政权一步步拉入亡国深渊。这也是孙吴政权衰落的开始和根本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