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吹来,此时已是北国的秋天了。金黄的银杏叶洒满一地,不由得想起了你。稻香阵阵,水美鱼肥……
北国的树终究是没有肥沃的土壤与充足的雨水,并不似南方那般粗壮有力,直插云霄。居于长安,四处是高楼,习惯性地抬头仰望,希望来凤文笔塔之光引我回乡。
有幸于周末登上了西安的古城墙,漫步于城墙之上,抚摸着古老的墙垣,俯瞰繁华的长安。我深深沉醉于古都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晚风拂过,闭眼倾听,文星楼的风铃声随风歌唱,诉说着小城腾冲的故事,将我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地落祥云之间,高黎屏风独揽,欲坠仙城极边,钟灵毓秀,实属西南边城一颗璀璨的明珠。滇西大地,海清河晏,稻花吐穗,炊烟袅袅。一颗缅北飞来的炸弹很快就打破了这座小城原有的宁静。
继攻陷缅甸、龙陵后,日军步步紧逼,直取腾冲。一时之间,妇女被辱,壮丁被抓,财产被洗劫……腾冲大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硝烟弥漫,死寂一般的灰色席卷了腾冲的天空。
正值危亡之际,李根源一挥笔墨,洋洋洒洒写下了《告滇西父老书》,动员滇西人民团结起来抗日。一腔热血地投身于抗日。
时值六十高龄的张问德先生临危受命,出任“县已不县”的腾冲县长。先生虽年过花甲,仍发动群众运粮。他手拄一根竹藤拐杖,六渡怒江,八越高黎贡山,带领民众为前线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封《答田岛书》彰显民族气节,中华傲骨!
年,在霍揆彰将军率领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的奋力进攻下,全歼守敌,最终赢得了胜利,收复腾冲。炮声远去,来凤山如一位安详的老人,守卫着腾冲。尽管岁月苍老了她的容颜,那沟沟战壕与弹孔是永远抹不去的战争痕迹。登上文星楼,再次站在城墙上看这座小城,宁静而安详。
钟声响起,国殇墓园内,人们目色凝重地悼念战争中牺牲的英雄。目光所至,满坡尽是墓碑和战争遗留下的伤痕。时光如白驹过隙般溜走,七十多年转瞬即逝,战争的硝烟也已经散去。我们虽不能亲身感受战争的残酷,但透过一件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倾听着抗战老兵们潸然泪下的讲述,仿佛又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那一年,青春年少,参军卫国;一转眼,两鬓斑白,步履蹒跚。为何他们眼里包含泪水?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日转星移,风华不再,但他们的爱国心从未改变。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同行的战友都牺牲了,只有自己存活于人世,他们对战友的思念,对战争的痛恨……全都湮没在凝望远方的深眸中。英雄虽逝,精神永存;天地正气,碧血千秋!
马蹄阵阵,引我漫步于清幽的茶马古道。高黎贡山深处,猿飞鸟鸣,好一派生机勃勃的画面。古时的茶马古道已斑驳不堪,但大山依旧以多样的面貌诉说着她的故事。她是高耸的,隔离了腾冲与保山;她是伟大的,保卫着整个腾冲。
耳听八方,“咕嘟咕嘟”的泉水从泉眼喷涌而出,这是被徐霞客命名为“一泓热海”的热海大滚锅。水汽蒸腾,弥漫着烟雾,烟波浩渺,似置身于仙界般奇妙。热气球腾空飞起,俯瞰独特的火山群地貌,体验越野、滑翔,我又来到了火山公园,近距离亲近大自然,体验冒险的乐趣。
循着香味,走进誉满腾冲的“李嫂”早点铺,稀豆粉的浓郁香味诱得我直流口水,加上饵丝、香菜、各种佐料,真是解馋!每年,我的父亲总会往稻田里放些鱼苗,秋季,便将鱼捉回家,这就是家乡的“稻花鱼”。每到这个季节,母亲总会用大鱼做一盘色香味俱全的“海陆空”(“海”即稻花鱼,“陆”为家乡的棕包,“空”为幼蜂儿)。小的鱼则会被腌制为“水泡鱼”,“水泡鱼”做法很是讲究。为延长存放时间,鱼杀生后不能清洗,直接在鱼身抹满盐与花椒粉,鱼肚放入剁好的小米辣,放入坛子里密封,置几日即可取出炸食。母亲炸出的鱼总是金黄色的,又香又脆。一家人围坐在桌边谈笑风生,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突然间,画面一闪,那是三桥广场上高黎贡山母亲的雕像……
慢慢睁开泪水浸湿的双眼,眼泪划过脸颊,我伸出双手抹去,哦!“母亲,我想你了!”
文:城南渡图:楚桥松
来源:腾冲文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