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午9时,站在吴起县胜利山上远望,只见一棵棵油松整齐排列、绿意盎然,一排排白杨树高大挺拔、直插云霄,好一派迷人景象。
谁能想到,24年前的吴起,光秃秃的山梁一片荒凉,漫天的黄沙、纵横的沟壑、密布的土窑洞……
发展“生态美”,换来“产业兴”,实现“百姓富”。二十多年来,作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吴起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持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的康庄大道,百姓吃上了生态饭,过上了好生活。
土地变成了“香饽饽”
“山上光秃秃,沟里黄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这曾经是陕西省吴起县的真实写照。
通过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新建淤地坝,荒坡陡处搞绿化,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几十年如一日地综合治理,如今吴起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54%,曾经“颗粒无收”的土地变成了如今的“香饽饽”。
8月24日下午2时,可以在吴起县长城镇千亩胡萝卜种植基地里看到,村民们正忙着除草,胡萝卜长势喜人。
长城镇胡萝卜种植大户王旭刚正在地里忙碌,他微笑着说:“我们在长城镇包地亩,种植胡萝卜。今年雨水好,胡萝卜涨的好,收益应该不错。”
“在退耕还林之前,我们这里山上没有几棵树,土地贫瘠,雨水很少,庄稼收成也不好。退耕还林后,尤其近几年,每亩田地产量是原来的2到3倍。现在,想在村上流转土地的人很多,今年共流转土地44户、亩,每亩地流转费是块钱。”长城镇二道坝村党支部书记杨杰微笑着说。
“年前吴起县年平均降水量为.4毫米,年至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与退耕还林前相比,吴起县年平均降雨量增加了74.6毫米。”吴起县气象局局长魏学华介绍。
“随着土壤的改善、降水的增多和一系列灌溉设施的配备,长城镇的土地流转多了,今年共流转了1.2万亩,流转费用也一年一个价,从前几年的每亩元涨到元、元,今年每亩流转最高元,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值钱了。”长城镇镇长曹遵伟说。
“生态美、土地肥、百姓富,成了现实。”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兴旗高兴地说,今年,全县共流转土地21.32万亩,吴起的土地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8月的吴起县南沟村,白云映衬着青山,载着游客的游船正悠闲地行于湖面。望着眼前的一片青绿,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风靡全国的歌曲“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中所唱的黄土高原。
“以前,这里连一棵树都不长,山上连个乘凉的地方都没有,风一刮全都是沙子,多亏坚持不懈的退耕还林。”南沟村的老支书闫志雄说。
随着环境的持续改善,近年来,该村以南沟水库为依托,抓住乡村旅游这个劲爆点,重点打造集休闲旅游、生态农业、文化体验、森林康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示范村,建成了南沟3A级景区,把风景变成产业,让美丽转化成生产力,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业态多元、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一个月就能挣到0元,家里还喂一些猪,种些玉米,收入很稳定,而且就在家门口上班,很方便的。”多年在外地开出租车的村民薛志龙如今成了南沟生态旅游度假景区的一名旅游观光车司机。
“现在,村民们吃上了生态饭,日子越过越好了。”南沟村支部书记白涛微笑着,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带动,南沟村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万元,全村户均增收0多元。
南沟村只是该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其中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态的好转,吴起县不少村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县乡村旅游累计实现收入10亿余元,直接带动万余名群众增收。
“被子”变成了“票子”
2月24日,受吴起县政府邀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一行来吴起考察商谈林业碳汇项目。经过三天的考察和相关资料收集查阅,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与吴起县林业局签订了吴起县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合作协议。
“国家碳汇林政策让‘被子’变成‘票子’,是鼓励地方积极发展生态的有力举措。”县林业局局长崔江勇说,近期,我们正在积极研究政策,主动与相关部门单位对接,努力让绿水青山变为真金白银。
“碳汇林预计可为吴起县每年带来2万元的收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碳汇处处长徐干君算了一笔账,根据国家政策,碳汇林主要参考的是近八年来的新造林情况,经过研判,吴起县八年来可用碳汇林70万亩左右,每亩可产0.8吨碳,每吨碳大概40元左右,这0多万的收入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
“绿色革命带来了真金白银。”吴起县委常委、副县长耿文忠说,下一步,吴起县将坚持不懈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大力实施百万亩绿色生态屏障、百万亩森林质量提升、百万亩“双储林”为主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加快发展水产、林产,推动“浅绿”向“深绿”转变、“绿色”向“美丽”跨越、“美丽”向“富民”提升,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当地供稿思博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