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建党周年

-

“荣光印记百年风华”马鞍山市庆祝建党周年主题照片及故事征集活动中,共征集到符合要求的故事30余个,经作品评审会评审,共评出10篇故事分获一二三等奖。具体如下:

一等奖作品

《带你回家》

作者/郑茜

《留取丹心照汗青》完工了,我如释重负,张鸿九烈士的革命事迹终于变成了文字,我欣慰地舒了口气。

3月19日,含山县运漕镇人大常务副主席周宗保老师邀我随含山电视台,陪同张鸿九烈士亲属,去武夷山赤石暴动纪念园祭拜先烈,我欣然应约。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约定,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待,六十八年来,寻找张鸿九烈士墓地,一直成为张鸿九烈士亲属的心愿。

五十年代初,张鸿九父母收到了一封来自旌德县的书信,寄信人是许普澍先生。信中告知了张鸿九牺牲的消息。两位老人泪如雨下,心如刀割。泾县云岭、歙县岩寺,都留下过老人寻觅的踪迹。而彼时的新中国,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以致多次寻踪无果。

年,裕溪河发洪水,张鸿九烈士的遗物和许普澍先生的书信全被洪水卷走。这给日后寻找烈士瘗骨处带来了困难。

年,政府颁发的烈士证上未写明牺牲地点。于是,全家又开始了漫长的寻找。

而张鸿九父母先后于六七十年代去世,临终前,他们无法释怀的心愿就是:一定要到张鸿九瘗骨的地方看看,哪怕是捧一把泥土回家,让他回家,一定要让他回家,只要把他的一抔泥土放在自己坟前,也就安心了。

张锡年老人谨从父母之命,于年11月,通过头条,终于找到了兄长的牺牲地,并从市作协提供的相关史料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3月23日,那天下午春光明媚,张锡年老人,手持拐杖,精神矍铄地来到马鞍山东站。老人是张鸿九烈士唯一健在的胞妹,我能理解她难以平静的心情,五味杂陈,百感交集。这次随同前往的,还有张锡年的丈夫肖应才,以及他们的女儿、侄子、侄女。张锡年几年前做了膝盖手术,平时,极少出门。今天,为了这六十八年的等待,也为了完成三代人的心愿,她不顾路途遥远,毅然带着亲人们直奔赤石。因为那里有大哥张鸿九不眠的灵魂在等待着他们。

银色动车风驰电掣般地穿行在绿水青山间,一千二百多里的路程,被一条条高架桥和一座座隧道紧密衔接,四小时的车程在夜色中落下帷幕。华灯绽放的武夷山,以清新、温暖拥抱了我们。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汪东峰同志放弃晚间休息,热情接待了我们,我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3月24日,这天注定是个不寻常的日子,赤石暴动纪念园里,走进了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手捧花篮,拾阶而上。张锡年老人,借助拐杖的撑力,疾步来到陵园广场,看到半圆形公墓,老人当即潸然泪下,她神情庄重,凝视着烈士墓,这里长眠着七十三位革命先烈,而这其中就有她至亲至爱的大哥张鸿九烈士。越过花圃,把鲜花摆在在烈士墓前,深深的三鞠躬,张锡年老人禁不住掩面而泣,她哽咽地说:“大哥,我们来看你了,你可知道爸妈多想念你啊!你是爸妈一生的牵挂啊,妈妈为你流了多少泪啊,为你伤心,为你担忧,为你惋惜,你走时太年轻了,才十九岁!”此刻,暌违了半个多世纪的心里话,终于穿越时空在张鸿九坟前得以倾诉。

“大哥,父母临终前,嘱咐我们姊妹几个无论如何要把你找到,哪怕是在你瘗骨处,捧把泥土回家也行。现在,我们终于可以了却父母的心愿了。”站在一旁的我们,也止不住泪流满面。

“大哥,虽然我们阴阳相隔八十年了,但家人时常念叨着你,你的点滴过往,都成了我们一生的回忆。作为兄妹,我们不曾会面,但我们早已从父母和亲人的言谈里,知道了你的优秀,你的坚韧,你的高尚。我们懂得了你是有坚定信念和远大抱负的人。你为国捐躯,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我们的子孙后代要向你学习,以你为榜样。”

烈士墓前,我们虔诚地默哀、鞠躬,绕墓一周。

受马鞍山市作协和马鞍山市濮塘烈士陵园的委托,面对革命先烈,我敬献了花篮。

张锡年老人站在红地毯前,凝睇不语,久久不愿离去。她拿出一个鲜红布袋和一把小铲,铲一抔泥土放进布袋,说:“大哥,你为革命牺牲在这里,我带不走你的尸骨,只能捧把泥土回家,放在父母身边,让父母安心。”

接着,在烈士陵园官路遥园长的引导下,我们驱车来到虎山庙大屠杀旧址,只见满山茶树葱茏碧绿,苍松翠柏傲然挺立。年6月19日,张鸿九烈士在这里被枪杀,那年他才十九岁,是赤石暴动最年轻的革命烈士之一。张锡年老人触景生情,呢喃地说:“大哥,我们千里迢迢,就是要把你(英灵)带回家啊!”又拿出鲜红布袋和小铲,撮了三铲黄土放入布袋,并带着晚辈们再次深深地鞠了三躬。

在新四军赤石暴动纪念馆里,我们瞻仰了张鸿九烈士的遗照,其生平简介是这样写的:张鸿九,又名张运漕,安徽省含山县人。年5月,在泾县云岭参加新四军。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中被捕......

张锡年老人和晚辈们驻足凝眸,泪流满面。晚辈们说:“大伯的眼睛、嘴巴长得像真奶奶,你看他的眼神、还有扁平的嘴角,像神了......”

张锡年老人注视着大哥这张生前留下的唯一的照片,说:“大哥,今天,纵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我们只能默默相望了,你用鲜血和生命浇灌的信仰之花,早已生根、开花、结果,并枝繁叶茂了。而你却将一世的思念留给了我们。你是我们家族的精神支柱,更是我们后人守望的精神家园,我们永远怀念你,纪念你。你永远活在你永远活在我们全家人的心底。”

在“春入遥山碧四周”的清明,张锡年老人带着大哥坟前的黄土,回到含山,把“他”葬在父母的身旁。张锡年老人说:“爸妈,我们把大哥从武夷山带回来了,把泥土捧回来了,把他的英灵接回家了,让他永远陪伴着你们。爸——妈——你们安息吧!”

长达六十八年的寻找,终于有了结果。

二等奖作品

《共产党来了天地欢》

作者/蒋正胜

年的春天,是大江南北欢庆解放的第一春,人们心里充溢着欢乐,兴奋与温馨。当年我十二岁,虽然时光已流逝了70多年,但件件往事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解放军来了

年4月23日的晚间,我们兴奋地聆听到了解放大军横渡长江天堑的隆隆枪炮声,整整响了一夜,清晨才渐渐稀落。天刚亮,家人要我到金家庄小街上去看风声,我佯装捡煤渣来到了小街的十字路口,看到街上很平静,未见行人,小店铺都关着门。次日上午,当我再次上街时,一眼就看到一些店铺的门口挂着大红旗和三角旗,还看到有几位穿灰制服的军人在匆匆走动,从他们的神情和人们脸上的表情我断定他们就是解放军。街上贴出了告示:下午在金钟国民小学开群众大会。我心里一阵欣喜,转身跑回家,气喘吁吁地说:来了!来了!解放军来了!下午我和父亲一起去参加大会。走进学校,只见操场周围站满了人,在热烈掌声中,有几位解放军走进学校,其中一位身上挎着匣子枪的解放军走到操场中央,登上滑滑梯高声演讲:“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穷人要翻身,过好日子”等话语,我们听得真真切。我从人缝里挤到解放军身边,看清他们胸章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字样,心头为之一振,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在内心高呼:“解放了!”

我家住过音乐连

“桃花李花百花开,百万大军过江来,过了长江过珠江,解放军英雄人人爱......”这是我学会唱的第一首歌。大军渡江后的几天来了大部队,其中音乐连的一部分就住在我家,在我家堂屋开地铺,出操、点名就在家门口的空地上,歌谱就挂在我家的山墙上。我很快就跟着唱会了《百万大军过江来》、《解放区的天》、《打得好》等歌曲。连长、指导员常同父亲拉家常。每次他们改善伙食包饺子总要送一碗让我们尝尝。我父亲每天都把煤油灯罩擦得透亮,加满油,修好灯芯,给音乐老师晚上用。他们还同父亲讲解放区的故事,讲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就是我睡醒后悄悄听到的。大约半个月后的一天晚上,集合点名之后,连长和指导员来向父亲告别,说部队要向南方进发。早晨我们起来,只见家内外打扫的干干净净,水缸里的水挑的满满的。我说这些人真好,父亲说是共产党好!

看电影的故事

刚解放那阵子真是热闹,“又是龙灯又是会”,解放军在南大楼搭戏台,一连数日唱大戏(京剧)。我们天天扛着板凳坐在台口过戏瘾看热闹。我们最喜欢看武打、猴戏、翻筋斗。一天,一位战士到我家借水桶,告知晚上放电影。电影是什么样子?我们那一片无人知道,只听说大上海才有,刮风下雨同真的一样,飞机大炮样样有,胆子小的能吓昏。所以,不等太阳落山,我就同几个小伙伴占领了戏台口的位置。可天都黑了,台上仍无一点动静,台上的汽油灯也无人来点。我们四周张望,忽然看见大楼的墙上挂了一块大白布,人群哗的一下向那边涌去,我们却被抛在后面,只好站在板凳上透过人头缝隙凑乎看着。银幕上红星闪闪,伴着军乐声出现“翠岗红旗”四个大字,把我们带入了求解放的年月。此后又看了《钢铁战士》等多部影片,大饱了眼福,大开了眼界。后来,随着矿区生产的恢复,建起了铁城剧场,既演戏又放电影,苦于无票进不去,我们找了个窍门,等军代表王跃堂一来,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拥上去拉住他的衣角,他向检票员笑笑拍下我们的肩膀,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他经常很晚才来,甚至不来,谁也没有怨言。

参加反霸斗争大会

解放的人民精神焕发,斗争昂扬。不久便在马矿南边那块场地上建起了大舞台,召开了斗争恶霸地主群众大会,那天一早我们便走进了会场,只见会场两边彩旗招展,大喇叭里正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歌曲,场内已经挤满了人群,不一会只见解放军战士押着恶霸地主分子来到台上,让他们头戴着高帽子,面对群众跪在台口,接受群众愤怒的控诉、严肃的批判,台下不时响起“打到恶霸地主”的口号声,使我感到人民是多么的扬眉吐气。从口号声中听到,那个恶霸叫张大才,最使我难忘的是舞台两边的大副对联,上联是“人民救星共产党”,下联是“民主堡垒解放军”。记得那年春节,父亲叫我写了这副对联,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马矿复工了

解放没几天,马矿复工了,整个矿区也随之热闹起来了。早中晚汽笛声准确无误地向人们报时。那几日只要一听到小火车的声音,我就站在门口数矿车有多少节,以此车为乐。当初父亲在江边装运硫铁矿。我每天中午去送饭,沿着火车道边上走,矿内响起的钢铁声、机器的隆隆声都听得一清二楚。江边码头上、人们抬着硫铁矿装船,“嗨呦、嗨呦”的号子声响成一片,干的哪么酣畅。后来,父亲被调到矿内食堂当炊事员、成为正式职工,我也背起书包走进马矿职工子弟小学读书,感受着春天的温暖。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七十多年过去了,但马鞍山解放那年春的活力、春的风采、春的温馨却永驻我心。

《核桃山的党员们》

作者/王汉强、王华

“老雍,不是我说你,你都50多岁的人了,明明知道自己的腰椎不好,还这样拼命……”雍家财的妻子一边帮他揉腰,一边不无心疼地嗔怪道。

“核桃山人手少,工期又很紧,如果不在雨季前完工,那就不光是拖咱马钢,也是拖全市重点工程建设的后腿了,没办法,大树横在自家田,咱不干也不行。”

说这话的是核桃山场平工程指挥部项目推进组组长、临时党支部成员雍家财。他知道,核桃山场平工程项目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马钢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中国宝武优特钢产线的建设腾出空间,这个项目是打造大而强的新马钢,为马鞍山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对于马鞍山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具有重要的意义。

“哎呦,你手轻点”,许是妻子的力道重了些,老雍不由得疼出了声。

“对不起,我帮你垫块软毛巾缓冲试试”,妻子有点过意不去。

“缓冲?对,我要的就是缓冲”,老雍话音未落,立刻从沙发上翻身爬起来,抓起电话就打给指挥部临时党支部书记、负责人黄俊。正被老雍没头没脑的一句话和突然的动作弄得不知所措的妻子,这才缓过神来:爱动脑筋的老雍此时又来了什么灵感、又受到什么启发了。

果不其然,雍家财拨通“黄书记,我们在管道竹耙前边加上槽钢,中间再垫上草包缓冲,这样不就可以减缓滚石和爆破飞石对管道的冲击力了吗?!”

得到准确的答复后,老雍高兴得像个孩子。

他穿好工作服,转身给了妻子一个拥抱,就立马冲出家门。

“说好的在家休息一天,实际半天还没有”。望着丈夫离开的背影,妻子无奈地嘟囔道。与丈夫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她最能理解自己的丈夫。一旦工作起来,完全就是一个“拼命三郎”,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半个多小时后,雍家财穿过管道星罗棋布的马钢一铁总厂厂区,来到熟悉的核桃山工地。

“老雍,你腰不好,不是特批让你休息一天的吗?”

“嘿嘿,在家闲的发慌,不如回工地转转”,老雍笑着应答。

核桃山西北侧,临时党支部在现场召开了“诸葛亮会”。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讨论了雍家财关于采用缓冲法开展爆破施工作业方案的可行性。核桃山地上、地下管网密布,必须严格控制爆破用量,做好防护和缓冲措施。稍有不慎,万一引起管道泄漏,那就会发生天大的事。大家必须小心翼翼。

他的方案获得一致通过。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临时党支部有着这样一个信条。大家分头行动,支部书记黄俊制定计划表、倒排工期;支部副书记姜涛找施工队负责人谈处置方案;雍家财准备施工材料,监督进场设备、设施和人员的安全。所有党员、骨干按照分工,有条不紊地投入工作。

其实,这里的每一个党员心里都有“一盘棋”。去年11月28日,公司党委正式成立核桃山场平工程项目临时党支部,下设2个党小组,成立党员突击队、志愿服务队,设立2个党员示范岗。从此,28名扎根核桃山工程一线的党员有了“娘家”,他们再一次用自己的信仰,筑起场平工程项目的红色堡垒。

“硬骨头”一个接着一个。

3月16日下午,在处理核桃山西侧管道墙体浮石时,发现靠近西侧墙体坡顶存在一处孤石,孤石标高约+50m,重约45吨,距离西侧马钢西路高差约35m。由于孤石居高临下,周边高压蒸汽、氧气、氢气、高炉煤气和供水管众多,地理位置显然不适合爆破。

怎么办?主抓安全的临时党支部党员童德春结合多年的采场安全施工经验,通过反复的桌面演练后,临时党支部采用2道直径50mm钢丝绳包住孤石和1道直径40mm钢丝绳牵引,在钢丝绳与孤石接触位置包裹缓冲橡胶,缓解钢丝绳与硬物磨损,将钢丝绳固定在位于+37m挖掘机反向斜拉,迅速移除了这块巨石,彻底消除了这一重大危险源。

核桃山地处马钢主厂区,采剥下来的渣土碎石需要及时清运。数百辆渣土车运输作业,给属地和马钢大道的路面带来大量的工业垃圾,尤其是在阴雨天作业,道路湿滑泥泞不堪,给过往车辆、人员带来不小的麻烦。

党员们一合计,从南山矿调来平路机对雨后路面烂泥刮除,再采取“过水池+冲洗轮+人工高压水枪冲洗”,从源头控制泥巴出场地。同时采取“人扫+机扫”组合作业方式,不定期对影响道路实施“深度保洁”,努力降低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旗帜就是使命,旗帜就是召唤,旗帜就是力量。

临时党支部以“党建+质量”凝聚红色动能,促岗位先锋勇攻坚,带领团队服务场平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建设者们将党建工作延伸到工程质量管理最前沿,使临时党支部这个平台变成凝聚人心的“磁场”、攻坚克难的“堡垒”。经过五天五夜的不间断的连续奋战,终于攻克了“爆破施工影响管道安全”这块最大的“硬骨头”,为场平工程项目顺利推进打下基础。

每天余台设备和车辆输送8.5万吨渣土,日运行总车数达到辆次以上。“在核桃山,我们每天都被这红火的场面所感染”,回到核桃山工地的雍家财不无感慨。

而事实上,在核桃山工地,每一位党员都是一把高高举起的火炬,这奋斗者的姿态,如同矗立的一座座高耸云霄的高炉,为马钢撑起一片蓝蓝的天。

《团长和他的战马》

作者/戎林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马鞍山濮塘。

年,新四军开进了濮塘山区,他们要和盘踞在向山的日本鬼子展开一场生死决战。

5月的一天,天还没亮,驻扎在濮塘的张团长接到一份情报,说游击队昨天炸了鬼子的炮楼,把他们气坏了,决定今天天一亮派出一支队伍直抵濮塘,找游击队算账。上级要求张团长务必在天亮之前带领人马在敌人必经的山道上伏击,就地歼灭他们。

张团长一个鲤鱼打挻坐了起来,匆匆洗了把脸,叫警卫员小汪去把他的那匹枣红马牵来。小汪应了声,弯腰钻进马棚,解开拴在柱子上的绳索,想把马牵出来,可那马像着了魔似地又甩蹄子又喷鼻,就是不肯走。小汪觉得奇怪,这马今天怎么啦?他鼓足劲把马朝外拖,那马挣扎几下还是被拖出来了。这时团长已经站在马前,腿一抬想上马,奇怪的是那马把身子一闪,团长脚踏了个空。他转过去,伸手抓住马缰绳,还要往马身上骑,那马猛地一挣,团长往前一扑,差点跌倒。

小汪吓坏了,上前抱住马头,不让它动弹,嘴里一个劲地说:“火火,你今天怎么啦?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也不能耽误团长的大事呀!”

团长掏出怀表,就着天光看看,呀,不早了,得动身了,他一边吩咐警卫员赶快集合队伍,一边夺过马缰绳,使劲扯,那马睁着眼睛望着团长,似乎有什么话要说,可它是马,什么也说不出。团长仔细一看,马的眼睛里还漫出了点点泪花。

火火是一种少有的河曲马,是从内蒙古买来的,它有着一双蓝莹莹的眼睛,全身像红绸一样闪闪发光。记不清多少回了,团长受伤跌下马来,那马便伏倒在地,让他爬上马背,把他带回营地。有一次,狂风大作,团长躺在地上起不来,那马就给他当围墙,挡住风沙,让他美美睡了一觉……这么通达人性的战马,今天怎么啦?

时间来不及了,张团长大叫一声:“火火,听话,再不听指挥……”本想说“枪毙”,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枣红马极不情愿地抖动着身体,任主人骑在身上。

黎明前,这支队伍像箭一般射了出去。刚到目的地,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只见前面的高埂上出现一队鬼子队伍的剪影,他们端着枪,扛着炮,朝濮塘方向开了过来。

小汪让马躺下,一手扯着马缰,一手端着手枪,瞄准正前方。眼看敌人就要过去了,他急得心直跳,问团长,怎么还不打,团长按住他,小声说:“别急,老鼠拖板锹,大头在后头呢。”

果然,一队人马过后,一个日本军官骑着一匹白马正往这边赶。

等全部进入包围圈,张团长一声令下:“打!”顿时,枪声大作,隐藏在丛林里、岩石后、水沟里的新四军的战士一起向敌人开火。鬼子先是一愣,马上展开还击。子弹从四面八方射出来,枪筒里吐出通红的火舌,在田野上空划过,像爆豆一样啪啪乱响。那个骑着高头大马的日本军官胡乱喊叫几声,调头想跑。就在这时,团长忽地站起,把手枪一抡,大喊:“冲呀!”声音刚落,不知从哪飞来一颗流弹击中了团长的胸口,他连叫都来不及叫一声便仰倒在地。

让人吃惊的是,就在这刹那间,火火呼地跃起,像炮弹出膛一般,飞也似地奔向对面的敌群,越过那条小路,直冲那片杂树林子,在林子里又蹦又跳。

鬼子发现了火火,以为它发疯了,围过来一起向它开火,子弹雨点般落在它腿上,腰上,火火长嘶一声,冲出树木,向远方奔去。

担架迅速跟上来,把团长抬了下去。

战士们怀着满腔怒火冲上前,用枪射,用大刀砍,不一会就结束了战斗。那个鬼子军官被战士们活捉了。

小汪这时才想起了火火,急忙寻找,它已跑得无影无踪。

太阳刚露脸,天边燃起了大片大片的彩霞。忽然一个战士指着前方大叫:“看,火火在那!”

战士们这才发现,在对面的山梁上,火火像流星一样飞奔,那隐约可闻的嘶呜,那迎风飘舞的红综,那飞腾跳跃的身影在血红的朝阳下,显得那样耀眼。

在打扫战场时,战士们惊奇地发现,那个躲在树林深处的鬼子狙击手,被火火踏得脑浆迸裂,倒在一块岩石背后。战士们这才明白,当团长倒下后,是火火第一个发现杀害团长的敌人隐藏在那里,便不顾一切地冲过去……小汪忽然想到,难怪早晨火火不想让团长上马,莫不是它有特异功能,料到团长今天的不测。

他想了好长时间,怎么也想不明白,也没告诉任何人,这个疑团在心里埋藏了半个多世纪。一直到我们采访时,这位如今已经是80岁的老人才说起这个故事,说完了,只是摇头,连声说:“怪事,真是怪事!”

我们问他火火最后可找到了,他把头摇摇:“你想想,主人不在了,它能回来吗?”

如今,在濮塘的烈士陵园里,还有团长的墓地,每天来悼念英雄的人络绎不绝,但不知可有人记得,那匹英雄的战马。

三等奖作品

《党的光辉照耀在日寇铁蹄下的矿山》

作者/杨为民

矿山的源头隐匿着许多比矿石更珍贵的历史故事。

年仲春,两个日本人最早来到向山镇,男的叫左藤舍三,女的叫五十岚善子,他们是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雇员,后又派来勘探的东正秀雄,他们发现了令日寇垂涎已久的战略资源——硫铁矿。

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汪伪政权关于华中矿业公司的档案材料中,珍藏着几份关于向山硫铁矿的报告、公函、复函、指令;《向山硫铁矿的发现和准予开采的经过——实业部长给行政院的报告(呈矿字第三十一号)一九四一年十月十三日》《汪精卫关于向山硫铁矿的开采给实业部的指令(字第号)一九四一年十—月十八日》等文件。

报告中详细地记载:“近调查得安徽省当涂县霍里镇东南乡之向山地方,发现埋葬之硫磺矿一处,其地域邻近本公司所经营之县南山铁矿矿区。施行物理探矿,继之以试锥工作后,始勘明该处有相当巨量之硫磺矿。”这份文件赤裸裸地暴露出汪伪政府将矿山出卖的铁定事实。

自年11月18日始,向山硫铁矿遭到了日寇疯狂地掠夺性开采。

最早的矿山原貌:井口,一座木质井架,一根钢丝绳垂向井下;两根平行的钢轨架空着。钢丝绳抖动着上移,慢慢地露出一只铁桶,铁桶晃动着,两个矿工扶着井架从桶里爬了出来……

年夏夜,井口,几十个日本兵端着枪,在昏黄的灯光下,围成一睹人墙,一只只狼犬狰狞地向人群嚎叫着。

“不得了啦,井下塌方啦,死人啦!”一会儿,一桶桶死尸从井下吊了上来。一具、二具、三具……一共七具。

矿区有一栋日本式木屋,日本鬼子将两挺机枪架在屋门口的台阶上,矿山负责的日本人江口主任手握大刀,站在两挺机枪中间,屋的两旁是三十多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面对着二百多个矿工和家属。矿工们手中拿住铁锹、锄头和木棍,愤怒地与日本兵对峙着。

千钧一发之际,在矿山新成立的矿山党支部有组织的策划下,一场声势浩大的矿山罢工即将发生。

陆君毅,江宁、当涂、溧水地区的中心县委工委书记。受党的委派,年夏天,他化名纪涛,以行医身份,来到矿山建立党的地下组织。

梅影,化名夏志萍,受横山工委派遣,在坝头以教师为掩护,隐蔽在矿山附近开展地下革命工作。

他们来到矿山后先后发展了钟怀富、刘克功、黄必发三名党员。年春,经党组织批准,矿山党支部正式诞生,由梅影任书记。

见时机成熟,共产党员黄必发第一个站了出来,他指着江口喝到:“死难的工友一定要按照中国的葬礼进行,发放安抚费,否则我们就罢工,什么时候答应,什么时候复工。”

“要棺材,要安抚费,少一样也不行。”

“中国人不是好欺侮的,你不答应,我们就罢工到底。”

“不答应条件,我们就炸掉井口。”工人们义愤填膺,毫不退让,举起铁锹、锄头和木棍一步步地冲向端着枪的日本鬼子。

眼见场面逐渐失控,翻译走到江口身边嘀嘀咕咕的耳语道:“现在前线部队急需战备物资,矿石的需求量大大的,还是从长计议先答应他们的条件吧!”江口思忖了片刻,见矿山工人向来没有这么意志坚定过,他终于做出了妥协的条件:“好的,我答应你们的要求,下午进行安葬,晚上进行复工。”

这次罢工的胜利,是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矿山党支部英明组织下取得的,也充分地显示了工人阶级团结起来的力量。

罢工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对硫铁矿的资源掠夺就更加猖狂了,因为硫磺、铁矿石是制造枪炮、炸药的主要原材料。他们要打赢战争就必须牢牢地将矿山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从小南山到大黄山再到坝头一线,密集地建立了日本鬼子的炮楼,驻扎军队派重兵把守。日本鬼子对那些抗日的新四军及反抗的工人等采取了灭绝人性的屠杀。据老矿工回忆:日本鬼子将许多抗日分子从其周边抓来,押往井口附近的矿坑边,有的砍头、有的开膛破肚。对有前来进行收尸的人,鬼子就从架设在山顶上的炮楼用机关枪开枪扫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新成立的矿山党支部在书记梅影的领导下,按照“中心县委指示:一是建立一条通往大官圩的秘密交通线,收集钢材、炸药、导火索,送往大官圩的黄泥坝支援在那里抗日的新四军;二是发动工人反侵略、反奴役、发压迫斗争,破坏铁道线,从经济上打破日本军国主义的东亚共荣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向山硫铁矿终在日寇的大肆攫取下,矿产资源被过度盗采,创伤使得它过早地失却颜值。

时过境迁,在滴血的小南山,现依然还残存有几座日本鬼子的炮楼废墟,这是铁定的事实,容不得侵略者们进行狡辩!

城市记忆碎片应该保鲜,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故事发生在旧中国的马鞍山,矿山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同日寇展开全面抗争的历史往事。本文素材来源于为纪念向山硫铁矿建矿五十周年,该矿团委创办的《山枫》(年第2期)铅印本,一篇《让历史告诉后代——谨以此文献给矿山母亲五十华诞》(作者何锦云)话剧剧本。以及笔者采访原向硫矿老矿工等,根据史料经挖掘整理创作完成。)

《高炉播火者》

作者/王华

下了班,吴明虎并不着急回家。快有2周没去看9#高炉了,不知为什么,反正心里就是特别挂念。

今年53岁的吴明虎,从4年调来马钢二铁总厂9#炉干炉前工,这一干就是14年。年4月23日,二铁9#高炉永久性停产,再也看不到昔日铁水奔流、激情燃烧的风采,再也看不到炉前的工友们热汗淋漓、来回穿梭的身影。9#高炉犹如一位退休的老人,风中愈加显现出苍老的容颜。

炉台平静。吴明虎记忆的闸门再一次被打开——

年,吴明虎从部队退伍。他在别的炉子上干炉前工。都说炉前工很累,他倒没觉得有多累。那时候的高炉没有除尘设备,出铁和出渣的时候,温度高、粉尘大,他反而觉得这样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千锤百炼出好钢”,师傅当初对自己说的那句话,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他在部队入党。部队是一座大熔炉,每一名当兵的人得到淬炼和成长。而眼下,高炉火热的胸怀接纳了他,高炉滚烫的铁水浇铸了他。后来,他以最优异的表现,被厂领导选调到9#高炉。他知道,那是一座功勋高炉,那是马钢人的图腾和向往,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视察过的地方。

他很自豪,自己能够成为9#高炉的炉前工。只要报纸、杂志刊登有毛主席视察9#高炉的照片,他都会细心地把它们收集起来。远方的战友到家里来,他会指给战友们看,临了不忘补充一句:现在是我工作的地方。

9#高炉炉况不大稳定,产量低,渣铁多,清理起来非常困难。他们炉前工兄弟人手本来就少,一个班5人,各有各的分工。高炉出铁后,必须在一、二十分钟内抓紧清渣,否则一旦冷却就会凝成大块,影响下一炉铁水质量。在光线暗淡的炉内,他们用大锤打,用钢钎捣,用铁钩捅,汗水结晶出别样的青春,铁水冶炼成精彩人生。

一炉渣清理完,顺利的时候十来分钟,不顺利时则需要三、四十分钟。在余温很高的炉体内,他的厚底劳保鞋不知烫坏了多少双。每次从炉体内出来,他们炉前工兄弟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喝水,不是擦汗,更不是进休息室,而是把烫软了底的劳保鞋放进自来水池里浸泡。

高炉炼铁,场景壮观。那是钢铁工人融入了对衣食家园的满腔热爱和无限忠诚。吴明虎他们三班作业,拼了命地抢产量,保质量。白班和大夜班出6炉铁水,小夜班出5炉,为了赶当月产量,每个班往往还要多加2炉。炉况不好,出铁口常常被卡,吴明虎他们必须在高温下的炉前捅铁口。长长的钢钎伸进炉膛,铁水四溅,虽然戴着藤条帽,身穿厚布的工作服,但仍会被溅出的铁水灼伤,有的工友甚至被烫伤了眼睛。捋起袖子,吴明虎胳膊上的烫伤有十几处。

一块疤痕就是一块勋章,一炉铁水就是一种情怀。

不善言辞的吴明虎说不出这样闪光的语言,却用平凡的劳动诠释了闪光的岁月。

在9#高炉工作了14年,吴明虎熟悉那里的一切。人与高炉,总是会有很好的默契,你对高炉尽责,高炉一定会感受得到。8年和年年初分别下了两场大雪,交通阻断,道路难行。吴明虎恰好都是大夜班,偌大的城市,居然很难打到一辆出租车。他从马钢花园住宅小区足足走了2个多小时才赶到9#炉,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走,不仅仅是为了准点到岗,也是因为与9#高炉无言的约定。

不离不弃,相依相存。吴明虎是,9#高炉是,吴明虎的工友们同样都是。一首歌这样唱: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吴明虎,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钢铁汉子,一生与高炉结缘,他怎么能放下9#高炉的点点滴滴。

他的第一个徒弟只比他小二岁,也是一个退伍兵。刚上炉子的时候,特别不适应,就想离开炉前工岗位。吴明虎跟他讲自己的体会,教他技术,关心他生活,从感情上拉近彼此的距离。徒弟处处感受到家庭般温暖,从此在高炉上扎下了根。

现在,徒弟已经调到4#高炉,成为炉前工的一名生产骨干。

与人相处,处的是一份感情,一份真实。自己当初刚调到9#炉,炉况不顺,任务欠产,奖金偏低,内心也有畏难的情绪。师傅看出端倪,找他促膝谈心,并且重活累活样样抢先,生怕累了自己的徒弟。吴明虎清楚地记得一幕幕往事。师傅今年退休了,与多数炉前工的职业病相同,师傅腰椎间盘突出,前几年做过手术。接到退休通知的那天,吴明虎陪师傅围着9#高炉,转了一圈又一圈。

高炉也有“倔脾气”。遇到突发性的断电、断水,炉子就得赶紧休风。炉温一旦不退,炉缸就会烧坏。渣铁在第一时间放掉,还要立即清理,拆除风口的吹管、小套等设备。遇到这样的险情,当班工人推迟下班,休息的工人也要火速赶来抢险。一年当中,总要发生一、二次突发情况,甚至还在节假日或者夜里。

关节风湿,腰也不好。炉前工干久了,几乎人人如此。妻子心疼他,劝他换换工种。吴明虎不同意,他反过来劝说妻子,说自己在高炉上干久了,人和设备都非常熟悉,再干别的岗位不适应。况且自己还不老,还能挺得住。妻子理解他,也拿他没办法。儿子当年在湖东路一小读小学,六年来丈夫居然从未接送过一次。炉前工太累了,三班连轴转的工友回到自己的家,就想躺下来好好休息,哪里还顾得上干家务、接孩子。

岁月的脚步总是那么匆促,儿子早已长大,9#高炉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即将成为一处钢铁文化遗产。令人欣慰的是,9#高炉的炉火并未熄灭。从9#高炉传播下来的火种,点燃了包括4#高炉在内的新的几座现代化高炉。吴明虎还干他的炉前工,只不过到了作业条件更好些、设备工艺更为先进的4#高炉。多数工友们还是干他们的老本行,他们是9#高炉的播火者,更是9#高炉精神的传承人。

同一座厂区,相距并不遥远。吴明虎上下班时,有时会特意绕道去9#高炉看一看。他知道,9#高炉也一定会像老伙计一样惦记着他。

站在空无一人的炉台,吴明虎内心翻腾着滚滚的热浪,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眶里的泪水一直在打转。他是一名党员退伍兵,炉前响当当的钢铁汉子,他不想被别人撞见自己内心的软弱,他揉了揉不争气的眼睛,转身离开这里。

离开这里几十米远的距离,吴明虎再一次回头望一望9#高炉。

9#高炉巍然耸立。

一群鸽子从炉顶掠过,飞向湛蓝的高远的天空。

《入党那一天》

作者/郭立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小时候这首歌常在我耳边响起。为了解放全中国,有多少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多么伟大。上学的时候老师也常给我们讲中国共产党党史。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对中国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深知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多么来之不易。

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土改时我家分到了三亩五分地,父亲欣喜若狂,视土地如生命。他站在毛主席像前三鞠躬,连声说:“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由于我从小就受到党的教育,干革命跟党走的决心更大了。这时我一边读书一边做好党的宣传工作,常深入群众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还要我父亲带头缴公粮,卖余粮,在群众中反响很大,起了表率作用。

到了年,18岁的我已担任撤区併乡后的尹龙乡团委书记了。6月的一天傍晚,义城片党支书记戴庆余同志匆匆忙忙来到我家找我,给我带来特大喜讯,神秘地递给我一个大信袋子,当我打开一看《入党志愿书》,当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我要入党了,伟大的梦想就要实现了。晚饭后,我点上煤油灯,坐下来聚精会神一字不漏仔细阅读“入党志愿书”上所有要求。先打了个草稿,两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未填好。大热天,农村蚊子特多,双腿已被蚊虫叮得血淋淋还不知道。母亲得知后将家里一只空水桶拿来,要我将双腿放在水桶里,上面用旧衣服盖着。这下好了,免遭蚊子叮咬。到了下一点《入党志愿书》终于填好了。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乡政府,将填好的《入党志愿书》报党委。到了8月11日我被批准入党,成为一名新党员。

一星期后我与其他三位同志一起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地进行了入党宣誓。从此我暗自发誓,我是党的人了,就要为党做事,党的需要就是我的追求,在党言党,在党爱党,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几十年来,我没有忘记对党的承诺,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一直做基层党务工作。退休后也没有闲着,0年参加了市政协调研组,任务是对全市稍有名气、初步上规模的个私企业进行调研,写成书面报告便于市领导掌握情况,最后调研组汇总出了两本书《闪光之星》和《闪光之路》。

通过调研后,对全市个私企业进行分析评估,认为全市个私企业发展很不平衡,问题也不少,党组织没有建立,很多流动党员的党组关系一直装在自己口袋里,没有一个“家”。市里发现问题后非常重视,要求派相当数量的有经验的老党务工作者进入个私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0年市委组织部、市工商局党组、机关党委立即行动,并提出要我选一个点,去顺华房地产开发公司调研,先把党组织建立起来,在全市带个头。我去了后首先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员工思想状况,做好筹备工作,并于当年7月1日前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私营企业党支部,接着成立了工会组织。市委组织部部长、副部长。市直工委领导、市工商联书记、市工商局领导以及其他私营企业代表等参加了顺华房地产开发公司党支部成立大会,表示祝贺。

这以后,我们加大宣传力度,讲清个私企业建立党组织重要性、迫切性。几个月后又有符合条件的10多家私企先后成立了党组织。马鞍山市个私党委成立,工商局机关党委书记兼任个私党委书记,配了专职副书记,从此党建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

我是党委成员,分管宣传工作,常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抓典型,树标兵,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利用马鞍山报刊大力宣传全市个私企业典型事例,并先后在省市报刊上发表稿件有:《马鞍山个私经济组织三年规划出台》、《让党旗在非公企业高高飘扬》、《民营企业“党建带工建”的做法与体会》、《一名私企共产党员的心声》、《回家的感觉》、《个私党员重返家园》、《积极探索私企党建工作新路子》等数十篇文章,推动了个私企业向健康方向发展。

为做好宣传工作,先后在省内外报刊上继续发表《马鞍山逐绿之旅》、《马鞍山生态城市的变迁》、《钢城绿城诗城之变迁》、《美丽家园我的家》等论文、散文、纪实文学余篇。多年来,上级党组织也给了我不少光环和荣誉。年全市表彰50名离退休老干部中我也是其中一员。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奋斗百年启航新征程。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奋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向着伟大梦想阔步前进,我要兑现我入党那一天对党的承诺——我要为党为人民奋斗终生。

《汪晓舫故事》

作者/汪蓬蓬

汪晓舫,马鞍山当涂县塘南镇邰桥人,(民国时期邰桥隶属于乌溪镇)。汪晓舫,原名汪兴春,在四兄弟中排行老大。他是大公圩早期共产党员,明面上在当时乌溪镇公所做事,暗地里投身红色革命,从事地下党工作。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把自己的薪水和家里的余粮统统捐献给党组织,给家人谎说是赌博输了钱。一日,国民党军队来邰桥汪家大院抓壮丁,汪晓舫闻讯从后院湖塘划一小舟奔突出逃。此后化名汪晓舫,在某市药房当掌柜,继续从事我党地下工作。后身份暴露。组织上让其转移到革命圣地延安。在去延安途中,遭遇了日本鬼子,他身负重伤。“我要活下去!”坚强的意念促使他挣扎爬行,他忍着剧痛,在月光下一步步匍匐前行。他爬到一户农家,看到院墙上南瓜藤上结着一个碗口大的青色南瓜,饥肠辘辘眼冒金星的他摘下了那个青色南瓜,生吃了。他后来对家人说:是那个小南瓜救了他的命。革命者志比钢坚,他靠坚强的意志战胜了伤痛。得到救助后,他到了延安。身体康复后,他参加了抗日战争,参加了解放战争,九死一生。他出逃后,他的妻子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了,在监狱里受尽折磨,精神失常,后被其在乌溪镇的娘家人接回照顾,在娘家休养。汪晓舫的两个未成年的女儿交给其弟汪兴汉抚养。全国解放后,汪晓舫在西安军区某团部工作。他写了多封信给家人,可他的信投寄的地址是乌溪镇,解放后,邰桥划归塘南镇了,家里人一直没有他的消息。直到一九五几年,他来南京开军事会议,顺道返乡,家人看到身着军装,伤痕累累,身材瘦削的他,才知道他的身份和经历。此时他的两个女儿已经嫁给石桥镇的村民了。面对女儿,他泪眼婆娑,可他对两个女儿说,不要沾他的光,安心在农村做个农民,照顾好家庭,做个贤妻良母。他感激其弟媳朱昌惠(朱昌橹堂妹,汪兴汉之妻)把他两个女儿抚养成人,把他的《革命军人证明书》,交给了弟媳汪昌惠(此时汪兴汉已过世)。他资助两个侄子读书,时常写信回来,告诫两个侄子要好好学习,热爱劳动,听党的话,将来为建设国家出力。

汪晓舫,一位共产党员,一位革命者,一位军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投身革命,赤胆忠心,抛家舍业,妻离子散,出生入死,九死不悔。为了党的事业不计个人得失,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革命者的事迹可歌可泣,革命者的精神可昭日月。

《献出家产直至生命的抗日英雄费明龙》

作者/陈群

四月的江南,正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美好时节,沐浴着明媚的春光,我慕名来到了博望区丹阳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费明龙烈士墓前,看着墓碑上费明龙大义凛然英姿勃勃的遗像,我的思绪蓦然回到了上个世纪,那个硝烟弥漫的抗日救亡的烽火岁月中。

年出生的费明龙,是当涂县(今博望区)丹阳镇山河村东库人,童年时代的费明龙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衣食无忧的费明龙拥有了一段天真烂漫的快乐时光。但无忧无虑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费明龙就进入了苦读圣贤书的学生时代,有了一定文化基础的费明龙并不满足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课余求知若渴的费明龙博览群书,尤其是当他接触了一些进步书籍后,结合眼前看到的一切,让他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他思考了自己的前途,更忧虑着国家民族的命运。

然而严酷的现实容不得他在书斋里平静地思考,“九一八”事变后,积贫积弱、军阀割据、一盘散沙的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费明龙的家乡当涂也无法幸免地沦陷了。当费明龙眼看着昔日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江南水乡,在日寇的铁蹄下上演着一幕幕“烧光、杀光、抢光”的人间惨剧时,费明龙痛心疾首。

残酷的现实让费明龙进一步看清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走上救国救亡的康庄大道。正当费明龙苦苦寻找着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契机时,年6月,新四军二支队抗日先遣队在司令员粟裕率领下挺进当涂,在小丹阳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正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的费明龙终于看到了希望的光芒,他急不可待地像扑向母亲怀抱一样,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澎湃的抗日洪流。在党的领导下费明龙一腔报效祖国抗日救亡的热血终于得到了尽情挥洒,他不仅战斗勇猛,而且足智多谋,很快便得到了组织的重点培养,年下半年,费明龙被送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学习6个月,这6个月的学习在费明龙短暂的一生中弥足珍贵,他不仅开阔了眼界,也深入学习了共产主义理论,使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还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知识,进一步掌握了武装斗争的本领。学习归来后,在抗日斗争的第一线费明龙表现得更加出色,得到了组织的充分肯定和认可,随后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担任中共江当溧县委副书记。

在新的岗位上,费明龙意识到自己必须挑起更重的担子,承担更多的责任。年冬,中共江当溧县委以丹阳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即抗日游击小组为基础,组建成立江当溧地方抗日武装力量“新编第二连”,费明龙兼任了连长。新二连成立后,费明龙身先士卒率领全连将士英勇作战,在横山地区掀起了新的抗日浪潮,让日本侵略者和汉奸闻风丧胆。

费明龙指挥作战非常讲究出其不意、神出鬼没,让敌人魂飞魄散,被老百姓像神话一样传说。年农历11月,横山地区连降大雪,天寒地冻,寸步难行。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日伪军以为抗日武装不会有什么行动,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费明龙却出人意料选择了这样一个夜晚,率领新二连踩着一尺多深的积雪,顶着刺骨的寒风,急行军赶到离小丹阳20多华里的黄庄,犹如神兵天降一般袭击了20几个在祠堂里闷头大睡的日伪军,打得敌人鬼哭狼嚎狼狈逃窜,这一仗俘虏了八名敌军,并缴获了新四军紧缺的枪子弹药。

费明龙为了抗日救亡还无私地奉献了祖辈积攒的家财。当时抗日武装的经费捉襟见肘十分紧张,不仅缺医少药,还常常弹尽粮绝,为了让抗日武装度过艰难,费明龙把目光盯在了自己的家产上。他先后卖掉了家里多亩田产,还卖光了家里几辈人在小丹阳镇上购置的房产,全部用来支援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

费明龙为了抗日献出家产的故事不胜枚举。年春节,为了让平时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战士们穿的暖和一点,吃的饱一点,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一次就卖掉了家里的96亩土地。他饱含情感发自肺腑地对家人说,没有大家就不会有小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现在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点家产又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然而革命的道路总是充满曲折,年8月,国民党顽固派勾结日伪势力策动横山周边地区封建大刀会会徒近两万人围攻中共江当溧县委及其武装部队,制造了血腥的“横山反革命事件”,横山及其周边地区又一次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在此危难之际,为了迅速恢复横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抗日活动,费明龙于9月30日夜来到横山地区东库村。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通讯员戴金山叛变,带着伪自卫团长和伪区长等人闯进东库村将费明龙抓走,敌人对费明龙先是高官厚禄相诱惑,被费明龙嗤之以鼻严词拒绝。恼羞成怒的敌人随后对费明龙施以酷刑,但费明龙信仰坚定、初心不改、威武不屈,最终被杀害在江宁县横溪桥,牺牲时年仅29岁。

费明龙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为了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慷慨解囊直至献出生命的英雄故事将在江东大地永远传颂。

《平地一声雷,从无到有,共产党员挺身向前》

作者/许然

回顾过去,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由矿而生,因钢而兴,一声号令,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聚安徽省马鞍山市。大量的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都要靠铁路完成。火车跑得快,除了车头带,没有质量合格的车轮是绝对不行的。

上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政策,我国铁路用车轮和轮箍需要从苏联进口。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停止供货、撕毁合同、撤走专家。

面对苏联的‘卡脖子’,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会议果断决策,用最快的速度在马鞍山建成我国第一个车轮轮箍厂。从设计到建造,轮箍厂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完成,难度可想而知。

怎么办?共产党员临危受命,挺身向前。

年春天,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学家沈鸿临危受命,接受任务。邓小平指示:自力更生,赶紧自已做。当时铁道部同志问沈鸿院士能不能快一些做轮箍轧机,沈鸿说:“大力协同一定能”。轮箍是机车大车轮上的箍套,也叫火车头的“靴子”。车轮轮箍制造设备本属于苏联支持的项目,但现在必须自力更生。于是,一机部、冶金部、铁道部立刻组织起来,建造自己的轮箍轧机,建设马鞍山车轮厂。为了把轮箍轧机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工作做好,年4月至年11月之间,沈鸿在各有关单位之间往返奔波,察看现场,审查设计,检查进度,检验质量,其中仅马鞍山钢铁厂就去了8次。车轮轮箍最困难的设备都凝聚着沈老的智慧。

年初,武汉冶金建设公司经理方如玉接到通知,立即前往北京接受我国第一个车轮轮箍厂的建设任务,在北京饭店,时任冶金部副部长的高扬文向方如玉传达了中央指示精神,要武冶公司高质量、高速度地拿下这项艰巨工程。

四月,第一批冶金建设者开到了马鞍山工地,等待他们的是荒丘野地,一切要靠自己的双手平地起家。面对重重困难,我们共产党人挺身向前,豪迈地提出:“学习解放军,甘当冶金建设的野战军。”队伍一到,大家马上贴上了一幅幅醒目的大字标语:“四海为家,永远革命。”还有的同志写下诗句:“披荆斩棘战四方,五湖四海是家乡,踏平万重荒山岭,捡起千座大工厂。”他们说:“我们就是来吃苦的,来克服困难的。要是高楼大厦建好了,一切准备齐全,就不需要我们了。”这就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觉悟,他们以艰苦为荣,以艰苦为乐。当时,在轮箍工地,住的是茅草棚,刮风掉草,下雨漏雨,晚上撑把雨伞,白天找几块油毡,旧铁皮补上,然后继续奋斗在一线。

当时,他们在轮箍工地,住的是茅草棚,刮风掉草,下雨漏雨,晚上撑把雨伞,白天找几块油毡,旧铁皮补上,然后继续奋战在一线。当轮箍工程施工进入高潮的时期,离厂三、四里远的地方正在挖一条长沟。一天傍晚,暴雨倾盆,汹涌地灌进沟里,眼看厂房、工地和两岸田庄受到威胁。工程指挥部紧急命令一贯吃苦在前,能打硬仗的三公司一工地沥青二小组去堵沟。工人们来不及吃晚饭,急忙跑步到现场。几个小伙子顾不得水深流急,拖来几根麻绳拴着身子,跳下水去,用胸膛堵住水口。然后让岸上的同伴扔下沙袋,这样一直战斗到深夜,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堵住了被水冲开的缺口,保住了工地和田庄。

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遭遇严重困难,除了自然条件需要克服,技术上的压力可想而知,当时有很多派到苏联学习技术的党员骨干自发地组织起来,凭着记忆,把厂房外观与内部结构、机械设备构造等关键细节,告诉给设计人员,设计人员边画图纸,边征求意见。就这样,凭借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不到两年时间,一期厂房建成,所需热处理关键设备——环形加热炉也相继建成。

年11月18日22点45分,第一件国产轮箍诞生;年7月29日23时10分,第一件国产车轮轧制成功,马钢车轮轮箍厂全面建成投产,我国火车只能使用“洋轮洋箍”的历史宣告结束。马钢车轮轮箍工程作为上世纪60年代我国工业和国防建设重大成就,载入我国工业发展史册。

部分史料来源:马钢第一钢轧厂厂志(佐证材料)

原标题:《马鞍山市庆祝建党周年主题故事获奖作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