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发展的40年!
改革开放40以来,我们老百姓身边最大的变化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40年之前,农村一般大家穿的是手工制作的布鞋、手工缝制的衣服。每年传统的春节来临之际才会穿新衣服、出席婚礼之类的重要场合,平时,有新衣服都舍不得穿。在那个时期,单从穿着打扮上,你就可以很直观地分辨出,哪是城里人,哪是农村人。
民以食为天。七十年代之前,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填饱肚子。一年多半以上时间是以粗粮、洋芋为主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白面馒头。虽然生活简单点,日子却过着幸福着。
六、七十年代我们住的是土坯房。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农民的房子逐步换成了砖瓦房。现在好多人住进了有电梯、有暖气、有空调砖混结构的套房或冬暖夏凉的高层楼房。
“要致富,先修路”。以前我们县城周边的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县城的6车道的柏油马路修的四通八达。
八十年代之前,不论城市农村,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靠书信,有急事的话,就打电报。我想,四十岁以上的人,可能都有过“字斟句酌”起草电报稿的经历。为此,电报稿还一度成为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期间特有的一种应用文体。现在,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手机人人有,用视频聊天已成家常便饭。
还记得民和火车站吗?
你从这里去往全国各地,求学、工作,远离他乡;你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工作、成家;一样的远离家乡,一样的乡愁萦绕,而这里成了你联系家乡的一个纽带。
改革开放40年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这几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得家乡的乡间小道都是水泥路,好多地方都是新农村,看起来漂漂亮亮的,生活在伟大的时代的我们觉得很幸福。
阴差阳错,民和人虽然失去了民和火车站,但是,随着兰新高铁的修建,却得到了一个令家乡人民羡慕的高铁站——民和南站,有了这个二等车站,民和人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了,一切都在变化中,变得越来越好,有了高铁站,家乡人民就可以方便的通向各地,还记得09年我去西安的时候,要从海石湾做火车,到西安需要12个小时左右,那个时候并不富裕,买个硬座,有时候还是站票,要站一晚上才能到达西安,长夜漫漫,再想,何时能到达呢?如今,从家门口走路几分钟就可以到达高铁站,而且一趟西安一天可以来回的跑,大大的节约了时间,方便了我们。家乡的变化真的太大了……
漫步川垣大道,目睹一个个标新立异的小区涌现而出,一座座高楼傲然耸立,我们不再担心没有住房,我们在挑选优质地段、优质小区。小区居民家家有楼房,户户有小车,有的还有二套房,有存款,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日子过得红红红火火!踏入市民健身广场,有的人在跳广场舞,有的人在唱歌,有的人在健身,也有谈情说爱的。音乐喷泉五光十色,直冲云霄,美丽壮观。
踏入新农村,目睹棚户区的改造,合作社的崛起,家庭农场的兴办,合作医疗的保障,你会感受到精准扶贫精准到位。看着一排排农家小屋鳞次栉比,一户户香味飘溢的农家小吃生意火爆,您会体会到党的雨露洒遍了沟沟洼洼。这里的村民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日子过得踏踏实实!
一到节假日旅游成了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家人开着自己心爱的小车短途旅行,乘兴而去,欢喜而归。旅行除了乘火车和汽车外,还可以乘飞机去国外旅行,这些都不足为奇,习以为常了。
祖国和家乡今日的成就,是十三亿人共同奋斗出来的幸福,是国人的骄傲。四十年的努力拼搏,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使中国经济更上一层楼,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
带大家一起看看40年前的家乡面貌:
年,兰青复线动工建设,民和火车站随之拆除,复线铁路以桥梁形式通过原站址,旧铁路改为民和镁厂铁路专用线。
这个站牌告诉人们,这里曾经还有下一站——莲花台
十多年前的史纳地区
如今的史纳新区
年铺轨的兰青复线湟水河特大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220.html